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汇编:必修三

史料汇编

必修三

专题一,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程氏之学自有佳处,至椎鲁不学之人,窜迹其中,状类有德者,其实土木偶也,而盗一时之名。……刘元城器之言,哲宗皇帝尝因春日经筵讲罢,移坐一小轩中,赐茶,自起折一枝柳。程颐为说书,遽起谏曰:“方春万物生荣,不可无故摧折。”哲宗色不平,因掷弃之。温公(司马光)闻之不乐,谓门人曰:“使人主不欲亲近儒生者,正为此等人也。”叹息久之……。

——《寓简》[宋]沈作喆

[明清儒学、李贽]《四库存目》云:“李贽所著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其《藏书》排击孔子,别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为罪不容诛。”

——《蕉轩续录》[清]方浚师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印刷术]《通鉴》:后唐长兴三年二月“辛未,初令国子监校定《九经》,雕印卖之”。又云:“自唐末以来,所在学校废绝,蜀毋昭裔出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刻板印九经,蜀主从之,由是蜀中文学复盛。”又云:“唐明宗之世,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定《九经》,刻板即卖,朝廷从之。后周广顺三年六月丁巳,板成,献之,由是虽乱世,《九经》传布甚广。”……猗觉寮杂记》云:“雕印文字,唐以前无之,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后唐方镂《九经》,悉收人间所收经史,以镂板为正,见《两朝国史》。”此则印书已始自唐末矣。按柳氏《家训》序:“中和三年癸卯夏,銮舆在蜀之三年也,余为中书舍人。旬休,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阴阳、杂说、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又有字书小学,率雕板印纸,浸染不可尽晓。”叶氏《燕语》正以此证刻书不始於冯道,而沈存中又谓:“板印、收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自后典籍皆为板本。”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於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於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

——《爱日斋丛抄》[宋]叶釐

[书法]右军兰亭书,政如太史公伯夷、聂政传,其初亦信手不甚着意,乃其神采横逸,遂令千古无偶。此处难以思议,亦难以学力强企也。自唐及元,临兰亭者数十家,如虞、褚、欧、柳及赵松雪,虽极意摹仿,而亦各就其所近者学之,不肯画画求似也,此是善学古人者。

——《五杂俎》[明]谢肇淛

[宋代话本]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捧,乃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合生与起令、随令相似,各占一事。

——《都城记胜》[宋]灌圃耐得翁

[明清小说]明朝王圻著的《续文献通考》,他上面说道:“罗贯,字贯中,杭州人。他编撰有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述宋江的故事,奸盗脱骗机械很详,可是他变诈万端,坏人心术。说者谓他的子孙三代都是哑吧,天道好还的报应如此。”《水浒传》是一部著名的小说,被罗贯中已经形容得淋漓尽致,可惜太刻薄一点了。清朝刘銮的《五石瓠》上说道:“张献忠非常之狡,他每天教人说《水浒》《三国》诸书给他听,凡遇到埋伏攻袭,都仿效他。”中国有两句俗话,叫做“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就是因为他们的计策太厉害了。清朝章学诚的《丙辰札记》,他便说《续通考》上面,对于三世子弟皆哑,并无其文。究竟是刻本互异呢,还是稗史误识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自勉斋随笔》 [民国] 陈邦贤

[材料解读]材料反映出明清文人对当时小说的一种态度。可联系的知识点:明清小说(背景、发展);宋明理学思想在明清的反映;明清商品经济、文学的发展以及君主专制加强在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反映。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戊戌变法]愚以为不有戊戌之推翻新政,必不致有拳乱;不有拳乱,革命事业无从布种。凡事莫不有因果,辛亥之结果,实造因乎戊戌也。

——《清代野记》[民国]梁溪坐观老人

[材料解读]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之关系。近代中国由改良到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当辛亥冬有日本某报云:法国第一革命之顷,文学亦一时群趋尚古主义;至第二次革命时代,乃大发挥自由平等之思潮。中国今回革命,其七百年来沉于睡眠之文艺必将复兴,亦如法国之例。一时尚古主义殆复流行,因中国古代文学实确有可尊敬之价值也。我辈属望中国之革命尚不仅在普通改革之事,中国孔老之思想即至十九世纪尚不失为世界之最高思潮,此回革命,中国人正宜根本觉醒,综合世界所有之思潮,更产出支配二十世纪以后人类之大思想。以中国四百余州之富源与四亿之民众,而又著五千年之历史,倘能奋发,其必能解决此世界的重大问题无疑,因此意味我辈对于此次革命所以抱无限之喜也。中国之文艺当今正遇大革命时机,吾人对于此点自宜极力赞助之,此亦日本在东洋之真使命也。若但因邻家骚动,惟望得趁火打劫之机会者,此真吾国第三流第四流之徒而已。

