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图奴役中国人灵魂的日本满映,如何被我党改造成中国人民的电影厂?
《上甘岭》、《五朵金花》、《英雄儿女》、《刘三姐》这些电影,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他们甚至可以说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这些经典的荧幕形象也镌刻在一代代影迷心里。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影片他们都来自一个共同的地方,长春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简称长影,前身是日本1937年伪满时期日本“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简称“满映”。1946年10月1日 ,日本投降后,满映被中国人民接管,改造为“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如今的长影旧址
1937年日本人侵占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他们深知,在战争年代,电影是最有利的宣传工具,随后便决定在长春建设电影基地,成立所谓“满洲映画协会”。随后,日本人耗时两年建成了当时远东最大的电影工厂。长春市红旗街1118号,这里就是当时日本人修建的远东最大电影工厂,如今已经成为长影旧址博物馆。这幢占地16万平方米,工程造价250万元的办公楼,共有六座摄影棚,专业的录音室、洗印间和道具车间,电影制作工艺更是达到了当时的世界最高水平,是远东地区最规范、最齐全的电影拍摄基地。1939年“满映”落成,就在这一年秋天,曾是伪满洲国民政部的警务司长的甘粕正彦到任,成为“满映”的理事长。甘粕正彦是个充满了野心的军国主义者,他明白电影的威力,因此,他在任期间不惜耗费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壮大“满映”,甘粕正彦要让“满映”彻底成为日本人统治中国东北地区的教化中心。但是,要想在中国做电影,首先必须了解中国。那么,他接下来做了什么呢?
甘粕正彦
长春电影制片厂老照片
1945年,日本战败,远东最大的电影工厂“满洲映画协会”宣布解散。为了给国家保住这个电影工厂,在中共长春地下党员刘建民、赵东黎的带领下,一部分“满映”老职员组建了东北电影工作者联盟,坚决抵制变卖器材、解散工厂。然而,就在中共地下党员积极挽救“满映”的同时,在距离长春三千多公里的重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东北特派员潘公弼也奉命接管东北地区的文化事务。就在出发前,潘公弼特意来找一个人,他需要这个人来帮助他顺利接收“满映”。潘公弼要找的人就是他,金山,在1945年的中国,被誉为“话剧皇帝”的金山,名字在当时的观众心里如雷贯耳,他是一个天生的艺术家,充满激情和魅力,有他的地方就是舞台。
金山和张瑞芳
1945年9月上旬,以“满映”编剧张辛实为代表的进步电影工作者,成立了东北电影工作者联盟。这是一个在地下组织主导下形成的有生力量,集结了“满映”的工人、演员、摄影师、技术人员,还有留在“满映”的日方进步人士。周恩来还指示金山去长春接收“满映”,战争年代需要宣传,国民党在重庆、上海、南京都有自己的电影制作基地,可共产党一个也没有,“满映”不但有先进的机器和厂棚,还有一群优秀的电影工作人员,周恩来希望尽最大的努力使“满映”成为共产党的电影阵地,如果可以,尽力拍摄一部宣传共产党主张的进步电影。接到周恩来的指示,金山迅速行动起来,为了守住“满映”这个电影阵地,他想,在人生地不熟的东北,必须要给自己找一个靠山,第一步,他决定去上海。那么,金山为什么为受周恩来指示,他去上海又究竟要找谁呢?
金山
张辛实
就在金山积极准备之时,1945年9月10日,东北电影工作者联盟就是在这座主楼内召开会议,要求日方留守人员将管理权移交。但是日方以东北电影工作联盟并不是官方接收机构为由,拒绝签署协议。出人意料的是,苏军中校也没有支持他们的归还要求,长春地下党组织第一次接收“满映”的计划却意外失败了。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长影旧址
由于东北电影工作者联盟积极与日方留守人员交涉管理权移交的问题,通过了两次会谈才初步达成一致。1945年10月1日,由张辛实担任董事长的东北电影公司成立,全面开始实施对“满映”的接收管理。半年后,也就是1946年5月26日,作为国民党接收大员的金山来到了长春。东北各大报业连续刊登大字标题文艺界接收大员金山顺利接收“满映”,然而,这时映入金山眼帘的确实一幅令他无比无奈的场景,“满映”机器和设备全部被转移,只留下空旷的厂房。这种情况下,金山如何完成周恩来交付的任务,守住电影阵地、拍摄进步影片呢?
金山和张瑞芳
更多精彩内容,锁定10月31日湖北卫视《大揭秘》《长影轶事上集》。
Hash:50895ba9152a35c7e75b374c53c6423b3839cb69
声明:此文由 大揭秘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