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熟能详的东四·鲜少认知的王府

东四胡同群--至今700余年历史

鱼骨式胡同肌理

元代格局 历经元明清

北京胡同最完整的传统居民区

2015年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旧城33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几乎完整保存的

为数不多的元代城市格局标本

“东四西单鼓楼前”--民间的谚语是对东四市井宝地的最佳概括

老北京的记忆·虽时隔百年·仍难以磨灭

元代·这里叫“十字街”

明朝·在十字路口四面各建木牌楼一座

这里又位居皇城以东

故得名·“东四牌楼”

后·简称“东四”

90年代降生的我·有幸居于此

自小沐浴着这里的历史·文化

感受着这里的热情·和谐·温暖

人口的快速增长·人文的氛围逐渐的衰落

区域基础设施的滞后

与其核心历史文化街区的地位不符

“七小业态”的盘踞

虽为百姓提供了便捷

却也影响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东四地区的常住人口可达1.5万

其中60%以上是居住于此20年之久的老居民

昔日辉煌的王府故居

现今已是百姓赖以生存的大杂院

门楼 大门 面目全非

门墩 门簪 破旧不堪

院墙 千疮百孔

游廊 灯窗 影壁墙

更是不复存在

曾经规整的四合院

也因为居住人口的愈加密集

而被私搭乱建占据了大片空地儿

源于此·终是迎来了“还原古都风貌”的蜕变

对具有保护价值的老院落进行修缮

并且终于摒弃了所谓的

“修旧如旧” “相见如故”

专家提出了三个坚持

可逆性

可识别

最小干预

在此“保护措施基本原则”支撑下

最具“保护性”的修复成果显著

东四四条77号院

原东四派出所用房

现今完美呈现了一座“胡同博物馆

迎来了中外游客广泛关注

胡同=大小的宅院+高低的围墙

围墙里·四合院

南北房·东西厢·围合成一“口”

小院儿一进

大院子有二进 三进 四进

王府更是分 东 中 西 路

不同的规制装饰

更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地位

亲王 郡王 贝勒 贝子

东四街区

宝泉局东作厂 崇礼府邸 绵宜宅院

宝林 钱钟书 孟小冬 故居

更有怡亲王新府 传至后世称“九爷府”

这些被广为流传的院落 故事颇多

被这文化底蕴熏陶了近30年的我

爱正史 也爱野史传说

尊重历史 也喜欢结合影视作品

拍拍写写看看

路在脚下

杂书存于我心

而今天·我想说说·“我家”

一处鲜为人知的--“王府”--车郡王府

2013年 东城文物普查

正式挂名“车郡王府建筑遗存”

这座王府最早的主人是位蒙古王爷

一代一代传承至光绪年间

传至车林巴布一辈

从此得名“车王府”

至于这位蒙古王爷的身世

和王府的得来

13年北京电视台

《这里是北京》节目里说

老王爷的儿子娶了雍正皇帝的侄女

十三爷 怡亲王 允祥的闺女

因此 这座王府做了格格的陪嫁

只可惜 在此成亲的小两口命短

第三代小王爷自幼失去双亲

可他也因祸得福 成了乾隆皇帝养子

依旧居于此府邸

而网站百科里则是说

雍正年间封的蒙古智勇亲王之女所生小孩儿

失去双亲及爷爷后

被乾隆皇帝诏进京 教养于内廷

后娶怡亲王女儿 长尚郡主

王府作为陪嫁 后代代传承

我家1975年搬于此

居住在王府二进院的正北房

民国时期 汪精卫居住过此院落

我家所住的屋子 当时是他的会客厅

后来 文委在此办公时进行过简单的修缮

再后来 这里被分隔给百姓居住

现在这座贯穿三条 四条的

四进院落

居住了51户人家

图片里滔滔不绝的老爷子就是我姥爷

热爱祖国 热爱党的一名退休老人

80岁依然活跃在街道社区

为胡同大杂院里的邻里街坊送去一份温暖

街道组建花友会也好

清洁大扫除 保护老槐树

老人无不积极参与其中

无论酷暑严寒 坚守志愿者岗位

自从我家房顶上了电视

老人更是兼职做起了导游员

接待起了中外游客

捏泥人 画国画 的民间艺术

清华 美院 热衷于 古建 彩绘 的学生

每每回到家

姥爷都会拿出近期看的书籍资料

或是同好的爷爷大叔新的发现

与我分享

亦或是和姥姥姥爷围坐一起

听他们讲老传说和新故事

这礼拜·谁谁谁来了

这是他们带着器材设备拍的照片

有着300年历史的藻井彩绘

鲜活生动的五爪团龙

梁上的二龙戏珠

和一幅幅的斑斓画作

似乎在和我们讲述 这里昔日的风华

治理后的胡同干净整洁

趁着老住户还在

历史文化还有迹可循

万卷书万里

设计师的眼睛看世界

大千世界尽在我眼中

我爱老北京

我爱胡同四合院

Hash:b79c70a73f3a22f60680d43b1bf50379bfe0088d

声明:此文由 FreeBluesCULTUR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