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堤与红军闸史迹钩沉

红军闸距潜江市中心城区约8千米,位于湖北省田关水利工程管理处的潜江东荆河大堤与田关河堤交汇处,是湖北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潜江市人民政府在此立有一大一小两块纪念碑。小碑上刻着“红军堤”字样,大碑上刻写的“继承土地革命时期的光荣传统,大搞水利,建设社会主义”字样,是1960年贺龙为潜江人民成功修建红军闸而发来的贺电电文。站在红军闸上,可以看到在田关河中间还有一个已经废弃了的涵闸残垣,这便是1960年修建却在1964年不得不废弃的旧红军闸。这里经过数十年的精心建设,人工水杉林田园风景相映成趣,环境怡人,所以红军闸除了是湖北省重点文物、湖北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还是本地人民生态旅游的好去处。然而人们对过去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并不了解,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档案资料,终于弄清楚了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

红军堤

历史上潜江泽口段汉江堤常被冲毁,在泽口龙头拐往南田关附近分成东西两条支流,即东荆河和西荆河。由于此地是扼四湖长湖三湖白鹭湖、洪湖)地区上段1000平方千米(包括400万农田)的咽喉,故以田关相称。东荆河地域湖泊密布,水域辽阔,水源关系复杂,原本没有固定的河床,洪水灌入,即横冲直闯,危害肆虐,因此该流域水灾频繁。最严重的是1931年的水灾持续2个多月,汉江、东荆河堤交相溃决,泛滥成灾。西荆河田关至谢家剅一段河堤被洪水冲垮,导致东荆河和西荆河交汇处曾晓湾溃口。潜江几乎全境受灾,淹死2800人,成为湖北省灾情最重的12个县域之一。曾经繁华的周家矶被洪水冲击,居民稀少,残破不堪。直到8月底,大水才开始回落。

灾情发生后,湘鄂西苏区党委把抗灾作为党的“第一等战斗任务”(见湘鄂西临时省委《关于水灾时期党的紧急任务决议案》,1931年7月31日),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困难的办法,成立了各级救灾指挥部,领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抢修堤防。1931年10月初,贺龙率领的红三军来到潜江驻扎,即刻参加到对东荆河堤险工险段的整治工作。其中田关堵口复堤工程就是在贺龙的亲自指挥下完成的。

据当地百姓回忆当时的大致情况,潜江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的救灾指挥部对西荆河田关堵口筑堤方案产生了分岐,有的主张在溃口处就地堵口复堤,这样可少毁几百亩农田,同时也可节省时间;有的主张在溃口以外退挽修筑新堤,理由是溃口处冲成了一个深潭,担心堵口复堤后基础不牢、容易滑坡。贺龙与县苏维埃政府的干部一道,踏着泥泞小道来到溃口处,仔细了解溃口、灾情和救灾筑堤等情况。为了探明溃口处的地形,他毅然跳下3米多深的深潭探摸地形,其他人也跟着下水。他与技术人员潜入潭底,探明可以在原地堵口复堤,统一了救灾指挥部的思想和行动。随后,贺龙和九师二十五团、二十六团红军士兵及周边群众3000多名民工一道了参加西荆河口的堵口复堤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国民党两架飞机盘旋工地,投弹炸死2人。该工程断断续续经过2个月完工,堤长1500米、底宽20米、面宽2米、高程31米,完成土方8.4万立方米,耗资1.05万元(银元),贺龙主持并完成的堵口复堤工程有力保障了田关以下400多万亩农田的安全。这段堤当时便以“军民堤”和“红军堤”命名,这对于数年苦于水灾的百姓来说,乃是做了天大的好事,周边群众无不感谢工农红军、感谢贺龙。按照古代遗留的传统方法,周矶附近的老百姓甚至将贺龙的长生牌或恩典牌供在神壁,常常以香火祭拜,以此感念贺龙的恩德,并祝愿恩人添福增寿。后来,潜江市政协副主席程家弼先生听闻此事,满怀激情地写下一首缅怀诗——《贺军长田关探险》:“秋雨霏霏水渐寒,将军奋勇下深潭。筑堤堵口留功业,救困扶危百姓安。无限深情洒红土,一双铁臂挽狂澜。东荆河水载恩德,千里平原歌正欢!”

