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太原(建筑篇)|督军府旧址
太原市,简称并,古称晋阳,别称并州,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太原是中国22个特大城市之一,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地处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结合部,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历史,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太原的历史建筑——督军府旧址
太原历史建筑之督军府旧址
督军府旧址位于杏花岭区府东街现省政府院内。这里北宋以前为唐明镇晋文公重耳庙,元为行中书省,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置山西巡抚衙门至清代,历代山西巡抚的衙门均设在此。至1911年辛亥革命时,这里为都督府,1916年以后称督军府。
督军府旧址详解
督军府位于府东街101号。据清道光《阳曲县志》载,原为晋文公(重耳)庙。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改建为潘美的帅府衙门。辽为西京道衙门。金为河东、西京两路衙门。元为行中书省衙署。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中书省衙署。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始至清一直为山西巡抚衙门。辛亥革命以后,成立了山西军政府,阎锡山为大都督,这里成为都督府。民国5年(1916年)改为督军府。
督军府坐北朝南,中轴线自南而北原来排列着影壁、大门、仪门、东西二层廊楼、大堂(现渊谊堂)、二层砖石结构楼、二层木楼、自省堂(今梅山会议厅)、梅山。中轴线东侧为东花园、内北厅、勤远楼,西侧为西花园。除二层木楼影壁、仪门(含两侧便门)、勤远楼外,其余基本保存原貌。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大门,二层木结构建筑。一层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四周围廊,柱中设板门一列,柱头施三踩双昂斗。二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四周围廊,檐下四周施木雕斗、耍头、雀替等,梁枋上施清式彩画。单檐歇山式屋顶,黄绿琉璃瓦覆盖。大堂(渊谊堂),石砌台基,主体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前设卷棚式抱厦三间。主体建筑外观为二层,内部中间为大厅,两侧为承重砖墙筑成的二层楼房,顶部为大木结构组合成的屋顶。大堂正立面为石质,由半圆形壁柱、圆拱门构成。中门上方镌有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石匾。
门前辟面阔三间的卷棚歇山式抱厦,檐周设有龙形雕花,柱头为五踩斗,绿琉璃瓦饰。后檐中三间辟圆拱形门窗,石质门窗框。1993年增建二层出檐和门厅上二层抱厦。自省堂(梅山会议厅),建于民国7年(1918年),西式结构,中式装饰。建于石质基础上,面阔九间,进深八间,平面呈“工”字形布置。前后檐七间均上、下两层檐廊,侧面入口布置有西洋式倚门,尖拱窗。两山墙上、下设有对称的狭长的窗户。屋顶为传统的卷棚歇山式,四角各建一座单层四角攒尖式角楼,琉璃瓦顶。厅内部四周建有二层木构围廊,厅堂内具有宽阔的空间。廊楼,位于大门内东西两侧,共4栋,对称布置,砖石拱券结构,均为二层。
进山楼(钟楼),位于督军府旧址最北端,民国8年(1919年)建。砖石结构,基座三层,楼体五层,为欧洲哥特式建筑。梅山及梅山会议厅现存傅山书“可以栖迟”木匾一块,清乾隆石碑3通,乾隆皇帝临陆柬之五言兰亭诗石刻一块,零星石刻二块。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此照摄于1932年,应该是现存大门最早的影像了。
Hash:0e6880fbd694afe83ac2d905419851ec4ebe2a02
声明:此文由 家在太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