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丨初心不渝写忠诚 信念弥坚映丹心 ——纪念王德三同志诞辰120周年
作者:苏红军
作者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王德三烈士(1898—1930)
今年8月31日,是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任书记王德三同志诞辰120周年。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王德三同志为党和人民建立的卓著功勋,追思和学习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优秀楷模的崇高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把革命先烈梦寐以求、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 孙银花 摄
最早接受和传播
马列主义思想的云岭先驱
1898年,王德三出生于祥云县王家庄,他自幼勤奋耕读,立志报国,学绩超群。1919年,王德三到昆明成德中学求学,这期间他阅读了大哥王复生从北京寄来的《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接受新思想的熏陶,积极参加昆明爱国学生和社会各界声援北京五四运动的活动。王德三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中国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出了中国“不能自立而依人图存者,鲜能得美满之结果”的感叹。从此,王德三开始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踏上救国救民的漫漫征程。
1921年,王德三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北京大学是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园地,王德三在完成繁重学业的同时,努力探索民主科学的新思想,积极参加各种进步社团活动。随后,他参加了中国第一个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和组长王复生一起担任法文组的翻译工作。
1921年10月,中共中央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和各地分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按照组织安排,王德三与王复生、云南砚山人王有德参加了北方分部工作。与此同时,中共北方区委建立。根据工作需要,由中共北京支部创办、罗章龙主编的《工人周刊》,成为中共北方区委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的机关报。王有德、王复生、王德三与高君宇等18人成为《工人周刊》北京劳动通讯社的编辑委员会成员。他们积极承担了《工人周刊》编辑、发行工作,同时采集、撰写了大量稿件,为在工人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和进步思想作出了积极贡献。
经过革命的锻炼和考验,王德三逐渐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于192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将共产主义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之后,他和王复生、王有德多次深入北京门头沟、丰台等产业工人集中的地方,开展社会调查,宣传马克思主义,帮助广大劳苦大众认识人类解放自身的原理,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
1925年秋,以王德三等在北京高等学校就学的滇籍中共党员为骨干,在北京成立了“云南革新社”,其宗旨是“团结云南革命青年,砥砺训练,钻入社会的中心,作根本的、实际的改造”。云南革新社总社主要负责人为王德三、李鑫、王复生、杨青田,先后在北京、上海、武昌、广州等地设立分社,社员总计达100余人。1925年10月1日,云南革新社在北京创办了社刊《革新》,对在云南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启发省内青年投身革命起了重要的作用。王德三在《革新》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宣传马列主义,促进了云南青年和各族人民的政治觉醒,同时也培养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在云南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陕北地区革命解放
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24年,王德三受中共北方区委委派,前往陕北创建党组织。在绥德第四师范学校,他与李子洲等党员密切配合,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给学生讲授《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及党的基本知识,并开设紧跟时代思潮的课程,自编提纲,讲授唯物史观、科学人生观、宇宙观,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使绥德四师成为当时陕北广大青年向往的学校,被当地喻之为“陕北上海大学”。
在经过大量艰苦工作、广播革命火种的基础上,王德三等人在绥德四师建立了陕北地区第一个党、团混合小组,他担任主要负责人。1925年2月,成立陕北特别支部,6月又成立陕北地区党、团混合地委,王德三先后任特支书记、地委书记。他十分重视培养革命骨干,在赴榆林等县各中学和群众中开展工作期间,着力物色党员、团员发展对象,将谢子长、刘志丹、安子文、刘澜涛、阎红彦等一批优秀的学生介绍入党或入团。
王德三以极大的热情安排布置学生中的党团员回村做社会调查,进行革命演讲,宣传建立组织为自身利益而斗争。他在学校组织了学生会和青年社,还建立起陕北的联合组织,在绥德城建立了手工业会、脚户自保会,在榆林建立了工会。他发动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高潮,成为“陕北大地上播撒共产主义火种的革命先导”“陕北广大革命师生所敬仰的杰出人物”。王德三在陕北创建党组织和开展革命运动所进行的大量具体实际的工作,为红军长征和后来党中央在陕北建立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
▲王德三编写的《土地大革命》歌
云南早期
革命斗争的卓越领导人
1926年初,王德三到广州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其间,他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在广州大沙头开办政治训练班,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滇军)培训政治工作人员,为北伐战争和云南革命斗争培养了大批生力军。
