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3.17%到18.16%—国家挂牌督战贫困村那布村的深度蝶变

“行路”之变——从泥石路到水泥路

那布村水弄屯,被称作“水弄苗寨”,距离中越边境仅20多米,深藏在1500米海拔的大山里,是广西最偏远的抵边屯之一。这里群山环绕,山高路险。曾经,一条弯急蜿蜒、狭窄崎岖、坑洼不平的泥石山路是村庄唯一通往外界的路。“山路十八弯,出门就爬坡,路在半空中,地无半寸平,遇到下雨天,路滑更难行。”那布村支书陶文生对往昔行路难的景象记忆犹新。他告诉笔者,通村道路没硬化之前,村民如果要到18公里外的百省乡,步行翻山越岭一个来回少说也得三、四个小时。在大山的重重阻隔下,村民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这样的景象,随着兴边富民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得到了彻底改变。一条环山硬化水泥路沿着山道蜿蜒而上,向大山深处盘旋穿梭,将那布村的各个组、屯串联在一起。打通了群众脱贫的第一道关口,也使水弄苗胞彻底告别了“与世隔绝”的境况。一条条通屯硬化路如同一条条毛细血管,延伸到各家各户,畅通乡村发展经脉。“跟以前相比,道路硬化之后,真是方便多了。现在全村12个自然屯都通水泥路,几乎每家都有摩托车,下山买卖商品和接送小孩读书,最多半个小时就到百省街上。”陶文生说,通村通屯通户水泥路不仅让村民们享受到了交通便利带来的福利,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

百省乡那布村的进村水泥路(新华社记者摄)

百省乡那布村水弄二社的进村硬化水泥路(新华社记者摄影

“饮水”之变——从露天水池到安全饮水

“现在一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就自动流到洗衣机里,我们也喝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 在那布村水弄一组的半山腰上一栋两层砖混结构的楼房里,正在用洗衣机洗衣服的陶志权告诉笔者,由于自己家住的位置较高,过去喝水要靠下雨天,卫生状况也不能保证,旱季还会严重缺水。自从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改造后,自来水通到家里,人畜饮水问题得到了保障。

村支书陶文生介绍,由于那布村深居大山,8个苗族屯大多位于半山腰,水资源枯竭。以前村民用水,大多是在离家不远处修建露天简易水池,再用水桶挑回家里。但由于是露天水池,有时候山上的牛羊会跑到水池里喝水,遇到下雨天,山坡上的沙石泥土也会被冲到水池里,经常是天旱没水喝,雨天喝浑水,缺水和饮水安全问题长期困扰着生活在这里的苗胞。如今,县、乡通过安装“水坦克”装配式蓄水池、建设家庭水柜、集中供水的方式,使苗胞告别了等水吃、吃水难的历史,整村实现了安全饮水全覆盖。

集中供水让苗胞不再“供水难”

“住房”之变——从茅草屋到安居

“以前房子起在山头,用木板、泥巴和茅草垒起来,四面漏风,家里的老人就这样住了几十年。”水弄二组苗胞李妹如今虽然已经搬进新家,但她依然珍藏着2008年时任那坡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永峰为她和家人拍摄的一张照片。照片上,她怀着抱着年幼的儿子和女儿站在自家的茅草屋前。“照片保留下来,让孩子们记住,没有国家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生活。”李妹说。

李妹与儿女在自家房前的十年对比照片(李永峰摄)

和李妹一样,水弄苗胞过去住的都是“夏不遮雨、冬不御寒”的茅草房。当地广泛流传的“一年不到半年粮,住的木撑茅危房”顺口溜曾是当时村民居住生活条件的真实写照。曾有一名记者到水弄苗寨采访,看到水弄苗族同胞的生活场景后发出“改革开放三十年,生活不如解放前”的感慨。

