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 | 镌刻在龙游溪口天后宫上的历史......

“我记得娘娘身边还有两个童子!”

“不是童子,一个是千里眼,一个是顺风耳!他们的像要小一点的!

日前,龙游县溪口溪口村委会办公室里,几位老人对着几张草图在热烈地讨论着。

这几张草图就是他们记忆中的天后宫

近一个月前,溪口镇在开展小城镇综合环境整治时,准备把该村老街刚倒塌的电影院上的残垣断壁清理掉。“推土机推过后,我们发现一些青砖上有‘天后宫’字样,砖面还有‘清乾隆丁未年’一行字,另有8块青砖的砖身留有‘溪口劳秉利号造’字样。”村支委陈民强说,“据推测,那8块青砖是在墙角的,而且不粉刷裸露在外,一是商家打名号,二就是有监督工程之意。”这种说法得到了龙游县史志办主任黄国平的认同。

“本来是天后宫,1971年时改造成了电影院。”村民傅绍舟说。他出生于1940年,是亲眼见过天后宫及天后雕像的为数不多的健在者之一。

“天后像面朝灵山江坐着,木头雕的。”傅绍舟回忆,当时他只有八九岁,时隔多年,许多细节已记不清了。比傅绍舟大几岁的王家清倒能说出一些细节,天后像身着锦绣绸缎,其上走线镶金,头戴凤冠,外有朱砂帐笼罩。“村里人每年都要给天后像擦洗身体,换新袍。”

89岁的村民张金池记得农历整个三月是天后娘娘香火最旺的时候。每年三月,昼夜有大戏上演,多是赞美天后娘娘功德的戏文。

老人们回忆,天后宫是当时溪口镇上最巍峨豪华的建筑,大概有12米高,正厅面积600余平方米,连附属院近2000平方米。“八字门厅、青砖地、戏台、吊楼、天桥、花厅、边厢房……”老人们的记忆涌现,仿佛回到了天后宫鼎盛的时代。“有两个大门,正大门面朝灵山江,后大门朝着老街。”张金池相告,大门一般不开的,只在接送天后像或者有极隆重的事时才会开。“进大门后还有六七个小门,平时只能走小门啦。”

天后宫东厢房

老人们相告,花厅是接待贵宾之处,吊楼是贵宾看戏的地方,视角居高临下,一览无余,边厢房是戏班子的住处,天桥是吊楼之间的通道……

天后宫边房

听着听着,小编仿佛看见穿长袍的看客们呷着茶,太太们穿着旗袍优雅地吃着糕点,欣赏雕梁画栋戏台上的甘苦人生。“其实,我们见到的天后宫已是她的没落时代了。”老人们说,50年代初天后宫基本就断了香火,成为仓库。

天后宫部分房间已成为民房

天后宫的断壁残垣

老人们说,天后娘娘本名叫林默娘,也叫妈祖、天妃,是以我国东南沿海为中心信仰的海神。傅氏是溪口村大姓,由福建沿海迁来,因溪口村沿灵山江,过去梅雨季节时常发洪水,他们就出资为信仰的海神天后娘娘建造了天后宫,祈求家宅平安。更为重要的是,溪口一带是龙游商帮发源地,在陆路不发达的时代以水运为主,客商、货物来往都经由灵山江,因此,外出前百姓们都要到天后宫拜一拜祈求出入平安。

随后,小编在陈民强的带领下来到天后宫遗址。正厅虽已倒塌,但附属院的东西厢房还在。因常年有人居住,还依稀可见当年的样貌。米色斑驳的地面上露出清晰的菱形,据陈民强讲,这是用豆浆、石灰糅合墁地而成的。黄国平说这就是俗语中的“乌诸地”。

厢房的须弥座上有着精美雕刻,鹿衔灵芝、松鹤延年、琴棋书画、万寿无疆等图案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厢房大门上方牛腿精细,两边有紫色朱砂,意为“紫气东来”……

天后宫斜对面还有禹王庙,看来溪口老街还真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老人们说,溪口真的是一个蛮了不起的地方,有过兴旺辉煌的历史,希望天后宫能恢复原貌……

天后宫正厅遗址和西厢房

据黄国平介绍,在灵山江沿岸曾有不少天后宫,庙下毛连里村,溪口镇石角村、溪口村、灵山村,龙洲街道渡贤头村、驿前村都有,但是因种种原因现在都已不存在。“除了溪口村,其他的连遗址都没有了,相当可惜。”黄国平认为,灵山江沿岸天后宫多是过去这一带商贸兴旺、水运发达的一个佐证。

图文/王曙静

编辑/王华慧

监制/章承月

Hash:7e060b3288c6cfc39ab000cce56365ca2eed2323

声明:此文由 微龙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