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邓的魅惑
是神还是魔力的牵引,我再次走进诺邓古村探访。
中秋节前夕,抵达诺邓的时候,时间尚早,平时熙熙攘攘的诺邓古村,此时显得格外宁静。只听见翠绿的栾树、合欢树上一群黑头奇鹛叽叽喳喳的鸣叫,诺水从北向南潺潺流动,花朵上蜜蜂嘤嘤嗡嗡的采蜜声异常清晰。我爱宁静,也爱热闹,所以特意选择清晨去诺邓,就是想看看原味和本真的诺邓古村模样。
走进诺邓盐井卤房,房内四周围着栏杆,八尺见方的淡水井硐和一个上立天车支架,下围矮木板,边长6尺的盐水井硐。这是一口21米深的直井,古代用人工汲水的方法从下面取卤再分给各家“灶户”煮盐。蓄满盐水的古井清澈透亮依稀可以照我影,我用食指粘了一滴水送入口中,咦!怎么一点咸味也没有,难道我的触觉有问题?这个疑问后来在北坡遇到制盐人杨斌全夫妇,在和他们的交流对话中,我终于找到答案,因为盐分重,盐分下沉,所以卤水要从水底抽出才有咸味,而盐井上面的水是没有咸味的。
从西边沿石台阶一级级往上走,道路干净,路边布满纵横交错黄墙青瓦的土掌房,吱嘎一声,一家接一家农家客栈开门了。接着从房间里传出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口音的汉语,我知道诺邓近年不再寂寞,诺邓古村是越来越热闹了。
大青树客栈、古井客栈、诺言别院等各种名号的客栈扑面而来,走在随意铺筑清洁的石板路上,一株繁茂的洋丝瓜树吸引了我的眼球,首先是翠绿又硕大的叶片随意地铺排在周边的树枝上,枝叶间吊挂着或大或小一个个可爱的洋丝瓜。原来老家也有一棚洋丝瓜,挂果的那些年,可以供七八家人同时食用,可惜在建设新家的时候被损毁了。
路上遇到一个赶马人从古村上游走下来,马匹用蛇皮口袋驮着很重的东西,赶马人后面紧跟着一个摄影师咔嚓咔嚓地拍照。
气喘吁吁地往上走,路边有一口清冽的古井,四周全部用红沙石嵌成,石缝里生长着几株不知名的水生植物,绿油油的,古井里蓄满澄澈碧洁的山泉水,“山泉为上,江水次之。”品一口清泉水,那甘甜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旁边置有洁白的塑料桶和铁瓢,可供游客取水饮用。
向左拐,没走几步,又见一棚洋丝瓜树随意攀爬在一堵土围墙上,上面结出一颗颗翠绿可爱的洋丝瓜,有的像大人的拳头,有的像小孩儿肉肉的小手,我控制不住频频按下快门。
平时熙熙攘攘的大青树下,现在只有我一人。大青树是村里的一个地标,大青树下,凉风习习,树影婆娑,茂盛的树叶犹如一把撑开的大伞,遮住一片阴凉。右边是大青树客栈,左边是著名的提举司衙门旧址。公元1383年明政府在全国置七个“盐课提举司”,云南就有四个,这里就是其中之一的“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后来提举司外迁,这里就演变成了诺邓黄氏家族私宅区,清代黄氏门中共出两进士,五举人及上百名秀才,族人便将原提举大门改造成登载本家科举功名的“提名坊”。从底到门楣,枋柱匾额都用整块石雕砌成,两边是用花砖砌成各种图案的八字墙,镂花木刻梁柱瓦顶,前面一对大石狮子,后面一对小石狮子。正面上方门楣石刻“奉直大夫五井提举黄孟通”,其下为匾额,刻“世大夫第”,左侧小字刻“翰林院侍读刘必达书”,匾下第一行刻“奉直大夫广东提举黄文魁”,第二行刻“明朝恩选贡黄翔龙”,第三、四、五行刻“乾隆壬申科举人、庚辰科进士宁河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升刑部广西司主政黄绍魁”。两边石刻大字对联:“祖德光中叶;君恩启甲门。”牌坊背面最上面悬有木刻直匾“亚元”两字(按:黄桂为乡试亚元),横匾石刻“科贡传家”四字,为邵武兵部尚书李春烨题,匾上一行,匾下二行所书与前面相同,匾下第三行为“乾隆丁卯科举人永善县教谕黄桂”,第四行为“乾隆庚寅科举人黄绍香”。石牌坊后,上一台立有第二座牌坊,为土木结构,悬一直匾,云“会魁第”,意为道光癸未科黄云书会试第一场点为第一名(殿试第二、三场后,点为第18名进士)。直匾下有一横匾书“声高木天”,为举人黄绍香立。第二座牌坊后西边是第三进大门,上悬横匾“进士第”。
提举司衙门旧址左边的农家,在门前拉起帆布,搭建起临时帐篷,帐篷里放置着几块大大的木板,几个工人正在哐嗒哐嗒地做着木工活。
黄绍魁进士故居里的木雕非常好看,有300年历史,上面有荣归故里、狮子滚绣球、太平景象等精美图案。走过黄绍魁进士故居,我继续向玉皇阁建筑群进发,郁郁葱葱三十多米高的黄连木古树群上,一群黑头奇鹛叽叽喳喳的开联欢会。我被路边盛开的或粉红或浅蓝的牵牛花吸引,加快脚步走到它的跟前,直到拍了两张满意的照片后方才开心离去。
离玉皇阁还有百米远,就听到有人唱《我和我的祖国》,紧接着,嘻嘻哈哈的说笑声从玉皇阁里传出来,我加快脚步向他们走去,并和他们四人搭讪起来,他们告诉我,他们从湖北过来,他们说,玉皇阁建筑群和几所古院落挺好,保持原味,可千万不要像凤凰古镇、丽江束河古镇一样被商业化,这样就实在没有什么看头了。我频频点头,同时陷入沉思,我有点担心诺邓的未来,我是不是杞人忧天了?