昔日水弄苗寨旧房

如今,走进水弄一社,村口路边墙上镌刻的一行“龙岗家园水弄一区”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这是东西部扶贫协作龙岗对口帮扶那坡实施的深度贫困村屯危旧房改造项目。村支书陶文生介绍,村民习惯把这里叫做龙岗新村,以龙岗命名自己的新家园,这是纯朴的苗胞对龙岗人民表达感激的方式。行走在新村,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整洁平坦的水泥路延伸至家门口,一栋栋宽敞明亮的楼房整齐排列,路旁竖立着一盏盏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各家各户屋顶插着鲜艳的国旗,门前停放着摩托车和三轮车,时不时看到苗胞妇女在自家门口打扫巷道卫生。陶文生说,住房条件好了以后,群众也开始重视居住环境卫生了,不仅把房屋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主动参与村里的环境卫生整治,过去“脏乱差”的面貌得到了改变,村民们也把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化为升国旗的行动,每家每户都自觉升起了国旗。

龙岗家园水弄一区新貌

水弄苗胞圆了“安居梦”

居住条件的改善,不仅改变了苗胞的思想观念,也激发了苗胞脱贫的激情。2019年3月,水弄一社的低保贫困户陶美虎一家7口与其他36户村民一起高高兴兴拎包住进了新家,他和村里的劳力外出务工,父亲和母亲在家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养牛,脱贫摘帽指日可待。

“茅草房已经成为历史,2018年以来,全村共实施危旧房改造175户,全部实现安全住房全覆盖,并且人均面积不低于13平方米。”陶文生对村里近年来的危房改造情况如数家珍。

“产业”之变——从红薯玉米到特色增收

水弄一带的苗胞居住在高山上,石山坡多,土地零散,导致产业根基薄弱,过去村民在石头缝里扣粮食,以种植红薯、玉米为主粮。那坡县政法委派驻那布村的第一书记陆林锋认为,引导和动员群众发展产业是决胜脱贫攻坚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借助脱贫攻坚深度调整产业结构的东风,“挂包帮”单位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积极为水弄苗寨引进“3+1”(即:中药材油茶、猪+牛)特色产业。如今,全村共有208户贫困户发展“3+1”产业,产业覆盖率为100%。

村支书陶文生作为村里的党员致富带头人,于2018年牵头成立了那布村苗疆生态牛养殖合作社,目前共有165户群众养有447头牛。有了专业合作社的保驾护航,那布村计划继续在百埃屯和安置场分别建设肉牛养殖示范点,目前牛栏舍正在建设当中,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并覆盖带动更多贫困户养牛。

“加入村里的养牛合作社之后,养牛不愁销路。我自己养的牛除了出售的收益外,村里还再补助300公斤以上的牛每头4000元,加上每个月享受到的210元边境补助,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那布村后卡屯的黄勇算了一笔经济账,依靠养牛增收,如今他家里和多数水弄苗胞家庭的情况一样,冰箱、彩电、洗衣机等现代化家具一应俱全。

水弄苗胞发展养殖走上致富路(李永峰摄)

“教育”之变——从高辍学率到普及学前教育

2009年的一个夏日,新华社记者曾拍摄到水弄二社苗族儿童吴美烈蓬头垢面在山野间玩耍嬉戏的照片,十一年过去,如今,她已是百省乡初级中学一名七年级学生。2017年秋季学期,在水弄村完小读完四年级,她转到百省乡中心小学,被编入五年级少数民族励志班。与她同村的吴冬梅也从水弄村完小转到了百省乡中心小学少数民族励志班。吴冬梅说,在村完小就读的时候,她每次期末考试单科分数都不超过80分,来到励志班后她的成绩提高了不少,第一个学期期考语文考了85分,数学考了100分。

那布村水弄二社苗族儿童吴美烈儿时生活(左图)和如今求学(右图)(新华社记者摄)

如今,吴美烈、吴冬梅曾经的母校那布村完小已经改建为水弄幼儿园,与她们昔日年龄相仿的幼儿再也不是漫山遍野跑,而是像城里孩子一样在宽阔安全的户外操场的游乐设施上尽情玩耍嬉戏,在干净明亮的教室里接受现代化教育。

