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涌庐江,一代枭雄曹操竟遗存诸多胜迹,你知道都在哪吗?

庐江历史名人众多,

那名人留下的胜迹你知道吗?

三国时期,庐江是魏吴拉锯战激烈争夺的地方。因此,曹操在这里遗存下来的胜迹颇多,充分见证了庐江气势恢弘的三国文化

曹操其人

曹操(155~220年)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192)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后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曹操是一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的人物,对他的说法评价之多,意见分歧之大,世所罕见,其民间形象则更是不堪。后人评价曹操,或称“汉贼”,或称“**雄”;或称“功臣”,或称“英雄”。千百年来,莫衷一是。究其原因,或因时代环境不同,或因各人看问题的角度有别。一代文学大师鲁迅对曹操的评价有四点:其一,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其二,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其三,曹操是个办事人;其四,曹操豪爽多智。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曹操的评价有七点:其一,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其二,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其三,曹操是政治家,也是诗人;其四,曹操了不起;其五,曹操也有缺点,有时也优柔寡断;其六,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的贡献以曹操为最大;其七,曹操的文章、诗应当学。

遗存胜迹

庐江境内,曹操遗存的主要名胜古迹和历史遗迹有:

马场

位于庐江城南3千米。据说当年曹操为了进攻濡须,在白湖里操练水兵,在南门县河设立了水码头,岸边广阔的绿地山岗是曹军放马的场所,故名马场岗。后人把“场”字改成了“厂”字,后来的马厂乡、马厂村均因此而得名。

避暑台

在县东北隅的城隍庙。据说三国时期,曹操与孙权交兵,曾驻过这里,作为点将台和避暑的地方,因此而名。1935年,怀宁人汪培实任庐江县长,此人当时在新生活的思想影响下,他带人打毁城隍庙菩萨,撵走了当时庙里的住持人,将县衙由现在城南小学(原县衙址)迁移到城隍庙。历经70余年,直到1998年县政府新办公场所建成后,才离开了城隍庙老址。汪培实除了搬迁衙署外,还为庐城大街铺了麻石条路,修了环碧公园。当时环碧公园大门有副对联:“春秋多佳日,园林无俗情。”

帽子墩

在县城北约2千米处,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土墩,名叫帽子墩。据传说,当年曹操率兵南下攻吴,大军路过庐江时,在此安营扎寨,操练兵马。一日晚间,他走出中军帐,对月饮酒,吟诗作赋,并乘酒兴阅军,下令所有将士将自己的帽子摘下来,然后装上土,倒在阅军台前。阅军毕,土堆得像座小山。曹操大笑说:“我统兵百万之众,势大谁能阻挡?一人吐一口吐沫,也能把吴军淹死。”时隔不久,曹操的军队与孙刘联军交锋于赤壁,结果80多万人马几乎覆没,他本人也险些丢了性命。百姓听到消息后,给这个土堆起名“帽子墩”。民间还流传民谣一首:“曹操兵马一片云,帽子端土堆成墩。口称强大难匹敌,原是一伙豆腐兵。”帽子墩经过千年雨淋水冲,现在成了一片杂草丛生的荒滩。

盔头畈

据传说,当年有一天,曹操从大城出发,领着一队人马向东南方向巡视,走到了10多千米处,来到原沙溪乡境内。曹操发现眼前一马平川,不由得心血来湖,挥马一鞭,那宝马立即四蹄撒开,向前飞驰,转瞬间把部众全部落下。于是曹操急忙勒马,宝马立定,而人却险些落马,好在曹操常年骑马,经验丰富,连忙拖住马头,使人不至落马。然而,头顶的钢盔还是由于飞驰的惯性跌落于马前几米开外。后人据此事命名该平畈为"盔头畈",所在村为盔头村,所在乡为盔头乡。

柴埠渡

原天井乡与原胜岗乡交界处联结黄陂和县河一古渡口。当年曹操领兵要从此处过河,可是河上没有桥梁,好在曹操早有准备,事先命令士兵每人各带一捆柴草,一声令下,士兵们一齐把柴草扔向河中,于是转眼间,一座柴草渡桥搭成,因此当地人便命名此渡为“柴埠渡”,所在村为“柴埠村”。柴埠渡北有一高墩,名叫点将台,据说是曹操当年在此点将渡河所用的。在柴埠渡的南面有一片滩涂草地,据说曹操渡过柴埠渡以后在此放马,因此后来人们把此处叫做“放马滩”。

失曹岭

位于矾山镇境内,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山岭,山间小溪清澈迷人。据传说,当年曹操来到此处,深深地被此地的景色所打动,命令随从下马休息,自己孤身一人走入丛林,一时与部将失去联系,吓得部将慌忙寻找。后来,此岭便得名“失曹岭”。岭下有一条河,源出矾山、钟鼎山北流经矾山、龙桥镇,在龙桥镇的夏家嘴附近入黄陂湖,长9千米,流域面积23平方千米。据传说,也是当年曹操来到此处与部将失散,后来,此河便得名“失曹河”。

