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江东东湖水生态产品发布会在昆明圆满落幕

2019年11月29日,大理江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昆明赢融饭店隆重举行大理江东东湖水生态产品发布会·暨与大理洱源三江源、赢融签约仪式。

活动现场,大理江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大理洱源三江源合作社在洱源右所东湖共建“花—鱼—鸟”的生态修复系统。同时,与昆明赢融印象餐馆合作,作为推广大理洱源东湖菜花、金线鱼、土鲫鱼的一个重要销售窗口,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云南色了目”线上售卖,从而形成科技+生产+市场的经营格局。

据悉,云南土著鱼类在经历了从生态破坏、水污染造成濒临灭绝的危机,到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企业合作采取抢救性保护与恢复发展,几经艰难屈折,走向产业化发展之路,走出了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子。

危机:半数云南土著鱼类濒临灭绝

云南是土著鱼大省,复杂的地理地形和气候水文,造就了云南丰富的水资源和多样的水域环境类型,由此也孕育了云南丰富的土著鱼资源,目前已经查明有记录的土著鱼类620多种,占全国土著鱼类总共900多种的2/3,数全国第一,据中科院昆明动物所《云南省生物特种红色名录——鱼类》显示,目前处于灭绝、极危、濒危和易危四个受威胁等级的土著鱼类有138种,占云南特有的50.7%。具有代表性的昆明滇池,原有土著鱼26种,因外来物种入侵和水体污染,20余种土著鱼种灭绝或濒临灭绝,其中就包括云南四大名鱼之首金线鱼。大理洱海,上世纪90年代,共记录鱼类31种,其中土著鱼17种,2015年,洱海土著鱼类仅剩9种,原有的以大理裂腹鱼(大理弓鱼)为代表的主要水生物濒危灭绝,水质标志的海菜花越来越少等。

淡水鱼的生长与水质密切相关,由于食物链的关系,低级生物有毒,必定会影响整个食物链,最终影响到人类自己。如果鱼生长在不干净的水中,因为藻类的毒素是内毒素,鱼吃了并不影响,但是此毒素会积存在鱼的体内并长期毒性不减,人吃了这类鱼就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要买干净水源中生长的鱼类至关重要。

保护:联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保护恢复土著鱼类

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仅次于滇池的云南第二大湖中国淡水湖中居第7位。、洱源作为洱海源头,是洱海环境治理保护的主要区域。2016年开始,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联合大理江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着手恢复大理裂腹鱼(大理弓鱼),反复试验研究,人工繁殖成功后,于2018年成立了大理江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致力于洱海生态治理与保护,携手共建“花-鱼-鸟”垫脚石廊道修复示范科研项目,现已有两个基地,并在不断扩建中,通过生物科技进行环保治理、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初步取得一定的湿地修复效果,力求产业化发展。

“花-鱼-鸟”垫脚石廊道修复示范科研项目中的“花”是海菜花,其叶翠绿欲滴,茎白如玉,花朵清香宜人,在大理又名“水性杨花”, 是中国独有的珍稀濒危水生药用植物,这种“富贵菜”只能在水质较好的水中生长,水质稍有污染或农田施用化肥都会影响其生长,所以又是水质的“报警器”。同时海菜花能吸附泥沙、水中的氮、磷物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故名“环保菜”。

“花-鱼-鸟”垫脚石廊道修复示范科研项目中的“鱼”是大理裂腹鱼(大理弓鱼)、土鲫鱼等土著鱼。大理裂腹鱼(大理弓鱼)曾在唐代作为向中央朝廷上贡的“贡品”,是洱海流域渔民的主要捕获对象,其产量大约占当时洱海捕捞的渔获物总量的30%左右,历史记载年产约40万公斤。大理裂腹鱼(大理弓鱼)已经消失多年,2015年在洱海发现了类似鱼种,经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院鉴定,是寻找了43年的大理裂腹鱼(大理弓鱼),为抢救保护弓鱼,大理江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洱源龙潭建起第一个科研基地保护和培育弓鱼,并得到省、州、县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2018年3月2日,大理裂腹鱼(大理弓鱼)突破人工繁殖技术,实现人工鱼苗批量繁殖,大理江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截止2019年5月,鲤泉龙潭基地内生存有大理裂腹鱼性成熟个体约2000尾,未达到性成熟的个体约15000尾。鲤泉龙潭大理裂腹鱼繁育基地内训养种鱼100余尾,后备种鱼2000余尾。大理江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所的支持下大力发展大理裂腹鱼(大理弓鱼)生产,即将走向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发展:走产业化发展路子推进当地产业转型

作为洱海源头及洱海重点保护的区域洱源县,具有种植大蒜30多年的历史,形成当地的一大产业,但由于大蒜种植过程中使用化肥导致洱海源头水质富营养化,为保护洱海,当地政府实施“三禁四堆”的禁种大蒜政策。大理江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农户入股、企业运作、科技支撑、环保发展、保护洱海,乡村振兴”为发展思路,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携手共建“花-鱼-鸟”垫脚石廊道修复示范科研项目,开展生态修复模式,让水与鱼重新回到自然结合的状态,把洱源右所东湖打造成云南土著鱼类的保护与发展的重点示范区,现在已有上千亩基地,大理江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今后将积极带动整个东湖湿地10000亩级的湿地修复工作,可望产生比较重大的影响和示范效果。通过“保护推动生态修复,宣传推动消费需求,消费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发展模式,将洱源打造成云南甚至中国重要的淡水土著鱼类的保护、科研、交易、生产的产业中心。

Hash:7eb8bd2f50ba0b487520ae458700fc559ea40668

声明:此文由 掌阅昆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