金字阁、文塔......让小布告诉你桂林平乐亭台楼阁身后那些动人的故事~

平乐曾经是大唐的昭州

一座建在桂江岸边的千年古城

在长达1800多年历史长河中

一条条岁月尘封的古街

一座座古朴典雅的古寺、古庵、古桥

承载了古昭州多姿多彩的文化风韵

特别是矗立在平乐境内

那一座座气势雄伟

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传承着平乐人民质朴的思想

又像层出不穷的德高望重老人

向后人娓娓道述

平乐千年古城那一段段历史

一个个故事......

出米岩佛塔

明、清时期,平乐得“三江”之利,来自大江南北的官商,客旅各有不同的信仰,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于是,昭州古塔中便有了一个个关于佛学禅师的故事。

平乐青龙乡莲塘村"出米岩″处,有一座大青石砌成,高约1.5米4层佛塔。此塔建于明末清初,是佛家弟子照普、照亮,为其师修然大师修建的墓塔。这座佛塔佐证了明清时,曾有过佛学大师到平乐传教的史实。

据塔铭石刻所记:修然,生于明朝末年楚南卢氏人家,五岁父母双亡,于是,到安徽清凉寺削发做小沙弥,后受戒于安徽九宜山。其间,修然饱读佛书,在佛学上颇有造诣。为宣扬佛法,他云游四方,来到古昭州平乐,做了金沙庵住持。

康熙十三年,康熙平定了“甲寅之变”。作为明朝遗民,为避乱,修然离开金沙庵,隐居于青龙乡莲塘村“出米岩”,潜心修佛,直到终老。

修然在古昭州平乐期间,协助当地州府、庵、寺、塔等主持修此建彼,用佛学的道理济世救人,普度众生,功德无量,为当地百姓所敬仰。圆寂后,其弟子照普、照亮在他栖身的"出来岩"外,用大青石建塔,以得道高僧"入塔"礼俗将其安葬。遗憾的是,此塔曾被无数"淘金者″光顾,挖了平,平了挖,至今只存留莲花须弥基座。

桂江文塔

平乐城南桂江畔天鹅岭上,矗立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宝塔。史料记载:桂江文塔,于清光绪二年 (1876年),建在附城乡马渭村天鹅岭上,仅成二层,费绌中止。

令人费解的是,史料中既无建塔原因,也没有塔的名字,为何建了又废,废了又建?经费拮据?建筑风格别具特色使工程耗时?建筑材料取之艰难?通过寻访,笔者解开了这其中的玄机。

位于漓江、荔江、茶江三江交汇处的平乐,洪灾常常祸害沿河两岸百姓。面对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们迷信,把水灾归结为孽龙"河妖″作怪。于是,一位平乐马姓的武魁,主持“社稷集资”,在桂江畔天鹅岭高地兴建宝塔,以祈祷“风调雨顺,庇佑县邑”。这位马武魁者,即是当今平乐镇福兴密山渡马家的太公。

据说,当时建塔选址很讲究,经过几番地形勘察,最终决定在桂江畔天鹅岭上建塔。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其一,在舟辑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桂江成为历史上独有的“黄金水道”。从广州往来平乐县城的船只,都是逆水行舟。天鹅岭居高临下,在此建一宝塔,作为县邑的标志性建筑。

其二,天鹅岭下的桂江河畔刚好是一个回水湾,风水学称为锁水口。水代表“财气”、 “运气”,回水湾是“聚财”之处。在此回头望平乐古城,不远不近,刚好抑制了急流之水滩。在桂江边的天鹅岭上建塔, 有如龙珠屹立此处, 象征“财运的水龙”,寓意“回首聚敛”。凭借宝塔“法力”,能把城内所有“财运” 锁住,不让白白外流。风水专用语谓之“回龙顾盼”。

