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下马陵轶事
西安市:下马陵轶事
下马陵街位于和平门内西侧,西至柏树林南口。下马陵得名之说法有两种,一说董的信徒到此皆下马,故称下马陵;一说汉武帝游宜春园,曾在此下马。
2020年的西安城区图,图中红框区域即如今的下马陵的位置。
董仲舒是西汉有名的儒学大师。民间传说,他是董永和七仙女所生,自小就带有一种仙气和灵气。汉景帝时,董仲舒便来到京城长安。到了汉武帝时,董仲舒举献“贤良”之策,极力鼓吹“君权神授”,提倡“三纲五常”,力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在以后的中国文化思想发展上产生了极大影响。董仲舒去世后,汉武帝亲自为他选择安葬之地,并在陵前修建董子祠。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据说汉武帝每次经过他的陵园时,三十丈之外,便下马步行,随从臣子照例这样做。从此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骑马者,乘轿者,凡经过董仲舒的墓前,都要下马步行。下马陵的名称便由此产生。
下马陵这个地名,同“蛤蟆陵”还有一段费解的悬疑。有人说是前者演化成了后者,也有人不以为然。唐人韦述在《西京记》中载:“蛤蟆陵本董仲舒墓”又“汉武帝至墓前下马,故日下马陵。”据此可知,下马陵也称作蛤蟆陵,估计这与关中方言有关。因为直到现在,“下马”与“蛤蟆”仍发音相谐。但蛤蟆陵又在何处?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句:“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并未指出蛤蟆陵在何处。另一位唐诗人皎然在《长安少年行》中也日:“翠楼春酒虾蟆陵,长安少年皆共矜。”只告诉人们那个地方是有歌妓的。宋吕大防的《唐长安城图碑刻》中称,虾蟆陵在胭脂坡,位置大体在今交通大学东门沙坡村西的坡处。而元代骆天骧的《类编长安志》载:“兴庆池南胭脂坡大道东有虾蟆陵。”其位置大抵指在今西安交大东边的沙坡。据考,唐长安城东门(春明门)之内、兴庆官之南史上确有一高坡,坡上有一大家。这一坡地,古称“胭脂坡”,宋以后叫“沙坡”。坡两侧沟内窑洞住有妓女,唐代称为“窑子”。按唐韦述所记,下马陵古址当在此坡。元代李好文《长安志图》中的《城南名胜古迹图》在这个位置仍绘有虾蟆陵和脂坡紧靠一起。只是到了明正德年间下马陵才由脂坡迁至今址。
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朱元璋和下马陵的传说。明朝初年,朱元璋封其次子朱樉为秦王驻守关中。朱元璋十分厌烦儒术儒生,在重建长安城时,便下令把“下马陵”拒之城外。谁知动用了10万民工修了整整10年的长安城建好后,“下马陵”不知怎么搞的仍在城内。朱元璋十分恼怒,杀了监工,又下令把建好的南城墙拆掉,在“下马陵”以北重新修建。3年后,工程告竣,当朱再次巡查时,“下马陵”还在城里。朱大怒,又令推倒重修,务必把“下马陵”甩出城外。这回他亲自坐镇把南城墙设计在离“下马陵”几十丈远的地方,并且专门修了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用以阻隔。谁知到了第二天,“下马陵”却还在南城墙以内。遇此情形,朱元璋屡惊屡气,从此一病不起,差点身亡。因为朱元璋三番北移南城墙,使长安城的南大街越来越短。一直到现在,南大街成了四条大街中最短的一条。这一传说,说明“下马陵”的威力不可小视。
收藏
举报
Hash:5b0ed9a99079fb7a568c5fb5d6746ffde6592ee3
声明:此文由 长安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