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发现的几座北朝墓葬

凌河古墓群和中山古墓群分别位于朝阳市区的西北部和东南部,这两处墓群曾多次出土魏晋、北朝及辽金时期的墓葬。2000年前后,为配合基本建设,文物部门又在这两处范围内勘探并发掘了一批古代墓葬。包括位于朝阳市区西北部、属凌河古墓群的朝阳九中古墓、电信局古墓和朝重机械厂北朝墓。马厂古墓地处朝阳市南部,属中山古墓群范围,距离其他三个墓地较远(图一)。现按发掘时间分别简报如下。

一、朝阳九中古墓(96CJM1)

位于黄河路以北,距离市中心4公里。1996年清理,刀形砖室单室墓,方向206°,由墓道、墓门、甬道与墓室组成(图二)。

墓道 斜坡式,宽0.7~2米。其中斜坡部分长3.75米,水平部分2.55米,

墓门 砖券拱顶,高1.25米,宽1.04米。门外用大石块封堵,与甬道相连。

甬道 位于墓门与墓室之间,长1.25米,宽1.04米,高1.25米。

墓室 平面整体呈前宽后窄的梯形,土圹(包含甬道部分)前宽2.5米,后宽2.3米,长4.1米,距地表0.6米。圹壁直立,圹内用青砖砌筑墓室,四壁采用一层丁砖与三层顺砖相间的方法砌筑。墓室长2.55米,宽1.6~1.7米,高1.9米。墓底西侧平铺一层青砖为棺床。棺床上有南北向摆放的两具木棺痕迹,东侧木棺压于西侧木棺上。棺均为前大后小。东侧木棺前宽0.6米,后宽0.38米,高0.5米,长1.95米,墓主为男性,仰身直肢,骨架较全,一次葬。西侧木棺前宽约0.5米,后宽0.38米,长2.04米,墓主为女性,捡骨二次葬。

图一 四座北朝墓葬位置示意图

1.朝阳九中古墓(96CJM1) 2.电信局古墓(2001CDM1)3.朝重机械厂北朝墓(97CZM1) 4.马厂古墓(2000CMM1)

随葬品 陶罐、陶壶各1件,放置在墓室中部靠近东壁处,均为泥质灰陶,轮制,鼓腹。陶壶(96CJM1∶2),束颈,平底,口沿部缺失,鼓肩,最大腹径在上部。素面无纹饰。底径8.4厘米,残高21厘米(图六,1)。陶罐(96CJM1∶1),侈口,口沿有一处缺失。尖唇,矮颈,溜肩,最大腹径在上部,内底凹。肩饰水波状曲线纹及弦纹,腹部饰相互缠绕的波浪纹。口径15.4厘米,底径12.8厘米,高27.4厘米(图六,2)。另有1枚“五铢”铜钱放置在女性尸骨右侧。

二、朝重机械厂北朝墓(97CZM1)

位于黄河路以南,1997年清理,长方形券顶石室墓,方向215°,由墓道、甬道、墓门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图三)。

墓道 位于墓室南侧。开口距地表0.9米,墓道底距地表3.6米。底口同大,长1.75米,宽1.1米。有4级台阶,夯筑。

甬道 位于墓室与墓道之间,是在生土层中挖凿的券顶过洞式,长1.3米,宽1.1米,高1.3米。

图二 朝阳九中古墓(96CJM1)平、剖面图

1.陶罐 2.陶壶

图三 朝重机械厂北朝墓(97CZM1)平、剖面图

1.陶罐 2.陶壶

墓门 正对墓室,上方用一块长方形条石作门楣,高1.02米。

墓室 土圹作独立的竖穴式,平面呈前宽后窄的梯形,前宽2.5米,后宽2.2米,长3米。墓室用不规则石块砌筑,壁直立,平面呈长方形,长2.35米,宽1.4米,高1.85米。上部用条石叠涩封顶,外顶封石用长条状大石块沿中心向四周铺砌成放射状。墓室西侧发现已朽的木棺一具。木棺前宽后窄,前宽0.6米,高0.6米,后宽0.36米,高0.4米,长1.96米,用铁棺钉封合,棺的两侧和前部均装有铁棺环,棺底铺有三块薄石板和木炭。棺内葬2人,东侧为男性,仰身直肢,面向上,骨架完整,小腿骨交叉叠置,为一次葬。西侧为女性,系捡骨摆放的二次葬。

