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迁葬兰考一幕:百姓自发披麻戴孝,哭声震天十几人跳进墓穴
1964年5月14日,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因晚期肝癌病逝于郑州。去世前,他提出唯一的请求,“我活着没有治好沙丘,死后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省委在焦裕禄去世后,决定将其安葬在郑州革命公墓。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有关部门领导认为,葬在郑州比葬在兰考的规格要高,葬于革命公墓属于褒奖和荣誉;其二,当时天气已经转热,遗体不便久存,而运回兰考安葬,从勘址、审批到造墓、运输,时间上不允许。
对于焦裕禄的遗愿,省委领导其实应当也是知道的。比如省委第二书记文敏生曾在8月份的一次干部会上说到,“焦裕禄同志……说,沙碱没治好,死不瞑目,死后要把他埋在沙丘上。”
焦裕禄追悼会暨安葬仪式是在1964年5月16日,也就是在他去世的第三天举行的。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组织部长张健民,开封地委、洛阳矿山机械厂和兰考县委领导代表,开封地区各县县委书记都来到了郑州革命公墓。焦裕禄母亲、遗孀、长子长女等参加。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程约俊主持追悼会,开封地委书记处书记、焦裕禄的老领导赵仲三致悼词。
英灵入土,本来这事情也算告一段落。但这之后,发生了两件事,促成了焦裕禄一年多之后迁葬兰考。
第一件事,就是新华社驻河南记者周原发现了焦裕禄这一重大事迹典型,向新华社副社长穆青汇报,穆青改变了原定采访计划,于12月17日带人到了兰考并被焦裕禄事迹所感动,于是决定到开封写一篇关于焦裕禄的长篇通讯。
走之前,很多兰考当地百姓向穆青呼吁:请把焦书记的坟搬回兰考来,离我们近一点,我们可以早晚看看,可以去烧烧纸。他接触的群众中,不止一人表示,愿折寿十年给焦裕禄,或者代他去死,让他继续带领大家改变兰考面貌。
穆青到郑州后,专程向刘建勋汇报了焦裕禄事迹,并提出尽快迁坟的建议。后河南省委很快有了以下打算:一、授予焦裕禄同志革命烈士称号;二、尽快将焦裕禄迁葬兰考,按他的遗愿埋在沙丘上;三、在兰考举办焦裕禄事迹展览,或办一个展览馆。
1966年2月1日,河南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授予焦裕禄同志革命烈士称号。次日,河南省委研究决定,将焦裕禄墓迁回兰考。
第二是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2月7日的发表,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报道和连续评论,掀起了全国性的学习焦裕禄的大热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焦裕禄同志生前遗愿,让其魂归兰考,骨卧沙丘,就变成了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刻不容缓。
2月18日,河南省民政厅确定了焦裕禄迁葬方案,初步定于2月21日上午在郑州革命公墓举行迁墓仪式,次日中午在兰考新墓地举行安葬仪式。
既然要迁葬,自然首先就要确定新的墓址。刘建勋为此专门派人到兰考选址。
昔日兰考荒凉的沙丘
兰考有大大小小1600个沙丘,选址并不容易。众人先后找到焦裕禄翻淤压沙的试验地张庄和兰考800烈士的长眠地高场北地沙丘,但均不理想。
这时,兰考县委副书记张钦礼想起一件事。他说,有一次老焦领他到县城北明代黄河故堤“土牛”察看风沙。焦裕禄登高四顾,高兴地说,这个地方好,高瞻远瞩,可以清楚地看到风沙从哪里起落。将来我死了,要是能埋在这里多好!张钦礼的话,为众人燃起了新的希望。
大家一同前去察看“土牛”,异口同声都说好。如果在此地建造焦裕禄墓地,既符合焦裕禄本人的心愿,又便于日后管理和供人瞻仰。所以最终就定在了这里。
