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再走长征路 | 彩云之乡播下革命火种的地方!

历史的长河不会被淹没

那个时候的中国,是个足以发生太多故事的地方...

毛主席曾说过“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在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时刻,6月1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的“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启动。随后,大理广播电视台积极响应,并于7月23日组织记者沿红军长征贺龙、任弼时、萧克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于1936年4月经过的祥云宾川鹤庆三县进行采访,踏寻革命先辈的足迹,重温伟大长征,讲好长征故事,用镜头和笔触传承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过大理】

1936年4月17日红军长征进入祥云至4月26日离开鹤庆,前后10天,主力部队共经过祥云、宾川、鹤庆三个县的25个乡镇、329个村落,行程301公里。

↓↓↓

2019年7月23日,

记者们满怀激动的心情

与大家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从大理广播电视台出发“再走长征路”…

在驱车赶往的路上记者们还不断探讨着红军的长征精神、长征故事、共同感叹着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不易,与此同时在内心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工作使命和红军长征精神的传承。

驱车一个多小时记者们终于到达了“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的第一站祥云。祥云作为红军长征进入大理州第一站的同时,也代表了长征精神在大理的起点。

走进祥云 触摸那段红色记忆

曾几何时,红军队伍开进的“嗒嗒”马蹄声在这里响起,红军将士深深的足迹在这里留下。祥云,流传着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传颂着不朽的长征精神,它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同在。

红二、六军团长征过祥云县路线图

红二军团袭占祥云城平面示意图

1936年4月17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军团,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军团首长率领进入祥云的普淜,于20日离开祥云进入宾川县,共经过祥云县9乡1镇,60个村庄,行程81公里。由王震、肖克军团首长率领的红六军团于20日进入祥云县境,经过祥云县1个乡,16个山村,计50多公里,于21日与红二军团在宾川会合。红军长征在经过祥云的短短几天里,沿途都在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倒蒋主张和统一战线政策,号召各族人民联合起来,打土豪、惩贪官、求解放,在彩云大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东城

△东城门

7月23日,在祥云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史德军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祥云古城,在鼓楼东街口右转,一座古老的城门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在城门的上方题有刚劲有力的三个大字“镇阳门”。史德军主任向记者介绍说:“它是我们红二军团祥云东城门的战斗遗址,门洞内的石壁都还维持着原样”。

1936年4月19日凌晨,中国工农红军二军团六师十八团在团长成钧、政委杨秀山的带领下,迅速进逼县城,经过侦查得知敌人没有发觉红军进抵城下。杨秀山政委叫身边的几个红军战士找来一根大圆木,抬着朝东城门一撞,城门被撞破了一个大洞,杨秀山抓起轻机枪从破洞扫了一梭子弹,枪声一响敌人乱做一团,仓皇逃窜,一个小个子警卫员从破洞里钻进去打开了城门。

钟鼓楼

△祥云县城钟鼓楼——红军袭占祥城的制高点

出了东城门,记者们沿着石板路向西走便来到了红二军团祥云城钟鼓楼战斗遗址。“钟鼓楼在很久以前是县城中心,同时也是城里最高的建筑。”在红二军团攻破城门后,战士们蜂拥而入大队红军顺街挺进,控制了钟鼓楼,把守了大街小巷的要道和路口,活捉了国民党祥云县团总李玉楼。

红军指挥部旧址——将军第

△中国工农红军二军团指挥部驻址

随后记者一行来到了祥云县祥城镇北中街一个僻静的古建筑院落里,古老建筑上“中国工农红军二军团指挥部驻址”几个鲜红的大字在细雨中更加显眼。这就是当年红二军团的指挥部旧址---将军第。

1936年4月19日,由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长征北上路过祥云城,曾在此地设立了指挥部,并在这里居住、指挥。同时这座掩映在花丛中的小院也是清代两广军门杨发贵的宅第,1985年被祥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谈到当初红军将指挥部设立在此地的原因,祥云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史德军向记者介绍,红军袭占祥云城后,有人建议将二军团指挥部设立在西街清真寺。贺龙说:“回族同胞爱清静,部队住进去不好。”又有人建议设在东街祥城小学。贺龙也说:“不行,部队进去要坐地损草。”最后,他同意将指挥部设在祥城北中街23号,清代两广军门杨发贵的宅第。

红军很重视祥云的教育工作,听闻祥城小学办学经费十分困难,濒临关门的窘境后,派人送去五石谷子给予支持;政工人员还在祥云中学进门的大照壁上书写下“为国育才”四个大字,鼓励学子们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祥云中学 为国育才

祥云县文物管理所

80多年过去,长征亲历者和见证者逐渐逝去,但历经战火硝烟保存下来的老物件依然焕发着光彩。在祥云县的文物管理所至今仍保存着红军进入祥云时在老百姓家居住后留下的老物件。

当时红军进入祥云后受到了老百姓热情的邀请并在老百姓家里居住,红军战士不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主动为老百姓挑水、做饭,老百姓也主动为红军缝补衣物。当红军离开时,为了表示感谢就给老百姓留下了一些珍贵的物件,作为红军和老百姓之间情谊的见证。

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一个个老物件越来越清晰地勾勒出历史的轮廓。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而这些老物件,正是史诗里精彩的诗句,传承永不磨灭的红色基因,汇聚一往无前的坚定信念,激励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采访花絮

在一整天的采访过程中。虽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但大家丝毫没有退缩,一支笔、一台相机、一个话筒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

在采访过程中,一位同事的话深深感动了小编,“我淋雨没关系,但设备不行”,小编想这应该就是作为一位记者的职业精神吧!

再走长征路,我们感受到的是长征精神在80余年时间里的不间断传承,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大理广播电视台将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走进一处处革命旧址,触摸红色记忆,用镜头和笔触传承长征精神,朋友们一定要关注我们哟!

大理广播电视台 刘林灵 报道

Hash:22eb9d12339b2294d721992aabe5b494b3fd4d9e

声明:此文由 大理电视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