1927年2月,党组织派王德三回云南工作,历任中共云南省特委书记、临委书记、第一届省委书记。在3年多时间里,以他为首的中共云南地方组织运用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并结合云南的革命形势,在三迤大地领导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在担任中共云南特别委员会书记后,王德三健全了党的工作机构,除组织、宣传两个机构外,还设立了工人运动委员会、农民运动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军事运动委员会、学生运动委员会、民运委员会,领导各项具体工作。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全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几次派人寻找上级组织未果的情况下,中共云南特委积极通过各种渠道,营救被捕革命人士,利用云南地方实力派同南京蒋介石政府之间在权益分配中的矛盾,发动驱逐蒋介石特使李宗黄的一系列斗争,并取得胜利。
在担任中共云南临时省委书记后,王德三等人领导云南地下组织贯彻中央八七会议精神,迅速组织党团员向滇南铁路沿线、矿山及全省山区农村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转移,开展工农运动和群众斗争,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
到1928年底,全省党团员人数增加到600多人,建立了中共迤南区委、蒙自县委和个旧、石屏、嵩明3个临时县委,在全省城乡、铁路、工厂内建立了16个特别支部和10多个党支部。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斗争形势,云南党组织领导各族人民群众求解放、争自由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息。根据党的六大制定的争取群众、团结群众,巩固工会和农民协会的总方针,党组织深入工农群众,大力恢复和发展群众组织,成效显著。
以王德三为书记的第一届中共云南省委成立后,决定健全昆明及蒙自、陆良等中心县委的工作;建立巡视员制度,加强省委对各地工作的指导;决定加紧开展职工运动,加强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加强对农村中各种斗争的领导,引导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开始全省游击战争的布置,集中力量做兵变工作,在党的领导下走向武装暴动。
之后,中共云南地下组织开展了相关工作,在艰苦环境中继续有力地领导全省的斗争。党组织分别在马关八寨一带组织40余村寨的各族农民和部分乡绅1000余人举行武装暴动,在陆良发展1000余人的革命队伍举行了陆良暴动,极大地打击和震慑了国民党反动派,为后来云南革命斗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王复生、王德三烈士塑像 孙银花 摄
为中国革命理论特别是
民族工作理论的探索作出积极贡献
王德三同志重视用革命的理论来指导斗争实践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提出了不少独到的有创建性的理论观点。在党的六大发言中,他举云南的实例阐述了关于土地分配、土地关系、农村阶级划分等问题的认识,对实事求是认识和开展党在农村的土地革命斗争,增强革命斗争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起到积极作用。
王德三还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最早探索者和开拓者之一,他极为关注这个在中国革命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深入滇南等民族地区调查研究,在搜集了少数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写出了向少数民族进行革命宣传的《夷经》,揭示了少数民族受苦的根源,总结了少数民族历次反抗斗争失败的经验教训,指出少数民族翻身解放的道路是“党引上路跟着走,想要成功要争斗”,号召少数民族团结起来开展土地革命,还特别宣传了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
▲王德三编写的《夷经》(局部)
《夷经》用朗朗上口、浅显易懂的语言,道出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心里话,在滇南文山、蒙自一带广为流传,产生极大的影响,被少数民族称为自己的“经书”,成为中国共产党较早宣传民族政策、从事民族工作的经典之作。他还主持制定了《少数民族问题大纲》,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云南少数民族工作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对我们党民族工作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心不改、坚守信仰的
中国共产党优秀楷模
王德三从加入中国共产党之时起,不论革命力量多么弱小,党的事业面临多么严峻的挑战,担负的责任多么艰巨,他都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坚守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
1928年至1930年,是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期,许多共产党员相继被捕牺牲。在敌人的血腥屠杀面前,王德三从未动摇过自己的初心和信念,他曾在烈士的坟茔前发誓:拼着这傲逆的头颅,粉碎那束缚着人们的锁链。
全省各地革命斗争的开展特别是武装暴动,引起了反动统治者的极度恐慌,也加紧了对共产党人的搜捕和镇压,王德三在准备离昆前往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时不幸被捕。敌人如获至宝,由省政府主席龙云亲自审讯,既以厅长等高官厚禄利诱,又动用酷刑百般折磨,妄图通过他一举消灭中国共产党在云南的力量,扑灭云南的革命烈火。
▲王德三写给父亲的遗书
铮铮铁骨的王德三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他在给父亲的遗书中说:“儿已处此境地,如果要偷生苟活,那就要做出些无廉耻的事情,那时,你儿子又有什么脸在人世上?儿现时只有拿定主张,把身子献给人类了!”
1930年12月31日,王德三在昆明从容就义,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谱写了一篇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无私无畏、勇于献身的英雄史诗。
本文原载《云南日报》2018年8月31日第6版
编辑:耿嘉 蒋敏 郭笑笙
制作:王大林
Hash:dabf9519432be443f049463cdb182a3cd05c4036
声明:此文由 云南理论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