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村名故事之夏庄街道篇,快来找找嫩村!

经过3个月的搜集、调查和整理,小编将城阳部分街道村名由来进行了汇总。据现存资料显示,如今绝大多数城阳老居民都是云南移民的后裔,每个村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每个村名都有着背后的故事!

虽再三编校,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城阳村名故事-夏庄街道篇

张家庄

村庄由来:张氏祖于清康熙年间由平度窝铺迁此建村,以姓名村。1984年改名东张家庄。

李家沙沟、张家沙沟、冷家沙沟

村庄沿一条弯曲的沙沟而建,故取名沙沟村。李家沙沟社区位于沙沟东头北岸,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李氏祖先于明朝永乐年间由云南乌沙卫迁此建村,冠姓故名。自然村小风口,位于社区东,相传冷氏一支于清朝咸丰年间由冷家沙沟迁此立村,以村北山口取名。

据《张氏族谱》记载:张氏祖先于明永乐年间由云南乌沙卫迁来建村。因村子建在沙沟两岸,冠以姓氏,故名张家沙沟。

据《冷氏族谱》记载:“吾祖于明永乐年间,自云南徒居青州后,于明中叶又迁居即墨南沙沟。”因村建于白沙河北高台之上,以姓名村,初名‘冷家台’,民初改为冷家沙沟。

李家曹村

据《崂山地名志》载“相传本村李氏祖李晋、李福、李云芳于明洪武年间,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定居。”来时即有曹村之称,冠李姓故名。

贾家营

相传明永乐年间贾氏从云南乌沙卫迁此立村。因古时此地曾驻军扎营,故名贾家营。

郝家营

据《郝氏族谱》载:郝氏祖于明万历年间,由即墨县庞家岚迁此建村,因古时这一带曾扎营驻兵,村名即叫营村,冠姓故名。

刘家营

刘家营先由黄姓入住,因汉代在此地曾扎营驻兵,故名黄家营,刘氏于明永乐年间由云南乌沙卫迁即墨栗行,其一支于康熙四十二年由栗行迁来,因刘姓人口多,遂改为刘家营。

前古镇、后古镇、东古镇

《崂山县地名志》载:西窑顶附近有个“小西村”,是古镇遗址(镇名及年代失考),这是附近诸古镇村名的由来。本村居南,故名“前古镇”。

《崂山县地名志》载:西窑顶附近有个“小西村”,是古镇遗址(镇名及年代失考),这是附近诸古镇村名的由来。因该村居北,故名后古镇。

陈氏祖于明永乐年间从王哥庄浦里迁此立村;王氏祖和马氏祖都于明永乐年间从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立村。据考,这里有一东周遗址西窑顶,附近有个“小西村”,是一古镇遗址(失考),因而附近诸村皆名“古镇”,此村位东,故名东古镇。

夏庄村

栾氏祖于明朝成化年间自胶州徙居夏庄,因村建在九顶山下,朝霞撒满山庄、景色秀丽,取名“霞庄”,后演变为夏庄。

东黄埠、西黄埠、中黄埠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相传毕氏祖于明朝永乐年间,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居毕家村,分支于正德年间由毕家村迁此建村,村以黄埠岭为名,此村居东,故名。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相传,栾氏祖于明朝正德年间由夏庄迁此建村,以村前黄埠岭取名,此村居西故名。

据《崂山地名志》载,韩氏祖先于明朝正德年间,由顺天密云县玉石匣村迁此建村,村以黄埠岭取名,此村居中故名。

寺后

明天顺年间由郭氏夫妇二人乐善好佛,在此建大明寺。明崇祯年间,周氏由流亭迁此建村,因村在大明寺后,故名寺后。

新民

1958年修崂山水库,由草阡埠子、东周村、马家庵子一部分及慧炬院两户人家搬迁形成的新村,故名新民村。

西石沟

村前有一条发源于超然的小河,常年流淌,风化剥蚀,岩石裸露,人称石沟,村子因河得名。历史上有东、西石沟两个自然村。为区别李村镇石沟村,1988年定名西石沟。

寺后

明永乐年间,陈氏由即墨东浦迁禅裕寺之西定居,取村名园西,又称寺西。 明天顺年间由郭氏夫妇二人乐善好佛,在此建大明寺。明崇祯年间,周氏由流亭迁此建村,因村在大明寺后,故名寺后。

中曹村

明朝永乐年间,张氏由云南大槐树里头先迁入该地立村,名张家曹村,王氏从云南野雀窝迁入该村。张氏搬迁,因该村位于4个曹村中间,故名中曹村。

辛家曹村

臧氏于明永乐年间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居此地建村;辛氏于明永乐年间迁至惜福镇纸坊村,后来一支由纸坊迁来;刘氏由即墨,张氏由沙沟,王氏由王家曹村相继迁入。因该村位于王家曹村之东,曾名东庄。20世纪30年代,辛姓繁衍兴旺,改名辛家曹村。