随葬品 陶罐、陶壶各1件,剪轮“五铢”铜钱2枚,均摆放在木棺外侧。陶壶(97CZM1∶2),泥质灰陶,轮制,束颈,鼓腹,平底。盘式口微外侈,平沿,圆唇,溜肩,最大腹径在上部。左右不对称。肩部饰弦纹及水波状曲线纹,纹饰较粗糙。口径13厘米,最大腹径25厘米,底径13厘米,高26.6厘米(图六,5)。陶罐(97CZM1∶1),夹砂红褐陶,手制。腹上部残缺,下腹较直,平底,器壁抹平,器表有烟炱。底径8厘米,残高7.4厘米(图六,4)。铜指环1枚,位于男性墓主右手处。饰件若干,位于女性墓主头骨旁;陶器残片1件,位于尸骨脚下。

三、马厂古墓(2000CMM1)

位于珠江路以北的市人大房产处马厂住宅小区内,2000年清理,正方形石室墓,方向210°,由墓道、甬道、墓门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图四)。

墓道 位于墓室南侧,长方形,残长1.25米,宽0.9米。

甬道 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是在生土层中挖凿的券顶过洞式,长0.8米,宽0.9米,高1米,与墓道相接处用石块封堵。

墓门 位于南侧,略偏东0.2米,门高1米,宽0.9米,其上方用一块长方形条石作门楣。

图四 马厂古墓(2000CMM1)平、剖面图

1.陶罐

图五 电信局古墓(2001CDM1)平、剖面图

1.陶罐

墓室 土圹平面呈前宽后窄的梯形,前宽3.55米,后宽3.45米,长3.7米。墓室用不规则石块砌筑,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8米,高2.3米。墓壁用石较大,且向内倾斜内收,至1.1米高处用条石叠涩封顶。外顶封石用长条状大石块沿中心向四周铺砌成放射状。墓室后部地面上南北向并排摆放木棺2具,均已朽烂,前宽后窄。其中东侧木棺前宽0.56米,高0.54米,后宽0.34米,高0.2米,长1.8米,用铁棺钉封合,尸骨为女性,捡骨二次葬。西侧木棺前宽0.55米,高0.55米,后宽0.3米,高0.32米,长1.96米,用铁棺钉封合,棺两侧和前部均装有铁棺环,尸骨为男性,仰身直肢,面向东,一次葬。

随葬品 陶罐(2000CMM1∶1)1件,置于墓室内北侧。泥质灰陶,残缺。直口,平沿,短颈,鼓腹,凹底。肩部饰弦纹及水波纹,颈、肩相接处有2个穿孔,下腹部有数道弦纹。口径10.4厘米,底径9厘米,最大腹径22.8厘米,高20.8厘米(图六,6)。

四、电信局古墓(2001CDM1)

位于黄河路以北,西北距朝阳九中古墓约500米。2001年清理,刀形砖室墓,方向218°,由墓道、甬道、墓门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图五)。

墓道 位于墓室南侧,斜坡式,长1.2米,宽0.8米。

甬道 砖筑券顶拱形,设在墓室南壁东侧,封闭性较好,长0.6米,宽0.8米,顶高1米,甬道外口用砖封堵。

墓门 用20层砖平铺封堵。高1.04米,宽0.8米

图六 朝阳北魏墓葬出土器物图

1、5.陶壶(96CJM1∶2、97CZM1∶2) 2、3、4、6.陶罐(96CJM1∶1、2001CDM1∶1、97CZM1∶1、2000CMM1∶1)

墓室 平面呈前宽后窄的梯形,墓圹开口距地表0.5米,前宽1.7米,后宽1.5米,长3.2米。圹穴内用青砖砌筑墓室。墓室前宽1.1米,后宽0.9米,长2.32米,高1.6米。四壁采用丁砖与顺砖相间的方法砌筑,墓顶为四角攒尖式,顶距圹面0.2米,外顶用两砖相对封堵,顶部较平。墓室内有南北向摆放的木棺朽痕,棺痕前宽后窄,前宽0.7米,高0.6米,后宽0.34米,高0.4米,长1.75米。棺内葬1人,骨架保存极差,多已朽烂,从保存相对较好的头骨判断为男性,仰身直肢,一次葬。

随葬品 陶罐(2001CDM1∶1)1件,位于木棺南侧。泥质灰陶,直口,平沿,短直颈,鼓肩,鼓腹,最大腹径在上部,平底。肩部饰弦纹及水波状曲线纹。口径12厘米,最大腹径32厘米,底径12厘米,高30厘米(图六,3)。