2008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红军堤”列入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闸

1958年至1960年,在“大跃进”时期,潜江人民大兴水利建设,将西荆河东段进行裁弯取直和扩挖,并连通东荆河,形成了一条联结长湖与东荆河的河道,取名为田关河。

1959年,荆州地区四湖排水工程指挥部在实施《荆北地区防洪排渍方案》过程中,提出了开挖田关河,将四湖上区洪水直接排入东荆河,形成等高截流、分层排灌的治水格局。这个计划得到了湖北省水利厅的批准。10月,潜江县四湖工程指挥部成立,从是年冬季到次年春季,全县调动了近10万民工全线施工,因多数河段是对旧河道进行扩挖疏浚,稀泥多,施工难度大,但广大民工在党的号召下,克服困难,战天斗地,“白天红旗招展,夜晚灯笼火把”,靠着肩挑背扛,完成土方582万立方米,于1960年4月挖通放水。

同时,由荆州地区水利局设计,潜江县水利局主持在田关河红军堤下修建了一座排水闸,是田关河水出东荆河的尾水闸。该闸1959年11月开工。原设计为拱涵式6孔,施工时改为5孔,中孔宽5米,其余4孔宽3.5米,闸底高程27米,设计流量187秒立方米。配钢质平板闸门5扇,卷扬式启闭机5台,国家投资117万元。正是在督修田关闸的过程中,有关领导听闻周矶部分群众讲述了当年贺龙堵口复堤的事情,特别是听说还有部分农民家里依然供着贺龙恩典牌的事情后大为震惊,于是找当时的内务部部长钱瑛和成都军区司令员贺炳炎求证此事(从请示可以看出)。在得到肯定之后,1960年3月28日,县委、县人委联合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递交了一份请示,表示为了纪念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红军堤,特将堤下的田关闸命名为“红军闸”,由县人民武装部代请并抄送给武汉军区、湖北军区和荆州军分区。这份请示叙述了贺龙修建红军堤的大致经过和重大意义,虽然把时间写成1933年不太准确,但是也说明此事有曾经在潜江工作和战斗过的老红军钱瑛和贺炳炎作证。县委还表示,将在闸上修建一个纪念碑,请曾经在潜江领导军民进行抗灾斗争的贺龙元帅为纪念碑题写碑文。

1960年4月20日,由贺龙签名向潜江县人民发来贺电,作为红军闸纪念碑碑文:“继承土地革命时期的光荣传统,大搞水利,建设社会主义。”县政府在“红军闸”北修建工程建设纪念碑,将贺龙元帅的贺电内容镌刻其上。5月20日,县委组织县直机关、学校、团体代表和5000名参加建闸的民工,在田关举行隆重的“红军闸”开闸放水典礼。

潜江县委、县人委请贺龙元帅为红军闸题词的请示

红军闸险情

东荆河水易涨易落,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是沿岸地区夏季灌溉的主要水源。刚刚建成的红军闸在取东荆河水灌溉下游农田的过程中却遇到洪峰遭遇险情,闸体被破坏,最后不得不废弃,在1964年重建新闸。

1960年秋季,潜江久无雨水,而1959年7月到9月连续81天无雨水的惨痛记忆,加上监利13万亩农田严重缺水,因此在荆州专署的默许下,红军闸在汉江第一次洪峰到来时,依然5孔全开,全力放水,守闸的同志本着“一碗水、一碗粮”的想法,希望能给下游河道多放点水用于抗旱。然而汉江上游雨水泛滥,第二次洪峰很快到来。9月4日,荆州地委召开全区防汛电话会,通知沿江所开涵闸立即关闭。负责人县委委员、农工部部长刘慈云因其他工作未能及时赶到现场指挥关闸,县人委副县长胡继善和水利局一位副局长受命来到红军闸,在天黑前关闭了边上的1孔涵闸,其余4孔仍然开启引水。当晚21点,地委再次召开紧急会议,22点到24点,县委召开防汛电话会,强调沿河剅闸、堤口马上抢关抢堵。眼看水位不停上涨,红军闸守闸人员并未采取关闸措施。直至9月6日1点左右,负责人刘慈云才来到现场,此时东荆河水位已达30.9米,田关河的水位也达30.68米,两边水差仅0.22米。到3点钟开始关闸,一直到6点,发现闸门无法下压。因为红军闸本是排水闸,闸门起吊是用卷扬机,安置的滑轮,下压是用手摇,水位上升,水流太急,抵住闸门,手工根本就无力下压。险情由此产生。