每次到诺邓古村旅游,我都要登顶玉皇阁建筑群,原因是玉皇阁建筑群海拔已达2300米,在古村的最高处,这里环境优美,鸟语花香,位置宽敞,视野宽阔,让人心旷神怡。玉皇阁为三重檐格式建筑,建在高2.15米的方形台基上,歇山顶,长13.8米,宽13.3米,高16.4米,雕梁画栋、技艺精湛,让人叹为观止。高大笔直的原木柱子,我张开双臂根本就不能合围,不知道这样一根根重达上千斤的实心木柱,在当时没有机械助力的情况下是怎么竖立起来的,据说是有神助?
始于工作及职业的缘由,我想到诺邓完全小学走走看看,可惜木质大门紧锁,学校正在放假,于是只好作罢!
走到诺水河畔,清幽的环境可以让人暂时忘却烦恼,河边青草萋萋、河水潺潺,一群雪白的鸭子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游泳,鸡群在河边的草丛中自由觅食,河边的草地上,星星点点地散布着大块的石头,油光发亮,非常干净,加上河边绿树环绕,我真想坐下来,好好享受这方美景。这不,河边的石头上,就坐着一对年轻情侣,他们告诉我,他们来自广东的一家企业,难得有短暂的假期,就赶快出来旅游,好好享受生活。我让他们说说对诺邓的评价,他们高兴地告诉我,云南大理诺邓的气候好,环境优美,特别适宜来旅游,就是坡有点陡,走起路来有点费力!年轻女游客特别健谈,我笑着说,这个倒是,但走习惯了,也许就好些了,她连声说是。我告诉他们,我是老师,假期事情多、时间紧。马上就要开学了,抓紧时间就近旅游一下。和他们交流个人想法,现在工作压力大,心态要好,要学会放松,他们连声说是的是的,非常同意我的看法。开心地和他们告别,他们也愉快地跟我说再见,亲切得就像一家人。
“品味书香,记住乡愁。”喜欢读书的我,“云上乡愁书院”自然是不会错过的,“云上乡愁书院”古色典雅,充满浓郁的书香气息,藏书阁里有少儿类《豌豆花园》《豆豆狮的奇妙旅程》《给你一朵云》等、综合性图书《云南简史》《红船 》《建国大业》等、文学艺术类《山海经》《四库全书》《菜根谭》《金刚经》《春秋左传》《大学·中庸》等、哲学社会科学《中共党史文物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藏书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各类图书供不同知识层次的读者阅读。“云上乡愁书院”是四合五天井,原来是老年人协会,再以前是盐街盐局(古代由煮盐的灶户把制成的食盐交到盐局,盐官再分发往各地行销,络绎不绝的运盐马帮在此出发,走往东向大理,南向保山,西向腾冲、缅甸,北向丽江、西藏的“盐”(茶)马古道”上,明代五井盐课提举司年上缴中央的盐课银达38000两)。西坡有提举司衙门,“提举”级别为五品,本身算不得高官大员,但考虑这时“天下之赋,盐利均半”,应该是一个“肥缺”,职位竞争也该异常激烈。藏书阁是最受读书人欢喜的地方,藏书阁上的对联我很喜欢,于是就诵读起来:“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壤内第一人品还是读书”。宣传云龙旅游的《文化大理·云龙》《魅力云龙》《云龙文化》等书目赫然摆在院子里的桌子上,每个游客都要翻阅一下,了解一下云龙的旅游景点。“云上乡愁书院”对面是万寿宫,万寿宫是诺邓村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元朝。明初称“祝寿寺”,嘉靖年间提举李琼重修该寺,明末改名为“万寿宫”,元代为江西会馆,现存李琼所写古诗碑。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北坡正好遇上被誉为“诺邓制盐人”的杨斌全、杨艳坤两口子正在熬盐,他们热情地邀我坐下喝茶,杨斌全还兴致勃勃地带领我,参观从盐井底部抽取,存放在几个大塑料桶里有点浑浊的卤水,我兴致勃勃地尝了一滴,味道果然很咸。观看已经生产出来的毫无杂质储藏在大白塑料桶里洁白如雪的盐巴,介绍他们生产优质盐巴的秘诀,说到高兴动情处,还把发表在2018年4月12日,大理日报社记者夏传武、赵子忠撰写的第七版《诺邓制盐人》的视觉专版彩色图文拿出来给我看,我着实替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坐下慢慢品味绿茶并和他们闲聊,杨斌全一边搅拌,一边打捞卤水的沫子,一边侃侃而谈:熬盐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必须早早地到村内千年古盐井取卤水,卤水经过24小时的沉淀后,用大锅加热熬制15个小时,形成盐结晶,得到诺邓井盐,散盐经过手工搓揉变细,再用模具拓压成型就做成礼品坨盐。