据百省乡中心小学校长农忠诚介绍,那坡县把教育扶贫做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一大抓手,重点解决边境少数民族子女教育问题。2017年秋季学期,百省乡中心小学创办了1-6年级边境少数民族励志班6个教学班,把边境一线所有的少数民族学生集中起来办学,独立编班,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予最大的关照,学费、食宿费用全免。同时,推动教育公平从学前教育抓起,通过盘活闲置村完小创办边境试点村级幼儿园,免收幼儿保教费、伙食费,减轻了家庭负担,给山里的孩子提供了优质教育的机会。

水弄儿童在水弄幼儿园接受现代教育

水弄儿童在水弄幼儿园欢快地嬉戏玩耍

那坡县政法委派驻那布村的第一书记陆林锋说,由于观念落后,过去苗族群众不愿意送女童读书,有的女孩子十五六岁就嫁人了,辍学失学率极高。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如今,那布村共有315名6-16周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无一人辍学,苗族学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越来越强。1992年出生的杨建勇,是水弄苗寨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担任村里的文化专管员,同时筹办养牛合作社,带领贫困乡亲养牛脱贫致富。杨建勇的成长,见证了近年来边陲苗寨的教育之变。

“思想”之变——从“等靠要”到“主动干”

2018年,陆林锋从县里到那布村担任“第一书记”,第一次到村里勘察时,他深感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这里不仅生产生活物质匮乏落后,更严重的是落后的思想观念与之并存,部分苗胞 “坐等政府送小康”的惰性思想根深蒂固。陆林锋介绍,为了消除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和安贫守贫观念,“把群众” 带起来,乡、村采取 “以工代赈”和“按劳取酬、优先优酬”、“定岗不定人”公益岗位等帮扶方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陶建国每天定时骑着摩托车到村子附近的界碑巡逻。陶建国说,今年受到疫情影响,他不能外出打工,他在村里担任护边协管员,主要负责518-525界碑的巡逻任务,每月能够领到1200元收入。

担任那布村文化专管员的杨建勇一边在自家空地上着手建造牛舍,一边用手机在网上搜索养牛技术和销售市场。“今年我参加了县农业局到村里举办的两期养牛技术培训班,掌握了一定的养殖技术,现在家里网络信号全覆盖,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很方便。” 杨建勇说,目前他正在筹建的养牛合作社,已经吸引了6名贫困户加入。“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以前村民白天不是坐在墙根晒太阳,就是酗酒、睡觉,现在大家都想着找路子脱贫致富。”杨建勇打算在“出师”后,带动更多的贫困户从“单打式”向“融合式”养殖转变。

杨建勇在自家牛舍喂牛

“有能力的扶起来,扶不了的带起来,防止‘养懒汉’。” 陆林锋说,为了把“脱贫对象”变为“扶贫力量”,那布村两委对深度贫困人口开展素质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生产技能,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让群众“动起来”,同时,开展扶贫政策宣讲和走访慰问活动,使群众“勤起来”,推动产业带动与技能培训结合,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促群众“富起来”,让贫困群众在实现物质脱贫的同时实现精神脱贫,巩固“每一户边民就是一个哨所,每一位边民就是一个哨兵”的边境环境。据了解,目前那布村已培育7名种养殖致富带头人,共安置固定扶贫公益性岗位32人,设置“定岗不定人”扶贫公益性岗位77人,其中护林员43人,管水员12人,护路员22人,护边协管员101人。

“其实大部分贫困群众都是勤劳的,只要帮助他们创造条件,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完全能够脱贫致富。”那坡县委政法委副书记、脱贫攻坚挂牌督战突击队驻那布村工作队长黄原 介绍,那布村2020年计划脱贫的60户贫困户,其中有10户家庭成员当年外出务工累计可达半年以上,有56户发展特色产业,有稳定收入来源。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家庭和无劳动能力家庭,通过边境补助和低保兜底保障也将顺利脱贫。

Hash:e05b45768c9fcf17fe8cb702ffde9799545a309c

声明:此文由 那坡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