——《朝野新谭》 [民国] 姜泣群

[材料解读]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上的影响;也可联系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解放]有一天,我借了一本流行的杂志来看。这本杂志名《新青年》,翻开第一篇文章是一个名陈独秀的人写的,题目忘记了,内容是关于孔子的学说之类。……看到后面,才知道是根本反对孔子。……这日我写了一篇很长的日记,大骂陈独秀。……十二月七日在马赛登陆时,我的外表虽同香港上船时一样,内心则完全改变了。潜伏的个人意识已经觉醒,从此我是自己的主人,我能支配自己的命运,而再不是父师及其他长辈给我安排的家族链条中一个环节了。

——《郑超麟回忆录》[今]郑超麟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解放]我想,我必须说一说这个意识觉醒过程中专属于我个人的原因。这个觉醒自然是出于时代的原因,事实证据是:同行的三十几个福建学生中,半年,一年之后,几乎全体都会写白话文,都会谈新思潮,甚至也有人走到共产主义来了。

——《郑超麟回忆录》[今]郑超麟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解放]幸而五四运动救了我。我说的不是打章宗祥的,罢课游行的,抵制日货的,爱国的五四运动。我说的是请赛先生和德先生打倒孔家店的五四运动。同梦魔似地压在我身上的孔子道统被我踢开了,连带着做这道统补充品的老庄哲学也被我抛弃了。从此我只过着一种生活,我所行的只是我所思想的。而这是经过严肃思考和内心斗争而达到的,并非为了趋时和从众。

——《郑超麟回忆录》[今]郑超麟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解放]从写日记骂陈独秀起到完全接受陈独秀的见解,中间经过了几个月,直至读过胡适的《哲学史大纲》后,一切怀疑才消失了。到了法国后,觉得人家样样比我们强,孔夫子究竟敌不过赛先生和德先生,……。

——《郑超麟回忆录》[今]郑超麟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解放]外江学生……带来了许多新书,新杂志,……他们同中古基督教传教士一般向野蛮人说教。福建学生(也因此)渐渐地也闹起“五四运动”来了。在福建本土似乎也是此时(一九二0年春)才有“五四运动”传到的,因为国内的同学们纷纷有信来讨论新潮流问题。有一封信写了别字,把“新潮流”写做“新条留”。

——《郑超麟回忆录》[今]郑超麟

专题七,两次工业革命

[蒸汽机运用]尤奇者,行海以淡水为要,轮船则以火灼水,籍水气之力以运船,即用气化之水以供用。

——《乘槎笔记》[清]斌椿(同治五年)

[电磁转换]电线转至数十百重,置铁条其中,引电气过,则铁条即变为吸铁,既过,则仍为常铁也。……故曰电气能化吸气,吸气亦能化电气。

——《伦敦巴黎日记》[清郭嵩焘

选修(改革)

[魏孝文帝改革,班禄制度]元魏百官无俸:北魏之制,百官皆无禄。高允在世祖时,犹令诸子樵采以自给。至孝文帝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升,以为官司之禄,以十月为首,每季一请。又《于忠传》:高祖以国用不足,百官之禄四分减一,至忠得政,始复之。是制禄后又有减削也。《北齐文宣纪》:自魏孝庄后,百官绝禄,文宣即位,始复给焉。则于忠复额俸之后,孝庄时又停,直至齐文宣再给也。

——《陔馀丛考》 [清]赵翼

[王安石变法]青苗钱不始于王安石:王安石以青苗钱祸天下,人皆知之。然青苗钱之名不自安石始也。《宋史》:赵瞻对神宗云:“青苗法,唐行之于季世。”范镇亦言:“唐季之制不足法。”按《通鉴》:唐代宗广德二年秋七月,税青苗钱以给百官俸。此青苗之始也。《旧唐书》:乾元以来用兵,百官缺俸,乃议于天下地亩青苗上量配税钱,命御史府差官征之,以充百官俸料,遂为常制。……《食货志》:大历元年,天下青苗钱共四百九十万缗,每亩税三十文。永泰八年,诏天下青苗地头钱每亩一例十五文。德宗又增三文,以给圹骑(唐末近卫军一部队名)。《通鉴集览》谓:青苗钱者,不及待秋敛,当苗方青,即征之也。是唐所谓青苗钱,并与宋制不同。宋制尚有钱贷民而加征其息,唐直计亩加税耳。则安石虽沿其名,而尚异其实也。按唐时长安万年二县有官置本钱,配纳各户,收其息以供杂费。宋之青苗钱,正唐杂税钱之法耳。然宋青苗钱虽曰不得过加二之息,而一岁凡两收,两收则其息已加四。又有司约中熟为价,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矣,此所以病民也。