很快,县委组织人员平整墓地的地基。机关干部和群众踊跃参加,10天削低“土牛”顶部五米,并完成了推土、平整、开掘基坑、砌花墙等工作。
接着,兰考县委派专人到郑州起灵。原准备顺便换口好点儿的棺材,但因为焦裕禄入园埋葬已3个年头,棺材在地下过了两个冬,挖出来后发现已经无法换新棺。于是对原棺按照传统工艺进行了修补和加固处理,用新木板托底,又在中间和两头加了3道铁箍,最后刷了朱漆。
迁墓仪式最终改在了2月26日上午举行。当时省里正在开三干会,刘建勋率参会的地县领导,以及省会和兰考县各界代表,焦裕禄母亲、妻子、长女长子等亲属参加。
中午,挂有四节车厢的专列向兰考进发,除了省、地领导,焦裕禄灵柩和护灵的亲属,还有从郑州国棉三厂请来的军乐队。车头前摆放着焦裕禄的大幅遗像,车厢两旁挂着标语,标语是“向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
焦裕禄一生勤俭朴素,从未占过国家一分钱便宜。当他重返兰考时,党和国家却极尽哀荣,给予了他最高的礼遇。
下午,专列抵达兰考车站。这一天,县城万人空巷,车站人山人海,街道两边挂满了数不清的挽联,成千上万的兰考老百姓自发披麻戴孝,等待焦裕禄灵柩到来。
当灵车出现在街道上,悲痛万分的人群顿时像破了闸的洪流,急速涌上前去。男女老少,失去理智一般冲向灵车,齐刷刷跪倒一地,哭喊声响成一片,惊天动地。
经过现场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劝导,灵车这才又徐徐向前挪动。跪倒在车头的群众泪如雨下,退一步,叩一个头,灵柩两旁的人则扶棺前行,泣不成声。很多人用嘶哑的声音无数次地哭喊着焦书记。
火车站离墓地约有3里路,平时不到5分钟的路程,焦裕禄的灵车整整走了有两个半小时。
灵柩抬至墓穴旁,现场的兰考老百姓跪成一片。很多人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哭喊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十几名群众不顾一切跳进墓穴,周围更多的人则自发围起两道人墙,力阻棺木入穴。大家舍不得他们的好书记就这样被埋了,死活不让下葬。
县领导流着泪做群众工作,劝说聚集的老乡们让开。告诉大家焦书记为兰考操尽了心,他太累了,累死了,应该让他好好歇息。
跳到墓穴里的群众知道阻止落棺终究不可能,情绪失控地放声大哭。最后,在工作人员多方劝导下,跳进墓穴和围在墓穴的群众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棺木放入墓穴时,拽绳的人千般不舍,怎么也不愿往下放绳子。棺木缓慢地下沉,周围的哭喊声如同海潮喧嚣一般压倒一切。当灵柩终于进入墓穴,覆盖上水泥券后,数不清的群众冲上来,墓地再次爆发震耳欲聋的哭喊声。
人们齐刷刷跪倒在地,虔诚地磕头,捧起黄土轻轻撒向墓室。准备好的铁锹全都闲置在了一旁。飞扬的黄土一点点堆积,焦裕禄与兰考大地终于融为一体。
对于焦裕禄亲属来说,迁葬是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的经历,然而完成逝者的遗愿,又是最值得欣慰的一件事。焦裕禄女儿焦守云曾在回忆录中写道:“迁葬的时候,我跟着拽着母亲,见她哭得一会儿上不来气,要撞在棺材上跟着他走。”
“要不是你爸爸临终前对我的托付,我早随他去了……”徐俊雅事后也曾对子女说过这样的话。徐俊雅终生自责并难以释怀的是,当年她同老焦结婚时,没有来得及绣完那对鸳鸯枕头。结婚时只绣一只鸳枕,成了徐俊雅至死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憾事。她把那件事当成了丈夫早逝的预兆。
“人民的好书记,魂归来兮!”黄沙有幸埋忠骨,翠柏含情守丹心。在人民博大温暖的怀抱里,一生为百姓服务的焦裕禄,得到永生。
我是笑谈古和今,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别忘了关注和点赞哦,会有更多精彩内容源源不断推送给你!
Hash:5d8d1a1e116e82d531dc8eaa0462962e43c06862
声明:此文由 民国大人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