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大山深处有个面盆村

七月中旬,我随河北省文联文艺宣传中心“紫藤树下·阜平减贫”专题节目制作组到阜平采访,住在了阜平县西南角的夏庄乡面盆村。那里秀美的山水和质朴的村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村庄一览

面盆村处在狭长的山谷之中,山高,石多,沟深,地处偏僻,资源匮乏,交通不便。随着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后,阜平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雨中行驶两个小时后,汽车天生桥高速。路两旁矗立着天生桥新区、夏庄新区等易地扶贫搬迁小区的一排排居民楼,颠覆着同行者对深山区农村的印象。

路旁的路牌告诉人们,已经进入夏庄乡乡域了。这里还有一个浪漫的景区名字——云花溪谷,让人充满了想象。过了“云花溪谷”路牌不久,很快到了面盆村的民宿“云水涧澜”路边。一个古老与现代、古朴与浪漫交织的村庄呈现在面前。

面盆村的植被是垂直分布的,山下、山上树林、灌木覆盖,郁郁葱葱。山谷的平地上一排排苹果树、桃树梨树密植有序,如士兵一般列队迎候前来的宾客。缓坡地带种植着核桃树,枝条均向上向侧面伸展着,果实挂满枝头。一片片挺拔的白杨努力向上生长着,浅灰白色的树干光滑鲜亮。婆娑的柳树摇动着枝条,柔柔起舞,在雨水的滋润下晶莹透亮。就连路两旁的青蒿、艾蒿、黄蒿都挨挨挤挤地向着天,铆足了劲儿地生长,仿佛三军仪仗队在欢迎着人们。

面盆主村在山谷中依势而建,一座座民居建在了一座座巨石旁边。改建后的房子黄墙黛瓦,棱角分明。云水涧澜的一座二层小楼、六处小套院儿与新民居相映成趣。小楼前有一个广场,广场一侧是公路,公路下是哗啦啦的清澈溪流,溪流旁边是一座座高山。在广场的另一侧,有盖好的民居,还有两座做好了根基的房台。一个生长中的新农村矗立在了大山里。

同行的夏庄乡乡长李峰介绍说,面盆村由6个自然村组成, 主村距县城 40 公 里; 与石家庄灵寿县平山县山西五台县相邻。171 户人家,504 口人,耕地 560 亩。除主村民居改造提升保留外,其它自然村的 128 户 352人全部集中安置在了夏庄新区。文友们在名为“山”“水”“云”“天”等房间安排着住宿,有住儿时摇篮般吊床的,有住静听泉鸣溪流的仙境小屋的,有住仰望苍穹、与星云为伴的星空屋的……打开窗前薄薄的绿纱,让绿树青山走进自己的心房,清风做伴,慢慢进入梦乡。

游子的乡愁

在安排住宿的时候,我在面盆主村的街道上闲逛,信步来到一户人家,女主人正在收拾刚刚收回来的土豆土豆长得大小不一。她告诉我,自家种的土豆不施化肥,无公害,绿色的。家里的平地被流转出去了,每年收租金,房子也翻盖成新的了。儿子在城里当焊工,儿媳也在上班,供一个孩子上大学。一个女儿在北京结婚了,过得挺好。还有一个女儿在超市上班。日子舒坦了,不愁吃不愁住,干点儿农活儿,活动一下筋骨,乐呵乐呵。

在我们俩说话的时候,走过来一位退休干部模样的人。他说他姓杜,从县直部门退休十年了。祖上在这里盖了几间房,旧村改造时拆了,做了乡亲们活动的场所。我问:“您今天回来转转吗?”他说:“清明节回老家到父母坟前看望一下,也回来凉快凉快。”他们全家很喜欢这个地方,在这里赏花、漫步。前些年,路不好走,回来得少,现在回来方便了,时常回这里看看,时间长了,好想这里。

空气好,水甘甜,城里人又喜欢上农村了。于是,就有了驴友、自驾游,来享受田园生活,享受自然乐趣,享受民俗文化,尽享静卧时的星光灿烂,静听小溪流瀑的美妙乐章。有首歌唱:“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来的客人是如此,在这里久居的人也是如此。那份幸福的味道写在了脸上,甜在了心里。