兆河

原名操河,亦名造河、皂河。清《巢湖志·河汊》载:“皂河为人工河,在巢县马尾河内,相通可十里,为曹操所开,水入巢。”兆河据传说是当年曹操所开挖,故名。河流位于县城东北,流向由南向北,是沟通黄陂湖、白湖、巢湖的枢纽水道,当时开通此河只为方便运输和官兵作战。兆河目前仍发挥着泄洪和航运作用,且是庐江县和白湖农场巢湖市的分界线,划入合肥后经治理焕然一新。

金城

距盛桥镇东北近2千米,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曹操在此驻兵,并筑城开池,以御孙权,故名金城,且在此创寺。历经隋、唐、宋废兴不一,屡遭兵燹,但仍香火不断。丙午年(1426),方丈净观台居于此,重建宝殿,建成当时方圆数百里最大的庙宇。其碑文如两扇大门,如今仍存于双井、松柯两村,虽历经近600年,字迹仍可辨。此后数百年,香火渐盛,清代为信徒圣地。1941年,日本军侵占盛桥,庙宇、尼姑庵被毁坏,碑刻、文物散于民间。目前金城寺仅存遗址,堪称千年古寺。

旗杆夹石

位于金牛山上旗杆石,一式两块组成。高2.4米,宽0.44米,厚0.22米。各圆孔两眼,为立杆升旗之用。此石镌立时间较长,已纹理斑驳。1953年被抛于水塘,03年南阳寺化善缘将石取回,其中一块已断残只得按原形仿配。此石原先竖立于何时,传说不一:(一)东汉建安十三年(2008年)前后,曹魏孙吴,都曾在这此驻兵时立旗。(二)南北朝北魏(386~534)西汝南郡在此建城,即今金牛镇立竖。(三)1859年秋,湘军李续宾部为攻取庐州咽喉三河镇,驻兵金牛岭时建竖。后为太平军英王陈玉成所用。

冷水关

冷水关位于庐江县城西15千米万山镇,两边山岗夹道,地势险要,相传三国时魏在此设关隘。冷水关高146米,相传曹操重兵踞此,设水关、土关、石关以御东吴。岭有冷泉,峰岩耸峙,素以冷泉赤谷盛名,四季水温9℃左右,曾建有冷泉亭。而今冷水关已荡然无存,只留下遗址。冷水关遗址四周,佳景宜人,胜迹遍布。

马槽山

距庐江县城西20千米有一连绵山脉,名叫马槽山,山的半腰有石槽,大者长7米,小者3米多,形自天成,槽旁有人马迹。相传曹操曾屯兵于此。其高处名刘郎寨,位于汤池境内的山为马槽山,马槽山有大小马槽之分,世传曹操屯兵拒吴常饮马于此。古往今来,吟咏赞颂马槽山的诗篇不计其数。清光绪《庐江县志》记载有《饮马池》诗:“魏武拒吴意志坚,跸山饮马大河边。前人留下曹王庙,今忆三国话古贤。”马槽山中有打鼓岭,相传曹操常登岭击鼓调兵。据当地老人说,山中地皆曹军所屯垦。

柯坦河

古名曹王河,位于柯坦镇境内。曹王河早在汉代以前就已形成。曹王河命名源于曹操拒吴之说。传说三国时,曹操率领83万人马下江东,沿江设防,并将大营设于今柯坦境,命令士兵一方面筑大城,固守阵地,一方面挑土筑古埂,蓄柯坦河之水以便运送粮草,训练水军,战时顺流而下经菜子湖直达长江。曹操占据柯坦之利,屯兵养马,击鼓练兵,粮草供给依靠曹王河水路运送,至今沿途留下古埂、城池埂、大城坂、曹王庙、马槽山、王跸山、饮马池等遗址遗迹。

大城

大城在庐江县西南15千米,曹操拒吴所筑。汉献帝建安四年(199),曹操与袁绍、袁术相拒,孙策与周瑜率兵自九江攻拔庐江,庐江太守刘勋率领部下投降曹操,被封为列侯。后来,曹操与孙权相持,曹占领了庐江郡舒县治,筑大城于城池埂,地名大城坂。至建安十九年,孙权、吕蒙等攻破皖城,庐江太守朱光兵败。至今民间仍流传着曹操的许多故事。诗人癸水《大城》诗曰:“阿瞒挥鞭拒东吴,古舒旧址筑大城。秦汉砖瓦今犹在,胜迹寻踪基脚存”。

在庐江有众多这样等待着被发现的美好,

小编在后续会陆续整理推出,

敬请期待吧!

不要忘记转发哦!

来源:合肥休闲农业

Hash:120204e4afd2db1a798208662685ac53db001878

声明:此文由 庐江老乡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