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刻着这座城市记忆,书院街的“前世今生”

Lead

每一座城市,都是从一条条街道发展而来。

而老街道上,铭刻着一座城市的记忆。

我们有一千种理由赓续传统,却没有一条理由断裂文化

郑州,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有着属于本地记忆的老街道。大文豪苏东坡曾在郑州的西大街上写诗,慈禧和光绪曾走过郑州的东大街回銮,民国时的大总统徐世昌,曾经在郑州书院街上求学,历史上的无数重大时刻,都曾在郑州的街头闪回。

旧时的书院街

说到郑州的老街道,那书院街算是赫赫有名的。随着商都历史文化片区的兴建,书院街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过几年后将成为一条"新街道",以另一种方式,吸引着所有人。

书院街位于郑州老城区南部,呈东西走向,西起南大街,向东延伸过紫荆山路,抵至商城遗址墙下,长度逾千米,宽约7米。

书院街,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

未拆迁前的书院街

明朝时,书院街的东段叫纸坊巷,顾名思义,因街上有纸坊而得名。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曾在街东段路南建了一座火神庙,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郑州知州鲁世任于此创建中天书院,远近来学习的士子多达千人。中天书院建成后仅仅5年时间,创始人鲁世任殉国。此后,中天书院逐渐没落。

嘉靖《郑州志》中的疆域图 资料图

清代,这里改名书院街,又一次顾名思义,因街上有书院而得名。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时任郑州知州的安尔恭,在东大街的文庙西侧创建了郑州的另一座书院——东里书院。再次吸引了中原地区的读书人前来求学。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时任郑州知州的黄见三看书院房舍倒塌荒废多年,便号召社会各界捐资,修葺书院。建成讲堂、号舍等100余间。康熙《郑州志》记载:“纸坊巷,在南街。”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郑州知州王成德把原在东大街文庙西、房屋已倒塌无存的东里书院改建移到此街,置于南公馆内。修建广厦数十间,让青年学生在里面学习,这街由此得名书院街。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东里书院训士子碑 资料图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郑州知州饶拜扬改东里书院为郑州官立中学堂,在书院街的中天书院原址上开创了郑州现代中学教育的先河。此后,学校几度更名,从郑县县立中学、郑州市初级中学,再到私立明新中学、郑州市立高级中学。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9月,学校正式更名为河南省郑州市第一高级中学,并迁出书院街成为现在河南省最好的高中之一——“郑州一中”。原校址成立了专招女生的郑州第八初级中学,时称“女八中”,此后,又先后易名为郑州市第三中学、郑州市第十中学和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

书院街上,还有一处老四合院——书院街112号的郭家大院。郭家大院入院有门楼,上房有牌匾,屋顶有瓦片,清幽古朴。在商都历史文化区的建设中,包括郭家大院在内,书院街上的很多民居和古迹都得到保留。

郭家大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书院街的面貌、居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街上居民们尊师重教,喜欢文化娱乐的传统依然如故。这道街中段路北现有郑州十中、郑州市第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书院街与郑州传统教育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明清两代的书院在此,民国时期郑县县立初级中学、郑州市立初级中学、郑州市私立明新中学、郑州市立高级中学等也在此。居民们尊师重教的风气,成为街道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滋润着今日的街巷。

如果说,摩天大楼是一座城市的天际线,那么老街道便代表着这座城市的亲和力。

老街道是有温度的,它经历了沧桑,见证了荣耀,飘着柴米油盐的烟火气,系着里谈巷议的人情味。

编辑:王海萍 石嫣睿

来源:综合东大街街道志、说个郑事儿等

转载请尊重来源 ,注明出处

Hash:0e5cc978a4317915b00b9e236b05b2cbe6436279

声明:此文由 遇见郑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