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湖廖氏:一门两进士 兄弟音乐家

廖氏宗族

微信公众号:ningduliaoshi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廖”,都是全球600多万廖氏宗亲之一。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廖氏宗族” 再点击“关注”,即可成功加入廖氏大家族。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廖氏文化,传播廖氏正能量

请把此信息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了解廖氏家族。

秀水湖廖氏:一门两进士 兄弟音乐

桥东朱屋墩巷的廖家祖屋,仍依稀看得出明清特色。

家族名片

廖氏自先祖明代万历年间从兴宁迁至归善,定居惠城桥东,以小生意起家,纯朴守信,继而兴学,后代子弟多诗书之人。清代以来,廖氏家族更是在雍正与光绪年间出了两位进士廖贞、廖佩珣,被称“秀水湖廖家”。这个家族子弟中,有惠州市第十一小创办者廖佩瑬,有“两航起义”先驱廖仲爽,更有中国音乐界著名兄弟音乐家廖尚果(青主)、廖辅叔。

老宅简介

廖氏在惠城老街留有三处老屋,一是东平朱屋墩巷5号的祖宅,族谱记载这是廖氏一世祖买下的第一座房屋,祖屋如今成了出租屋,格局不再;二是金带街附近朱紫巷50号,这是廖氏家族清代期间主要居住地,原本格局为“九井十八厅”,如今除了大门仍有昔日影子外,里面已成一栋栋楼房,至今仍有廖氏后人在此居住;三是金带街70号的廖氏家祠,这里最有名的是一座满月形天井门,成为金带街最具特色的建筑,建于光绪丁酉年(1897)。

上篇

惠州西湖边的金带街,无论是行走玩赏的游客,还是寻觅美景的小清新,都会不由自主被一扇门给吸引。金带街70号,踏上台阶,走进大门,天井中有座满月圆形门,如同古代大宅花园门墙,门外是熙熙攘攘的市井,门内却是满墙昂然春意。这座圆形门,成为每一个到金带街游客留影之处,几乎成为金带街代表。

这座建筑的主人,在惠州乃至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的名气,比这座圆月门更大。这是秀水湖廖家的家祠,这个家族在惠州历经400余年,诗书传家,孝悌传道,成为惠州近代名门望族,一门出两进士、家族有三举人、兄弟皆音乐家。

族谱

藏于哈佛大学的族谱

74岁的廖永钦万万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族谱,即便这本族谱是本复印本。他是秀水湖廖家第十八代弟子,居住在惠州龙船街,退休后最大的心愿是找到族谱,哪怕是只言片语,重新撰写家族历史。

喜闻族谱有“遗珠”

廖永钦手中的族谱复印本,来之不易。它的原本,珍藏在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族谱的发现,还有一个故事,与著名客家研究学者罗香林有着直接关系。

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罗香林(1906~1978)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被学术界誉为客家总问题专家,其《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篇》等开创性著作,为客家研究之学奠定基础。在《客家源流考》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惠阳廖氏族谱一册,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珍藏,编目号码为[2259,5707]。民国十四年(1925)廖佩繤先生监修,廖佩瑬等编纂,排印本……

正是这一段话,介绍了廖家后代以为在动荡中被毁的族谱居然留有“遗珠”,而且漂洋过海到了美国。前几年,惠州廖家后人无意中听人介绍该书后激动万分,千方百计打听求证,最终得以确认,这就是他们先人民国时期修订的秀水湖廖家族谱。于是,他们辗转委托人将藏在哈佛大学的族谱复印,带回了惠州,终于“找回了家族的记载”。

惠州最后一名进士

日军侵占惠州期间,廖家被烧,房屋几毁;“文革”期间,族谱成了“四旧”物品,无人敢提敢看,族谱也就不知去向。多年之后,惠州廖氏后人一心找寻族谱,却难以寻获。

为何族谱会到美国,甚至进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廖永钦多方打听都不得而知,“也许有廖家后人携带族谱移居国外,抑或战乱遗失族谱被他人发现”。

罗香林的书上则记载了他与廖家的渊源:廖佩珣先生,早年肄业于广雅书院,既掇高科,历官知府,学益以富。晚岁寓居惠阳县城,余於民国二十一年秋(1932),赴广东北江,调查各族姓文物,曾至惠阳,访廖先生,获益良多,惜当时不及索观其所修家谱。今于休假旅美,获读此谱,而廖先生早归道山,不及以余所见,再为请益,思之弥深感叹矣。