这里是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经济半小时”、“城市一对一”、“天涯厨王”,浙江卫视“我们十七岁”等知名品牌栏目的拍摄地。他还说,前不久,省委书记陈豪到云龙考察时,还到他的制盐作坊调研并购买了他的盐巴,喜悦之情写在笑脸上。她的媳妇杨艳坤熟练地赶着包装发往丽江的三百盒精装。我问他们一年的大概收入,他们委婉地告诉我,比出去打工的,要稍好些!好一个“稍好些”!我佩服他们的智商,猜想这一定已经不少了,我只有默默祝福他们的份。他们还介绍,他们熬制的盐巴由于质量好,基本属于定制,精致的一份两坨盒装,约一点八斤,价格二十元;散装的每斤六元。问他们火腿的销售情况,他们说,还可以,但没有去年的好卖。临走时,我购买了两盒精装,递给他们四十元钱,硬说要给我优惠价,找补我四元,实在拗不过他们,于是只好作罢!
想看诺邓的全貌,我走到村子东面的山坡上,诺邓村就像一个巨大的马蜂窝高挂在陡峭的山坡上,民居依山构建,层层叠叠,前后人家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往往是前家后门即通后家大院,古代诗人描绘诺邓村居是:“叠岸分传径,重楼满集阿”。全村院落形式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五滴水四合院”、“一颗印四合院”等等,风格各异。几年前,我拍了一张诺邓全景的好照片,当我再次取景时,不知是由于树长高了,还是修建了观景台的缘故,这样好的照片是无法再次抓拍到了。
下山的时候,看到一匹膘肥体壮、油光发亮的黑色骡子屁股正对着我,在山坡上聚精会神地舔食黄泥土上的盐分,我轻轻从旁边绕过,实在不忍心打扰它的兴致!不知是由于地质的下隙,还是水分的蒸发,卤水附近的土层里或地表上,不时结晶出雪白的盐粒,常引来牧群即羊马牛的舔食,据说,当时就是因为一个牧羊人发现羊经常跑到水边的石头上舔食而发现卤水的。去年的一天,我去诺邓采风的时候,就在公路边的土层里看见星星点点的“白雪”或“霜”的时候,下意识地用手指粘了一点尝尝,准确无误,是盐巴,味道果然很咸。
“云南人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正在小溪边搭建一个小灶,这个小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水是卤水,熬盐的原料,这口盐井,已经在诺邓村里存在了上千年,生产食盐为的是制作诺邓当地独特的美味……” 2012年,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诺邓火腿后,诺邓火腿再次迅速走红,身价倍增。
诺邓火腿所选用的山猪,平时散养在山林间,以玉米、大豆及绿叶植物为饲料,没有任何化学用料的污染,肉质细、油脂薄,瘦肉多,口感圆润香甜,为腌制诺邓火腿创造了最佳条件,所用食盐必须诺邓井盐,一般的盐只能浸透六片肉,而诺邓盐能够浸透七片以上,诺邓火腿的最佳腌制时间在每年的冬至过后到春节前夕,在这段时间内进行腌制的火腿被称为“正冬腿”,也是最正宗的诺邓火腿。
“一方山水出一方美味。”在诺邓,你会随时遭遇密密麻麻的火腿“森林”。火腿上长满绿色的苔藓,诺邓火腿要腌制三年才真正成熟,且放的时间越长,其色、香、味更好,三年以上的诺邓火腿可以生吃,储存时间越长,味道越香浓。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诺邓火腿后,沉寂多年的诺邓迅速走红,游客熙熙攘攘,诺邓火腿供不应求,价格通常要五六十元一斤,三年以上的诺邓火腿要七八十元一斤,制盐的商家又恢复了生产,客栈星罗棋布,我希望诺邓经济发展,又怕被商业化后,诺邓旅游又再次遭遇重创,心情真是有些复杂和矛盾。
不知不觉,就在诺邓古村里转悠了一整天,夕阳西下,我该踏上回家的路了。“古老的村子,活在一粒洁白的盐里。”我想,诺邓因盐而盛,但不因盐衰而衰,旅游的兴盛就是诺邓新的生命。
文图:字学明
作者简介:字学明,男,白族,云南省云龙县人。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云南日报》《大理日报》等报刊发表300多篇新闻、文学作品。多次受到州、县宣传部门表彰。
编辑:刘利权 许茹芸
审核:常华敏
Hash:1858a271b5dc8b2b9f280e6c7b40efb3f7c20ff7
声明:此文由 发现云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