面盆村记忆

第二天早上,湖蓝色的窗帘透进了金色的阳光,懂我的鸟儿在窗前叫早。我想知道面盆村的人们走过了怎样的岁月,便起身向离主村比较近的木桥村走去。

走在平坦的水泥公路上,暗自喜悦,这么偏僻的小自然村都通了公路,今非昔比呀。看到路边的野草,我情不自禁地对着小草喊:“小草,早上好!”看到树上的鸟儿,我又不由自主地学着鸟鸣。正当美滋滋前行的时候,迎面传来了一阵狗吠。先是一愣,有些紧张。镇定后喊:“有人吗?”正在收拾边坡地的农友站起来:“往前走吧,狗拴着呢,不咬人。”他边说边走到了我的面前,胸前别着一枚党徽。我心里一下踏实了,问:“您这是干什么活儿呢?”“我在这里养蜂,顺便种一片谷子地,除草呢。”当得知我要去木桥村,他便执意用摩托车载我过去,我便搭上了他的“摩的”。在木桥沟的沟口儿,遇到了他的当家子大哥杜秀明、乡亲大哥刘秉明。我们站在路边,聊起了村庄的起源和变化。

杜秀明老人已经 70 岁了,有一儿一女。老夫妻俩住在面盆主村,日子清闲了,就开始寻根问祖了。杜秀明说老杜家有家谱,他们兄弟俩是杜氏先祖第十八代孙。面盆村就是他们的祖先给起的名字。四百多年前,他们的先祖杜世美从六七百里外的山西大王村逃荒来到了这个山沟。在那一块儿盆状石头旁边,搭起了窝棚,开荒种地。慢慢发展起来,繁衍生息。后来又搬来了马姓、刘姓、王姓、胡姓。“别看我们的村庄不大,祖先们一代代在这里奋斗,写下了光荣的历史。我的爷爷曾把自己的家给八路军当银行,还坚壁过军用物资呢。杜姓人家还出了个军级干部。这里的孩子们一代又一代从这里走向了全国。”杜秀明老人讲述着。

送我来的养蜂人叫杜秀德,1946 年生人,他说:“初中毕业后做了 30 多年的兽医。近些年来,脱贫攻坚精准扶贫,调整产业结构,也就不当兽医了。平整的土地流转到公司,种上苹果梨桃儿了,村里帮助我养起了蜜蜂。一年几万元的收入呢。”说话的时候,杜秀德脸上的皱纹像路旁的野菊花一样绽放了。

我问:“您是党员?还戴着党徽!”他一副神情庄重的样子:“我谁也不信,我就信共产党,就听党的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你能想到我得过脑血栓吗?你看,我好了,没有留一点儿后遗症。多亏了党的好政策,住院不要钱,慢性病吃药也不要钱。吃住都管,还给养老钱,上哪儿找这好事儿啊?我是老杜家的第十八代,我下边都有两代了,我觉得老杜家这二十几代人,我们今天这些人是最幸福的人。我的祖上叫杜世美,希望世世代代都美好的意思。如今他们的愿望实现了,不得感谢共产党吗?”一个普通的农民说出了一番令人感动、令人深思的话。

农民的心声

再看一旁的刘秉德老人,白白的头发、清秀的面庞,白色 T 恤衫、蓝色的裤子,还把裤管塞进一双黑色的水鞋里,他的气质像城里的退休职工。

我问:“您精神这么好,日子过得挺好吧。”一句话又打开了他的话闸子。他说了一串儿又一串儿的顺口溜儿,表达对生活的赞美,对未来的憧憬。

在他的描述中,阜平那是蓝蓝的天、绿绿的水,人民生活想有多美有多美。过去的面盆村是山沟沟深来石头多,出门就爬坡。那真是山区变不了平原,平原也变不了山区。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是开展精准扶贫以后,面盆村变成了美好的新村庄。老人的话语里透着快乐和骄傲,他说:“今天的面盆村是山连山水弯弯,桃花杏花白,果树花开鲜艳艳。李子苹果结了果,站在山顶细琢磨。南坨至北坨,树林满山坡,站在驼梁山,面盆好风光。人人住上了新楼房,感谢社会主义和共产党。”他的话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就像山涧里的溪水,淙淙作响,朴实无华。我记录着,为他点赞。

在面盆村小住的两晚一天,去大道村看了农业生态示范园,召开了文学座谈会,和乡亲们零距离接触访谈。第二天早饭后,留了半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同行的文友们三五成群,听着水声,赏着奇石,拍下了难忘的风景。我脱下鞋子,踏进溪流,整个身心融入了面盆村的山水中。

文 / 王淑彦 图 / 刘建良 刘炎羽 李玉亮 等

(文章有删减,作者王淑彦系保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保定市作家协会主席)

Hash:cc59989b19e97c2dc9544794ec81daded6018e98

声明:此文由 醉美保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