这本 《惠阳廖氏族谱》,“经始于民国癸亥年(1923)秋九月,藏事于乙丑年(1925)夏五月”,历时将近两年。监修这本族谱的廖佩珣,是惠州最后一位进士,亦是性情中人,赴京赶考时甚至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而编纂者廖佩瑬,号雨声,负有学名,与出身桥西的冯重熙,一起创办了晚清惠州有名的昌明学校,为现在惠州市十一小前身,市十一小至今校训:昌明教育 致远人生,就是廖佩瑬所提。

读书养志不出里门

90多年前,廖氏子弟详细修订了家族族谱,记载了从始祖到二十世房号、姓名、配偶等,甚至描述了众多子弟性格与事迹,再现廖家“大宅门”里不为人知的人物与故事。

这本族谱专门有章《家传谱》,介绍历代廖家忠孝子弟事迹,除了第一世的云庄公廖志良有诚信经商事迹外,其余能上《家传谱》的子弟,品性上皆善学、孝顺之人,修行上或为官有方或结交贤良,再无记载经商之道。诚然,迈向诗书之家的廖氏,更加推崇忠孝与功名。

《家传谱》记载,廖家二世祖东山公“笃信儒术,不求仕进,以事亲”;三世祖东湖公“读书养志,足迹不出里门”;四世祖翠庵公“性嗜典籍,非有大故手不释卷”,他年少记忆力超强,父亲与友人交流时他在一旁倾听,父辈忘记典故,他能随口接上并做提醒,让客人称奇。

“孝”的典型记载更加详细。七世廖述因祖母年事已高将贡举的机会让给同学,每次读李密的《陈情表》都忍不住“泣数行下”,直至祖母病逝后才参加岁贡廷试,出任教职;十五世中,廖瑞霆、廖德济、廖麟隔三兄弟父亲早亡,家庭贫困,兄弟三人只能辞别母亲出门到白花做生意,只要天气稍微一变,兄弟中一人一定要回家照顾母亲;十六世的廖佩莹、廖佩瑶兄弟亦然,早年失怙,家道中落,不得以经商,“虽握算持筹,仍篝灯诵习”。

两族人渡台湾公干

廖家一族中,西房出名人最多,他们的祖辈廖祖秀的记载十分有趣。八世的廖祖秀,号昌明,“生有胆略”,明崇祯期间奉命督饷,当时土寇出没,他冒险至边疆,“宣朝廷德意”,将士备受鼓舞。十六世廖佩参与创办的昌明学校,不知是否借用这位先人名号。

与后代冒险不同,其先人更讲温厚之道。五世的廖文达性格温厚勤俭,“财用务使有余”,他立 “温厚勤俭”四字于宅中,召集子孙,亲自教训。这位先祖,更像是个壮大家族生意之人,其经商之道却没有记录。

族谱甚至记载了廖家两位族人“渡台湾”,十三世的廖绍文“因公随长官至台湾”,积劳成疾死于任上,十六世的廖佩莹“随官渡台湾,后念及母老弟幼辞官回家”。

当然,这本家谱是不会记载廖家一些奇怪禁忌的。廖永钦说,廖家有个传统,不吃牛肉,相传始祖在兴宁时曾被牛救过一命,于是立下家规,要求子孙不食牛肉,“直至父亲那一代都恪守家规,从来不吃牛肉”,如今族人分散,禁忌早破。

名门背后有巾帼

族谱中有一章 《旌节谱》,记载“守节之妇,无论妻妾,至三十岁以前守节、至五十岁或未五十岁身故其守节已及十五年,未婚贞女合年限者”。这些廖家媳妇中,八人得以记载于族谱,上面更有注明“见府县志”。可以看出,廖家女性中不少因守节被赐贞节牌坊。