9月10日3点,水位上升到41.2米,闸身的流量达每秒300立方米,大大超过了原来设计的流量,红军闸的八字墙倾倒,后门护墙崩挫,闸身在水流冲击下时而摇晃,情况危急。

荆州地委防汛指挥部负责人多次到现场指挥,沙洋防汛指挥部专家提供技术资源,采取沉船和抛掷钢筋石笼等紧急措施,也无济于事,直到9月17日中午,汉江河水位下降,红军闸才算安全。在抢险过程中,县委书记薛宏模和刘慈云等负责人蹲守在闸上,决心与闸共存亡,确保红军闸不垮塌,确保荆北区不受灾。但是由于水流湍急,水位过高,闸门始终无法关闭,河水泛滥,导致沿岸6670亩农田被淹。此次关闸事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耗资32万元。事后,县委做了深刻的检讨,并将负责人刘慈云和水利局副局长予以撤职处分。

红军闸闸身经过此次洪水冲刷,受损严重,中墩底板脱节,中孔底板破裂,矩形槽底被掏空。1961年10月,潜江县委筹备整修红军闸,11月25日正式动工,动员了浩口、熊口、老新及熊口农场近5万人参加了整修工程,耗时5个多月,直接出勤天数90天,到次年4月11日开闸放水。1962年再次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整修。经过两次进行整修,将闸门改成排灌两用,但终因闸身受损严重,不能安全度汛。1964年,由荆州专署水利局请示湖北省水利厅批准,废弃此闸,另建新闸。

废弃的红军闸

重建红军闸

1965年1月6日,湖北省水利厅对荆州专署作出批复,决定将新闸位置选择在老闸外400米处的原外引堤上。新闸由湖北省水利厅设计,为一级水工建筑物,钢筋混凝土结构,共8孔。单孔净宽4米,净高5.5米;闸底高程27米,堤顶高程42.9米。钢质平板闸门,每扇重10.1吨,配30吨和50吨螺杆式启闭机各4台。设计排水能力为秒250立方米,国家投资287.27万元。新闸由湖北省水利厅工程四团承建,1964年11月20日开工,次年6月26日竣工。因新闸闸基外移,两侧须另筑新堤与老堤相接,新堤南线长450米,北线长587米。新堤刚刚筑起,闸基南侧的砌护坡因设计的稳定系数不够,加上渗水严重,导致边坡崩塌土方2.65万立方米,南闸墙安装的模板、钢筋、脚手架垮塌,由此引发系列故障。后来重新设计砌护坡,稳定边坡。另外,闸址未经预压,闸建成后,闸道沉陷85.3厘米,闸中心沉陷56厘米,闸身倾斜45厘米,致使闸门启闭失灵。所以该闸以后又经过了十多年的维修,主要是填实止水缝隙,填平底板凹陷部分,并更换调整了启闭机。尽管这样,红军闸对长湖泄洪,保障库堤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排水作用大,引水效果也很好。其中1965年到1969年5年灌溉农田累计374.5万亩,1969年旱灾年灌溉农田135万亩。

按照湖北省水利厅的要求,新闸建成时要把老闸拆除,而老闸现今依然屹立于田关河中央,闸身更是长了很多杂草和矮小的树木。据曾经参加建设两个闸的退休水利干部说,因为老闸距新闸不到400米,采取爆破拆除,对新闸有不利影响,而采用人工拆除,钢筋混凝土很结实,靠手工难以完成任务。加上新闸建成后,对老闸两边的河道进行了扩挖,老闸立于中间并不影响流量,因此老闸一直保存了下来。

湖北省水利厅修建新红军闸的批复

现今,红军堤、红军闸及纪念碑周围常年绿草茵茵,田关河水碧波涟涟,夹岸河堤郁郁葱葱,人工岛上百花争艳,已经开辟成田关河水利旅游度假区,使之不仅为潜江市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自然生态水利旅游目的地。而经过近60年河水冲刷而屹立在河中间的红军旧闸,更是增加了田关闸景区的历史厚重感,使人情不自禁地回忆起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1964年所建的红军闸

田关水利枢纽工程全景图

作者单位:潜江市档案局

Hash:05b9416df279fc3ca7d2c484056e7085031e87af

声明:此文由 读档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