五、结语

朝阳(龙城)作为三燕(前燕、后燕、北燕)政权的都城,在经历了近百年的经营后,于太延四年(438)被北魏政权占领:“……二年(436)春正月甲寅,……辛未,平东将军娥清、安西将军古弼,率精骑一万讨冯文通,平州刺史元婴又率辽西将军会之。……五月乙卯,冯文通奔走高丽。……四年(438)春三月……高丽杀冯文通。”[1]后改置营州:“营州,治和龙城。太延二年(436)为镇,真君五 年(444)改置。”[2]其后的北齐、隋、唐等均沿用营州的建置对东北地区进行管辖,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以墓葬为主的文化遗存。

(一)关于水波纹陶器

这四座北朝墓出土装饰水波纹图案的陶器包括 1件陶壶(97CZM1∶2)和 3件陶罐(96CJM1∶1、2000CMM1∶1、2001CDM1∶1),均为泥质灰陶。其中,陶罐96CJM1∶1的水波纹饰在腹部及肩部,另外3件器物均只在肩部施水波纹。从纹饰上来看,96CJM1∶1水波纹的装饰位置与朝阳市黄河路北凌河古墓群出土的陶罐(94M1∶2)[3]相似。陶壶97CZM1∶2与朝阳市西上台珍珠岩厂院北魏砖室墓出土的陶壶(朝·西M2∶1)[4]、黄河路北凌河古墓群 出 土 的 陶 壶(94M1∶1)[3]相 近 ;陶 罐2000CMM1∶1与朝阳市沟门子公社北庙村M1出土的陶罐(朝·北M1∶2)[4]、北票县东官营子出土的Ⅰ式陶罐[4]、朝阳工程机械厂墓地91CGJM5出土的陶罐[5]相近。

(二)墓葬分期

朝阳九中古墓96CJM1和电信局古墓2001CDM1为刀形砖室墓。其中2001CDM1与朝阳工程机械厂A型墓(91CGJM7)[5]、东风朝阳柴油机公司家属区一型墓(94M1)[4]形制相同,96CJM1与朝阳工程机械厂A型墓(91CGJM8)[5]、东风朝阳柴油机公司家属区一型 墓(95M6)[3]形制 相同 ,为 早期 墓葬 。97CZM1与东风朝阳柴油机公司家属区三型墓(96M2)[3]形制相同,为中期墓葬。马厂古墓2000CMM1与东风朝阳柴油机公司家属区二型墓(95M2、95M3)[3]、朝阳工程机械厂B型墓(91CGJM4、91CGJM9)[5]、西大营子北魏墓[6]和张略墓[5]等形制相同,也为中期墓葬。

综合以往发现的北朝时期墓葬来看,朝阳发现的北朝墓葬相比其他地区要简单一些,墓向以南北向为主,砖室墓、石室墓居多,唯独不见洞室墓,这应与朝阳地区的土质不易保留洞室墓有关。朝阳地区以往发现的北朝时期墓葬多集中在朝阳市区(营州)的西北部、东南部、西南部,尤以西北部为最多,市郊也有发现,但数量偏少,距离最远的西大营子墓地距朝阳市区也不超过10公里。这说明北魏乃至北齐等政权对当时营州地区的有效管理仅仅局限于营州的周边。而且从所出的北朝墓葬多为早期和中期,很少见有晚期墓葬的情况来看,这可能与拓跋鲜卑占领龙城后的人口迁移、民族成分复杂进而造成民族间战争以及政权的更迭有一定的关系。

[1]魏收.魏书:世祖纪第四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4:86—88.

[2]魏收.魏书:地形志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4:2494.

[3]朝阳市博物馆.辽宁朝阳北魏墓[M]//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边疆考古研究:第5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朝阳地区博物馆,朝阳县文化馆.辽宁朝阳发现北燕、北魏墓[J].考古,1985(10).

[5]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辽宁朝阳北朝及唐代墓葬[J].文物,1998(3).

[6]孙国平.朝阳西大营子北魏墓[J].辽宁文物,1983(4):42.

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执 笔:白燕培、蔡 强

绘 图:蔡 强、韩国

来源:《文物春秋》 2018年第5期

Hash:13638b5e70243899e16c84351ce91ec1a0b48b12

声明:此文由 考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