而《家传谱》中,则记载着六个女人的事迹,她们是廖家媳妇中的典范,勤俭持家、贤良品淑、守节孝亲、教子有方。第一个被记载的是十二世廖绍晋妻子毛氏,出身名门,“少即知书,及归甚得翁姑欢戚,族称其孝”,她27岁守寡,“长斋奉佛,矢志抚孤”,69岁卒,“入府志烈女传”。十四世廖梅生妻子车氏,“温婉明慧,女红冠一时,略识文字,深知大体”,30岁守寡,“养老抚孤,全凭十指”,被称“巾帼中人”。廖佩繤的母亲郑氏,记载其“淑慎恭谦,达于事理”。丈夫廖廷瀚一心向学,不暇家人,家政并委郑氏,她打理得“井井有条”。丈夫向学馆捐钱,即便家中见短,她毫无异议。儿子廖佩繤进士及第后,家中稍微宽裕,郑氏依旧不改朴素。这位夫人,活到了86岁。

老宅

隐匿老街的进士第

惠州,因西湖之故,半城山色半城湖。新中国成立前,桥东与桥西老街里有不少湖塘,故老惠州的九街十八巷多以湖塘命名,如铁炉湖、秀水湖、黄家塘、塔仔塘。秀水湖,今桥西市场所在地,昔日是西湖涨水时形成的围湖,与西湖有湖堤贯通,西湖水涨为之湖,西湖水落为之塘。秀水之名,在众多老街名号中,可谓文雅秀气。

秀水湖廖家,得于地名,得于秀雅。于桥东立基,桥西光耀,秀水修宅,金带建祠,廖氏家族的兴衰,在老街里演绎,在西湖边流传。

立基朱屋墩 诚信创家业

据《惠阳廖氏族谱》记载,其祖为廖志良,字南山,号云庄,后代称其“云庄公”。云庄公“自有明中叶迁居归善,为归善始祖”(注:有明,即为明代,“有”在古代是对大一统的一种尊称)。

族谱记载,廖家一族历经迁徙,落脚兴宁,逐渐发展壮大。廖志良是家中的第三子,“性诚朴坚忍”,因为所居地贫瘠,所以没有务农,做了小本生意,他“精研范计殖财术,深窥秘奥”(注:范计,范蠡之计,即为生意经;殖财,增殖财货)。

家乡难寻发展空间,廖志良于是 “挟小货本辞亲南下至惠城东平”,他发现这里“风俗淳古、商旅辐辏”,于是“设肆于市”,在东平开店做起了生意,并购置了房产,“卜宅于水门内朱屋墩”,在此安家立业。

廖永钦等廖家后人根据前人讲述,辅以这段记载,多次到朱屋墩寻找祖宅,最终确定朱屋墩5号就是廖家祖屋。这里依稀保留着明代建筑风格,前门仍可看出格局,只是门梁破败,内部早已成为出租房。

族谱没有对廖志良屋宅有所记载,却通过一件事描绘了这位先人的性格。廖志良开店时,有位顾客在店里“遗金五十两钞票”,顾客并不知道,拿着货物匆匆离开。廖志良发现有顾客落下钞票,没有占为己有,而是“原封皮藏”,把钞票包好收放起来。几天后,顾客仓皇来寻,廖志良确定之后,将钱取出归还。顾客感激,欲“酬以十金”,廖志良“峻却不受”,“其人称欢,感谢公不苟取”。

族谱称廖志良 “善奇赢、尚信义”,正是他诚信经营赢得名声,“厚名大著,商业亦见起色”。

修宅朱紫巷 九井十八厅

廖志良为廖家在惠州创下家业,族谱并没有记载其生卒年。从他开始至廖家七世廖述,人口都不算多,几乎是单传。也许,明代的廖家人,一直居住在朱屋墩。

真正为廖家开枝散叶的,是八世的廖毓秀与廖祖秀兄弟。廖家几代经商积攒的财富,足以聘请私塾先生,让子孙成为读书人考取功名。商而优则仕,中国封建社会大家族历经之路,廖家想必也同样走过。到第八代的廖毓秀,为崇祯四年(1631)贡生(注: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后赴江西上高县丞(注:县令的佐官、县长副手)转湖广茶陵州知州(注:明代知州为一州之长,辖县,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市委书记)。他为廖家生了五个儿子,后代称为“东五房”。廖毓秀的弟弟廖祖秀,号昌明,任武英殿中书科中书(注:京城文职官员,武英殿是朝廷文职宫殿)。他为廖家生了三个儿子,后代称为“西三房”。

廖毓秀与廖祖秀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人,他们见证了朝代的更迭,更奠定了廖家八大房的格局。也许,正是从他们兄弟或是子侄开始,廖家从朱屋墩迁出,在秀水湖建宅。正是这座家宅,“秀水湖廖家”之名开始流传。尽管族谱没有记载,但在惠州的廖氏子弟依旧记得他们的家宅。