——《陔馀丛考》 [清]赵翼

[王安石变法]英宗升遐,神宗即位。神宗是个聪明的官家,朝廷上大纲小纪,一一要从新整理一番。恰有那曾参政名做公亮的,荐那王安石为丞相。神宗准奏,召王安石拜相。正宣麻时分,有唐介做着谏官,上疏论奏:“王安石泥古迂儒,若用为相,必多更变,重扰天下。”……

……安石居相位,专务变更。一日,奏行青苗法,差李常、孙觉等往河北诸路,俵散青苗钱:第一宁等户十五贯,第二等户十贯,第三等户五贯,第四等户一贯五佰,第五等户一贯。青苗在田时分表散,到收成时分催纳,十分供一分为息。当有银台司范镇上疏,奏言青苗钱扰民不便。表云:“臣范镇谨奏言:青苗钱者,唐衰乱世之所为。青苗在田,已估其直;收敛未毕,已促其偿。是盗跖之法也。臣以为此法若行,天下骚然,民不聊生,非国家之利也!臣请罢之。”表上,神宗不听。又宰相韩琦奏言:“青苗钱法大不便于民间,有司责笃严急,细民不胜愁苦,至有鬻妻卖子者不能偿。愿陛下察之,即与蠲罢!”奏上,王安石大怒,即日贬韩琦于外。

熙宁七年,大旱。帝谓群臣曰:“天久不雨,朕夙夜焦愁,无可奈何!”韩维奏曰:“陛下信安石酷法,散青苗钱于民。今之官府,督取甚急,往往鞭挞人民取足,至有伐叶为薪以易钱货。旱灾之际,重罹此苦。愿陛下蠲除租税,宽裕逋负,以救愁苦之良民!”帝感悟,乃诏韩维放商税而免青苗。后是日雨。遂贬安石于金陵府。

安石弟安国,每憎他兄所为误国。安国为西京国子监教授,颇溺声色。时安石为相,以书戒安国道:“宜放郑声。”安国回书与安石道:“亦愿兄远佞人也。”安国又尝力谏安石,言:“天下不乐新法,皆归咎于兄,恐为家祸,宜速罢之。”安石不听。安国泣于影堂前道:“是吾家灭门矣!”

安石的孩儿王雱,为人性险恶,喜杀,因病疽而死。年方三十三岁。安石哀悼不能为怀,尝恍惚见雱身担铁枷,向安石道:“父亲做歹事,误我受此重罪!”安石大惊,遂以所居园屋,舍做僧寺,赐额为“报宁院”。善为王雱求救于佛也。诗曰:

误国欺君罪不轻,阴司报应自分明。

奸邪凡事怀私险,却告金仙洗恶名。

话说宋朝失政,国丧家亡,祸根起于王安石引用婿蔡卞及姻党蔡京在朝,陷害忠良,奸佞变诈,欺君虐民,以致坏了宋朝天下。

神宗崩,哲宗即位,太后垂帘听政,用司马温公名做光。

元祐年间,天下太平。未几一年,司马光不禄,章惇等入相,再行新法,把这太平的气象,又变做了乱世。

——《大宋宣和遗事》佚名

[王安石变法]光绪朝,扬州陈六舟京兆巡抚安徽,条陈便民如干事,有“令民称贷公家,春借秋还”一条。得旨中饬(责),谓直是宋臣王安石青苗法矣,以是改任浙江学政。

——《续眉庐丛话》[清]况周颐

[王安石变法]与王介甫论青苗盐法铸钱利害:熙宁三年,予自蜀至京师,上书言事,神宗皇帝即日召见延和殿,授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时参政王介甫、副枢陈暘叔同管条例事,二公皆未尝知予者。久之,介甫召予与吕惠卿、张端会食私第,出一卷书,曰:「此青苗法也,君三人阅之,有疑以告,得详议之,无为他人所称也。」予知此书惠卿所为,其言多害事者,即疏其尤甚,以示惠卿。惠卿面颈皆赤,归即改之。予间谒介甫,介甫问予可否,予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援救民之困,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重法不可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之费;及其纳钱,虽富家不免违限。如此,则鞭箠必用,自此恐州县事不胜繁矣。唐刘晏掌国用,未尝有所假贷,有尤其靳者,晏曰:『民侥幸得钱,非国之福;吏以法责督,非民之利便。吾虽未尝假贷,而四方丰凶贵贱,知之不逾时,有贱必籴,有贵必粜,故自掌利柄以来,四方无甚贵甚贱之病,又何必贷也?』晏之所言,则汉常平之法矣。今此法见在,而患不修举;公诚有意于民,举而行之,刘晏之功可立俟也。」介甫曰:「君言甚长,当徐议而行之。此后有异论,幸相告,勿相外也。」自此逾月不言青苗法。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召议事,予阅条例司所撰诸法,皆知其难行,而广廉常上言,乞出度牒数十道鬻而依关中漕司行青苗事,春散秋敛以侔利,与惠卿所造略相似,即请之以出施河北,而青苗法遂行于四方。

——《龙川略志》[宋]苏辙

[王安石变法]神宗既退司马温公,一时正人皆引去,独用王荆公,尽变更祖宗法度,用兵言利,天下始纷然矣。帝一日侍太后,同祁王至太皇太后宫,时宗祀前数日,太皇太后曰:“天气晴和,行礼日亦如此,大庆也。”帝曰:“然。”太皇太后曰:“吾昔闻民间疾苦,必以告仁宗,常因赦行之,今亦当尔。”帝曰:“今无它事。”太皇太后曰:“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钱,宜因赦罢之。”帝不怿,曰:“以利民,非苦之也。”太皇太后曰:“王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保全,不若暂出之于外,岁余复召用可也。”帝曰:“群臣中惟安石能横身为国家当事耳。”祁王曰:“太皇太后之言,至言也。陛下不可不思。”帝因发怒,曰:“是我败坏天下耶?汝自为之。”祁王泣曰:“何至是也。”皆不乐而罢。

——《邵氏闻见前录》[宋]邵伯温

[王安石变法]熙宁新法行,所遣使者皆新进,专谋功利,见事风生,州县殆不可为矣。邵尧夫居洛中,其故旧门人仕于四方者,皆欲投檄去,以书求教于尧夫。尧夫曰:“今日正是仁人君子所当尽心之时。新法固严,若于严密之中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矣。徒去何益?”……当此时,朝廷力行新政,威福在己,天下士从风而靡,其不挠节叛而归之者几希矣。……不忍行法害民,投劾欲去,亦岂不可嘉也哉?然所以可嘉,止于不为新法而已,于天下未有所补也。

——《寓简》[宋]沈作喆

[批评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本朝以词赋取士,虽曰雕虫篆刻,而赋有极工者,往往寓意深远,遣词超诣,其得人亦多矣。自废诗赋以后,无复有高妙之作。昔中书舍人孙何汉公著论曰:“唐有天下,科试愈盛,自武德、贞观之后,至贞元、元和以还,名儒巨贤比比而出。

……持文衡者,岂不知诗赋不如策问之近古也?盖策问之目,不过礼乐刑政、兵戎赋舆、岁时灾祥、吏治得失,可以备拟,可以曼衍,故汗漫而难校,滞涩而少工,词多陈熟,理无适莫。惟诗赋之制,非学优才高不能当也。

——《寓简》[宋]沈作喆

[王安石变法]王介甫作新法,如青苗取息之类,亦有所自。盖祖述新室“五均六管”之余意也。虽莽尚不能必行,而介甫决意行之。

——《寓简》[宋]沈作喆

选修(人物)

[华盛顿]至嘉庆二年,(西洋诸国千七百九十七年。)华盛顿已于统领四年例满后再终一次矣。当时,虽戴之者众,格于成例,不得已乃择阿丹士继之。法兰西以统领新易,意隙有可乘,遽出兵攻夺其货船。阿丹士素知兵士肯用华盛顿命,请复出主军柄,驻舟师海口防之。法兰西终怯其威德,不敢逞。二年,事定。而华盛顿随以嘉庆五年卒。(西洋诸国千八百年。)为人公正自矢,不事威福,不辞劳瘁。既罢,常以暇日率官绅人士与农并力耕作,国中人传为美谈。卒之日,举国伤悼,思其保障功,群尊之曰国父。至今言及,若有馀思焉。

——《海国四说》[清]梁廷楠

Hash:9df893ba4c4a27849c28f62a339558e20bcc8ddd

声明:此文由 历史教育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