王家曹村

《王氏族谱》载:“闻吾氏由云南迁青州,由青州迁即墨,先住栾埠,后住曹村。”1841年修谱时村名为后曹村,后改称王家曹村。

东宅子头、西宅子头

本村《王氏族谱》载:“吾祖之籍青州也,时在洪永间,徙墨邑,据东宅子疃”。据传东西宅子头之间有一露天石棺,俗称“阴宅”,村居其东,故名东宅子头, 村居其西,故名西宅子头。

源头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刘氏祖从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来,建村于法海寺西侧,故名“法海寺”。历史上亦称东小水,后以小水河发源地之由,改称“源头”。有庙东和东南崖两个自然村。庙东村据考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刘氏支派从源头村迁法海寺东立村,因位于法海寺庙东侧而取名。东南崖村据考证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刘氏支派从源头迁村之东南大土崖处建村,因山而名。

南石屋

据传,村东山下曾卧有一椭圆形石崮,因此起村名南卧石村,后村民觉得此名不雅,又改称为南峨石,宫氏来了之后,觉得此名也不好,因发现东、西两山上都有天然石屋,经商量,遂更名为南屋石。

云头崮

据《胡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胡氏祖自河南洛阳迁至青州府益都县矮槐树村,后迁至即墨北关。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云鳌祖迁至云头崮立村,因南山顶上常有云雾缭绕,村建其下,故名云头崮。

瑞云

清同治年间,崔氏一脉从崔家沟村迁出,到村东不远处的山阴谷底处另立村庄,名“黑涧”。1958年,村民嫌“黑涧村”其名不雅,见村前山巅常有彩云缭绕,遂改名为瑞云。

崔家沟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崔氏祖法吉从莱阳县店埠村迁此建村,村建在山沟里,故称崔家沟。

罗圈涧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袁姓从城阳迁此建村。因建在山岭环抱,象个罗圈的山涧中,故名。

太和

明朝永乐年间,郭氏从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来建村。因村东南有一石崮状似猪头,故取名“猪头石村”。民国初年,有村民在青岛市内开办“永太和”汽车行,后捐钱为本村建“太和小学”,村名遂改为太和村。文革期间,曾改称“新文村”。1983年恢复原名太和村。

少山

少山曾名“烧山”,因法海寺和尚葬于此,常因祭祀引发山火而得名。少山有15个自然村,因少山在15个自然村中人口最多,故将行政村定名少山。

安乐

据《周氏族谱》记载,周氏祖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建村。曲氏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石老人迁来,因兵乱村里人在村后沟内躲过灾难,后来以此取名“安乐沟”,建国后改名“安乐村”。

太平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清光绪年间,栾氏由夏庄迁此建村,以村后母子山为村名,建国后改称太平庄。

彭家台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明永乐年间,彭氏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建村于高台上,故名“彭家台”,彭氏后迁入海西。明嘉靖年间,栾氏由夏庄村迁居于此,随后于、郭、贾等姓氏相继迁入,但仍沿用原村名。

杏杭

杏杭社区有杏杭和高家台两个自然村组成,杏杭居西,据《聂氏族谱》记载:聂氏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云南迁至即墨胶澳区东小水村,约200年前又由东小水村迁来此地,因村边多种杏树,故名杏杭;高家台居东,明永乐年间(1403-1425年)高氏从云南大槐树里头迁至胶州,又从胶州迁至此地,因村建于高台处,且高氏人丁兴旺,故名高家台。1984年将村名改为杏杭。

马家台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相传明永乐年间,马氏祖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建村。因村建在高台上,冠姓氏故名。

秦家小水、刘家小水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明洪武年间,秦氏祖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建村,以村东“小水河”冠姓,故名秦家小水。 刘氏建村以小水河名村,冠姓,故名刘家小水。

华阴

老华阴村在崂山水库中部。据王氏族谱记,王氏系胶州王氏后裔,清康熙年间其一支由胶州迁此建村,因居华楼山之阴,故名。

史家泊子、王家泊子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明朝永乐年间,史氏祖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此建村,因村南一片洼地叫泊子,冠以姓氏,故名史家泊子村。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明朝弘治年间,王氏祖由云南乌沙卫迁此建村,村东有一洼地叫泊子,冠王姓,名王家泊子。

丹山村

据《陈氏族谱》载:陈氏于永乐年间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居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浦里村,不久其一支迁至古镇。明嘉靖年间,古镇的一支又迁至此地立村。以村南丹山定名,故称丹山村。

您是城阳哪个村的?您可曾好好观察过村口的那个牌坊?可曾认真探寻过村里的故事?

翻一翻村里保存的历史书籍,问一问村里的长辈,从书中文字与长辈口述中,也许会让你更了解自己村哦~

-END-

本文转自大城

编辑整理:城阳区旅游局宣传信息科

宣传推广:0532-87759721

新浪微博:青岛城阳旅游

Hash:968dd30048d7fc647068a9698696287db8f91f74

声明:此文由 青岛城阳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