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冶炉城:千年圣火的吟唱

编者按:2021年河南春晚,一群娇憨灵动的“唐朝小姐姐”,走出《捣练图》《 簪花仕女图》的古老画卷,穿梭在妇好鸮尊、莲鹤方壶等国宝文物之间,《唐宫夜宴》成功出圈。河南卫视元宵奇妙夜紧随其后,再次掀起热潮,博物馆里的文物仿佛“活过来”,上演了一场中国版的“博物馆奇妙夜”,带动了一波博物院热潮。

众所周知,悠久的历史文化奠定了河南全国文物大省的地位——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而除了唐宫,河南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奇妙博物?大象新闻·映象网推出《问物河南》系列报道,讲述河南文物背后的故事,倾听历史的声音,问物河南3000年。

映象网记者 黄向阳 见习记者 冯占华

打开史书,能听到那段炙热文字的喧响;漫步冶铁遗址,可看见那丛千年圣火的歌唱。

《史记》载:“天下之剑韩为众。”中国九大名剑皆出西平。《 战国策》曰:“韩之剑戟,出于棠溪。”

西平县城出发往西,约走40多公里到 出山镇,有一“冶炉城”村,便是战国冶铁铸剑之地。“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描述的就是两千多年前,此地冶铁铸剑的场面。

3月9日,记者来到 西平县出山镇酒店战国冶铁遗址,感受、聆听两千多年文化的厚重。

在冶铁遗址现场,出山镇李孟银村委赵庄5组村民张玉枝老人说:“大概是80年代吧,发现了这个冶铁炉,大队派赵尊青等4人负责挖掘清理。他们用铲子挖,用刷子刷。当时那炉子有2米多高,上面是喇叭形,下面也是喇叭形,中间是细腰,硬实里很。”

战国冶铁遗址管理员、出山镇李孟银村5组组长赵尊德告诉记者,“这个是目前全国仅存的战国冶铁残炉,遗址总面积2万8千多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包含物有铁渣、炉壁残块、矿石及战国、汉代的陶片。”

“只可惜,80年代,大家不懂得这炉子的重要性。当时谁家杀猪,就到这砸一块炉块回去,往猪身上一抹,毛就好褪。慢慢地就损毁了近四分之三,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据赵尊德说,相传,冶炉城最初只有几户人家,以捕鱼种田为生。忽有一天来了一个外地人,看山看水看地形,堆土圈搭庵棚,而后响起了叮叮咚咚的锤声。三年后的一天夜里他突然要走时,人们才发现他背上背了一把又明又亮的宝剑。他交给村里人一把铜钥匙说,甭叫炉火熄灭。村里人打开其土围的 柴门,果见炉火熊熊,便续了木炭。以后便接下他的炉子和锤钳,铸起宝剑来。后来,外村人也来铸剑,冶铸炉就越来越多,他们取外乡人留下那院子里的泉水淬火,铸出的宝剑便铮亮锋利,冶炉城慢慢地便成了剑城。

说是不知过了多少年,那外乡人又回到了村里,银须飘飘,白发逸逸。哪家的炉子出不了汁,他手一点就钢汁哗哗;哪家铸的剑不锋利,他吹口气便削铁如泥。据说,他就是史书记述的欧冶子的化身。

冶炉城不是城池,是一道金色的长岭,和九女山相连相通,棠溪河从中穿过。

据探测,冶炉城址高处的下面是个水潭,潭有多大多深,谁也说不清。传说这高起的地方四角都有宝剑支撑,站在上面踏脚下面会发出共鸣声。每当连阴雨天,四周闪闪发光,映照十里八村,据说是宝剑在生辉放光。有人想盗取宝剑,一次又一次地挖,挖到那高起的城基处便再也没人能挖开,便留下了今天的样子。

冶炉城紧临棠溪河,挖井却挖不出水。1990年,村人用钢管一直往下打,30米以下才出水。水是有色的,一股子铁腥味儿,不能食用。冶炉城过去三面环水,现在两面环水,打不出地下水,也的确是个谜。

如今,棠溪冶铁铸剑文化已在西平发扬光大。棠溪剑在手,出鞘或不出鞘,都是一种豪迈、一种境界。而冶炉村人已不再以打铁为生,只有其村名和战国冶铁遗址,证明着那段真实存在过的历史,麦浪层层荡漾,梦中铸剑为犁。

Hash:9eb2777b31865ad7d64e3623ea23fd6928407d01

声明:此文由 映象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