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古道 千年留痕沧桑路

井陉关》

----谭嗣同

平生慷慨悲歌士,

今日驱车燕赵间。

无限苍茫怀古意,

题诗独上井陉关。

走过昔日井陉关,谭嗣同的诗正描述了我们来访者的感念。

井陉关是古代三省通衢的关隘,位于井陉县城微水东十里许,古名白皮关。井陉古道曾是秦始皇出行天下最重要的驰道,故有秦皇古道之称。古道关山环立,地势险要,为晋陕通京之要道,历代河北战事,“太行为控扼之要,井陉又当出入之冲”。从秦汉明清,发生在井陉关的战争就达17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公元前204年,楚汉战争韩信率部东下井陉击赵的“背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光辉战例,其主战场就在此地。公元756年,唐大将郭子仪与李光弼,在此剪灭叛将史思明。1900年清末庚子之役,清将刘光才驻扎白石岭,在此抗击法寇,所筑营垒长墙至今犹在。井陉关,将秦皇驰道、明清古驿背水战场、拒夷故地集于一址,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历经两千年风雨沧桑与战争洗礼,而今烽烟早息,关隘尚存。

迎面第一眼就看到了白皮关门楼,两边立有“秦皇古道”与“背水战场”的碑石,还有“井陉古驿道”石刻。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第二年,便开始修筑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弛道,弛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当时共修建了六条,井陉古驿道可能就是当时第三条驰道“东方道”主干线上的重要一段。

顺着碎石铺就的古道一路上行,古时道路之崎岖不平可以想见。过了白马庙路面改为方石路,走到白石岭标志处再往上前行,道旁有座白色盘龙石雕护栏的小石桥,通往三间石砌屋子,正中门楣上凹嵌长方石刻有“立鄙守路”四字,桥两侧是饮马池。据考证,这是清嘉庆年间供官员休息、补充给养、传送官文函件的场所,迄今已有200多年,与秦皇古道相比显得非常年轻,但它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古驿站,被视为邮驿史上的“活化石”,全国仅存两处。秦始皇在修筑弛道时,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由此推断,这个场地的前身很有可能是秦皇古道上的古驿站,但现在已无从考证。

路边平缓处有一石坪,石刻注释此为“秦始皇歇灵台”,即当年秦始皇灵车经过时停车晾尸的地方。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病死沙丘(今河北广宗县以北),死时才50岁。车载其尸,经井陉古道绕道北上返回咸阳。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生叱咤风云,何等英雄霸气。不料,生前风驰电掣的秦皇古道,竟然也是他遗恨千古的冥冥西归路,秦王朝的一代伟业就在这井陉古道中悄悄地终结。

在东天门关城前的护栏内,秦皇古道显现了两道深深的车辙,一直穿过城门,蜿蜒上行,简直就是现代铁路。这条自古燕赵通秦晋的交通要隘,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今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经考证比罗马古道还要早上1300年,真是罕见的时光留痕。眼前这一段仅存2000米的井陉古道之所以能完好保存,得益于石太铁路、石太公路修建时,避开了井陉驿路最为险峻的白石岭地段,从此东天门一带便彻底荒寂冷落,人迹罕至。再加上车辙深嵌在巨大坚硬的岩石上,抵挡住了日月风雨的无情冲刷,历史遗迹才得以幸存。

公元前204年,楚汉战争中韩信率部东下井陉击赵的“背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光辉战例,其主战场就在此地。

东天门下一条条巨大的青石驿道中,嵌着近尺深的车辙,我被深深震撼了。透过时光帷幕,古道上人声四起,马蹄阵阵,滚滚车轮在燕赵大地上绵延千万里……。多少号声如雷征战厮杀,多少商贾旅人络绎艰行,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怀古吁嗟。恍然间,时空穿越。

俱往矣,刀光剑影如万千雷霆滚滚而来又呼啸而去,今日古道已成为遥远的回望。唯有道上的车辙,如历史镌刻在燕赵大地的伤痕,依旧深嵌在井陉的山岭荒野之中,默默传递一曲无声胜有声的时代悲歌。路旁许多石刻,道不尽后人对历史的凭吊。

寂寥的东天门下,且望古道,且思今古。

Hash:7c6109b3242a502764a7281e4da8823f4b377323

声明:此文由 远方有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