从叮咚巷拐进去,转出朱紫巷,50号大门仍旧保留着,这里仍居住着几户廖氏后人,在70岁以上老人记忆中,廖家宅为四进九井十八厅,宅内有三个水井,还有前后花园。廖永钦介绍,廖家宅根据地势而建,前低后高,用围墙围起,“前街浸水后街穿袜”,辈分高的人住得越高。

廖尚果的儿子廖乃雄在 《忆青主》一书中提到:“在20世纪初,廖姓人家在当地却遐迩闻名,当时写信只要写上 ‘惠州府城秀水湖进士第’即可收到,因为廖氏系书香人家,康熙年间已为有廖贞而挂上了‘进士第’的匾额。这块匾额直到抗战前仍挂在廖家的门上,抗战期间才被日本侵略军的飞机炸毁。”

在廖永钦印象中,虽然廖家老宅在日军入侵惠州期间遭遇轰炸、被焚,但族人不断重修,格局几乎没有太大变化,他的童年就是在老宅里度过的,至今他仍能准确找到三个水井的位置。廖永钦说,直到上世纪60年代后廖家族人从家宅迁出,这里用作公房,围墙内建起一栋栋楼房,最终“九井十八厅”格局荡然无存。

建祠金带街 曾挂“进士”匾

真正让秀水湖廖家出人头地的,是十二世的廖贞。他是西长房的后人,族谱记载其“好读书、达时务、好于撰述”,他于康熙甲午(康熙五十三年,1714)中举,而后雍正庚戌(雍正八年,1730)获进士。他是归善县继龚章之后,第二名清代进士。

之后廖贞第一份差事是远赴贵州,任平越县知县。据光绪《惠州府志》记载,廖贞到任后“均徭役,抚凋敝,有龚黄之风”。“龚黄”是指西汉时期的两位著名 “循吏”龚遂和黄霸,可见廖贞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后来,这位官名不错的廖家子弟,因父丧回到惠州丁忧,从此再不复出,潜心著述。之后百余年,廖家人亦无大官达人,直至十五世的廖廷瀚为咸丰十一年拔贡举人。

廖家十六世,才是“牛人”辈出一代。此时已是清代后期,国势衰微,廖家却崛起西湖畔边。“佩”字辈为主的廖家子弟中,不仅出了清代惠州最后一位进士廖佩珣 (光绪二十四年进士),还出了不少名人与官员,如贡生佩瑬、佩琨,官员佩瑚、佩瑹。这一辈的廖家人,许多就读于当时惠州有名的丰湖书院,诗词出彩,富有胆识,不少接受了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将“秀水湖进士第”之名推上层楼。

兴盛的“秀水湖进士第”在金带街修建家祠是那么顺理成章。族谱记载,廖氏惠州府总祠“于光绪丁酉年(1897)兴工鼎建,在城内金带街方山下,三栋三飞厕,一斗池,月门后堂结坤山艮向,斗门匾 ‘廖氏书屋’,魏郁书,石门石匾。对联:北郭渊源远,方山神秀钟。内门匾:廖氏书院,对联:三洲世泽,万石家声”。

廖家后人介绍,廖佩珣曾在高营房建了廖屋,与廖家祠相毗邻,这座金带街70号、至今最特别的建筑,曾经规模宏大,是金带街数一数二的豪宅。1938年惠州沦陷时,金带街遭日军焚毁,廖家祠也未能幸免。新中国成立后,廖家祠与廖屋充公,青砖大屋被水泥楼房所取代,书房、天井亦不复保存,曾有廖佩珣的“进士”牌匾,后来也失踪了。如今的廖家祠大门仍在,但大门之后早已“物不是,人亦非”,仅剩一扇关不上的月亮门。廖永钦说,他和族人曾根据的记忆,去丈量宗祠的大概面积,其得到的数据是:长约67.5米,宽18.7米,总面积约为1262平方米,其规模印证了廖家曾经的名望和声势。

(特别感谢归善廖氏族人廖永钦对此文的帮助)

来源:东江时报

Hash:8169154ffa69fbc677bf5c5063d5481a1c5dc877

声明:此文由 廖氏宗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