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古宅不仅诉说着百年沧桑,还为下城的发展书写新的篇章

《武林新说》第12期——明宅

城市中的古建筑既是古代建筑技艺的呈现,也是时代发展的印记,它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古宅的百年沧桑,彰显着厚重的城市文化下城区新华路与环北小商品市场和杭州中国丝绸城毗邻,商家林立,为众人所知。而自北向南1060米的街道两侧中的吴宅、梁宅、明宅等古建筑却鲜为人知。它们是一部历史书籍,需要我们慢慢地品读。今天的《武林新说》我们带您探访的是位于新华路227号的杭州市文保单位——明宅。

从凤起路进入新华路,不远处,就可以看见在林立的居民楼中,有一个白墙黑瓦的大宅院,这便是明宅,是杭州市现存为数不多的明代民居建筑之一。2000年,被定为杭州市文保单位。

明宅占地2.8亩,由两座古宅整合而成,分别是南轴线上的茅宅和北轴线上的陈宅。茅宅有前后两进,一进是近年重建,二进是明末清初建筑,为五开间厅楼。陈宅一进及南北厢房均是近年重建,二进是明末清初建筑。

茅宅是明代晚期的宅邸。1884年,茅家买进后称其为茅宅,宅园由轿厅、石库门、正厅及前后三个天井组成,为二层楼屋,面阔五间,坐西向东。前有天井,天井两侧各有厢房两间。正屋明间梁架抬梁式,用五柱,其中三根金柱贯穿上下两层,前后檐柱立于一层梁上成骑廊。左次间后金柱与后檐柱间凿有水井一口,这种在厅堂内掘井的做法较为少见。1984年文物普查时,在茅家厨房内发现一块60厘米见方的地坪砖,上刻“明万历贰十伍年造”标记。经专家鉴定,茅宅是杭州仅存的三座明代建筑之一。

陈宅原址在拱墅区霞湾巷15号,纵轴线上有房屋五进,其中第二进为明末清初的建筑。因运河江涨桥段河道拓宽拉直,为保护古宅,当年将陈宅第二进与砖雕门楼等物件迁至新华路上的茅宅,按原样复建。陈宅坐西向东,值得一提的是宅内金柱的柱顶石下还做有地宫,为0.01平米的砖砌小坑,内放宝瓶一只,瓶内贮存着少量钱币。在民宅内柱顶石下设地宫的做法在杭州已发现多处,而国内其他地区至今尚未看到,说明陈宅的建筑风格与地域风水相连,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两宅修茸一新后,改称明宅。1997年4月对外开放。明宅的建筑构件及形状制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为研究杭州民居发展和风格演变提供了佐证。近年来,这里分别成为杭州中国丝绸城高档丝绸的展示营销场所和市场管委会所在地以及杭州文化产权交易所电子交易中心等单位的文化展示地。古宅联姻,为下城商贸和商务业的发展书写新的篇章。

在《武林新说》栏目中,我们先后介绍了下城区长庆区块的吴宅、白衣寺、梁宅、明宅等古建筑,可谓各具特色,尽显风采。它们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等研究价值,是武林中央商务区中颇具特色的文化金名片。多年来,下城区委、区政府致力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留住城市记忆,传承时代文脉,从不同角度让人们品读文化下城的美丽与芳华。

来源:区文明办、区住建局

编辑:小沈

Hash:db4cfbfd2c130791a308a18fd1a8313cfeb53e95

声明:此文由 下城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