其三,封建社会民间有“宝塔镇河妖”之说。在此风水口建一宝塔,如遇到孽龙河怪,洪水暴发,宝塔还可以将其镇住,使两岸百姓免受洪涝灾难之苦。

其四,民间传说,文塔是供奉魁星,掌握文人功名命运的神塔。明中叶至清代,风水塔儒家用来兴旺文运的一种建筑形式。文运不兴,人们往往归咎于当地风水不好。而建塔可兴文运昌科举。在天鹅岭风水宝地建塔,填补了风水之缺失,佑助平乐学子高中功名。

据说,遗憾的是,在修建塔的过程中,因建塔工人做了手脚,结果塔未竣工,这位马家太公就猝死了。古人迷信将其死因归咎于“在此建塔冲了太岁”所致。这座塔在百姓心中,也就成了不吉祥和灾难的象征。武魁死后,宝塔停建。

后来,为了保住平乐风水,一王姓老财筹款,再次建造宝塔,力图以宝塔的神力护佑桂江两岸民众,防止孽龙、河妖肆意泛滥成灾。人算不如天算,刚动工建好一层,大雨瓢泼,连绵不断,爆发洪灾,被迫停工。雨停水退,继续动工修建二层。又是大雨连天,引发洪水。人们当即认定:这是天意,毋庸再违!建塔一事,也就半途而废,残存至今。

由于宝塔位置寓意特殊,平乐县政府于2018年5月在旧宝塔旁重新建塔。参考原宝塔造型,设计为八角七层,基座直径13.39米,总高33.99米,仿石结构,南派大翘角飞檐,琉璃瓦面。月台呈八角石头,金刚经弥座,外围饰以草玉栏杆装饰,并命名为文塔。

2018年11月19日,历经三废四建,耗时172年的文塔顺利落成,喜封金顶。它与县城西面,金字岭上的金字塔,一南一北,隔江相对,呈现出“一江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的美景

金字阁

七层金字阁,是座集旅游观光,人文历史于一体的观景阁。总建筑面积2134.05平方米,主阁楼高44.83米,外观结构五层,内部结构九层,寓意九五之尊。底层建筑面积813.43平方米。四周有月台及四个副阁。二至五层,有外廊连通。汉白玉栏杆,重檐飞栋,窗户洞达,配以金黄色琉璃瓦面,木雕砖雕石雕相衬,十分壮观。

阳西下,塔影横空,落霞西照,亭台金碧,山光水映,金镜初开,美不胜言,秋景犹是:塔顶云雾,幻景一绝,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一睹优美雄姿为快。

宝塔寓意特殊,古昭州百姓十分在意,无论什么建筑,设计时,都倾向于塔形。如:平乐镇秦子岭村的塔楼,源头镇卜岭村“惜字炉”,青龙乡平西村的魁星楼等等。

源头惜字炉

平乐源头镇卜岭村“惜字炉”,建于清道光十一年。高约6米,三级尖顶宝塔结构。第一级用来焚烧写过字的废纸。第二级外塔上刻有:“六书传万古,一字值千金”6个楷体大字。大字上方有文曲星、身着袍服、手持长条锦帛的一品当朝官吏,以及“魁星点斗”等石雕

“惜字炉” 是一个典型的塔炉,当然有焚烧废纸的功能。科举时代,民众将其建成塔的模样,大有“独占鳌头”深意。瞧其塔身魁星雕刻造型,金身青脸、赤发环眼、面目庄严!右手紧握朱笔、左手把持墨斗、右脚金鸡独立、左脚踩着鳌头,“独占鳌头”之诗情画意,一览无余。它寄予了民众希望:在"塔″的神佑下,家家户户文运亨通,子子孙孙渴望金榜题名,有求必应。

昭州景观,无论古塔、石桥,都有“一对一的故事”。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是中华优秀文化在岭南的体现。透过古色古香、精美绝伦的古塔,无不让人领略到古昭州文化底蕴之深厚!

正是

魁星挥手自兹去

宝塔留韵古风存

来源:李芳

Hash:fe694ef8af03737bd6982dded8a16befe7a9613c

声明:此文由 平乐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