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洋房光环下的上海草根弄堂,危房遍布,真正的古迹却无人问津
因为一些电视剧在上海的拍摄,一些代表海派文化的老洋房进入了大家的视线,它高雅精致,有着辉煌或曲折的历史故事值得诉说。然而,老洋房在上海毕竟是少数;和老洋房一样稀少的,还有老城厢的那些老街道老弄堂。在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上海,它们或面临拆迁,或逐渐湮灭于历史,被人遗忘。
如果去现在的上海地图上寻找老城厢的痕迹,你会发现中华路和人民路围合而成了一个圆环,圆环上坐落着地铁豫园站、老西门站、小南门站,圆环内则坐落着城隍庙、文庙、豫园等著名的历史古迹——这个圆环正是上海老城厢原来的护城河。直到2000年前,整个上海老城厢都还属于当时的南市区;如今南市区和卢湾区都已经并入了黄浦,老城厢也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拆迁改造。这片自上海建城以来就一直见证着沧桑变化的土地如今又将经历新一轮的洗礼,而对历史的追忆和捕捉已是稍纵即逝的事情。
从九号线小南门站出来,就可以看到左右两边的差异:一边是豪华的高层住宅,代表着上海永远摩登的一面;一边则是破败老旧的老街旧弄,象征着即将淡去的城南旧事。这条分界线向西延伸进入老城厢就是乔家路,路口一块已经破损的路牌告诉我们,乔家路是黄浦区四大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短短的几百公尺路,就有12个著名的老上海古迹。700年的古银杏树昭告着我们不要轻视这破败街区曾经的光辉历史。而如今,沿街的窗户大多都已钉上木板、墙上已做好危房标记,拆迁的脚步愈发紧迫了。
乔家路原来是乔家浜,乔家浜流域是老城墙内城南主要通道,民国初期填平成为乔家路。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沿河必然是有钱人居住的首选,历史积淀深厚。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条宝藏老街究竟藏着多少“名胜古迹”?
梓园乔家路113号梓园,原名宜园,由周金然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时代为乔光烈居处,此园又名宜稼堂。1907年王一亭以较高价钱买下了郁氏宜稼堂主的祖居及部分花园,并将其更名为梓园。王一亭买下此园后,在院落中建造了一座古怪的宅邸,沿街的门楼是一个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倾向的建筑,将意大利百叶窗、哥特式窗户和希腊式廊柱融入一体。宅邸周围有飞檐的亭阁和假山,如梦如幻。梓园吸引了国际人士,1922年,爱因斯坦携夫人与王一亭一起在八角形的餐室品尝河鲜。
现在好多人路过这里,都不会瞄它一眼,里面也是72家房客聚居的局面,过去那段历史早已鲜为人知。
最乐堂为明嘉靖44年(1565年)进士乔一琦将军的故居,遗址就在乔家浜药局弄口,现在是乔家路143号。故居最乐堂至乾隆二年由侄孙乔光烈居住。光绪四年(1878年)归海外归来郭家所有。最乐堂与巡道街近在咫尺,因此投身革命的郭家把最乐堂作为起义据点。革命志士与商团人员潜入集合,以小南门钟楼鸣钟为号,一举占领道台衙门。最乐堂历经战乱,累遭厄运。乔将军故居现已荡然无存。
这里唯一与过去有关的印记,就是门前一块当年安插乔军大旗的方形花岗岩旗杆石,其正面刻有三支箭,以示“连升三级”。这样一件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鲜有人问津,现今只能和居民的晾衣竹竿为伍,并且逐年风化。
九间楼原为徐光启的故宅,据史料记载,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即1562年。因有屋上、下各九间,故俗称九间楼。由于历史的变迁,曾经的徐家院落只保留了最后一进“九间楼”中的七间;为居民住屋。老宅也被马路菜场的一片叫卖声与讨价还价声包围。现在街边老屋前,还能看到上海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立的写有“明徐光启故居”的石碑。朱红色木墙的二层小楼看似陈旧而单薄,现房屋几经修缮已失去原貌,怎么看都仅仅是上海老城厢一排普普通通的民居。但是房屋的梁柱还是明代的原物。
勤慎坊勤慎坊位于老城厢乔家路133弄,建于1937年,新式里弄式样,砖木二层结构,共23幢,建筑面积2755平方米。西式假三层,机红砖清水墙,洋松花式门窗。民国19年(1930年)后,高大的石库门被矮围墙铁门替代,房屋结构提高到砖木一等或砖木混合,增加卫生设备,成为新式里弄。作为一种建筑形态,新式里弄与当时城市中上层阶级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相适应的。
宜稼堂在一百五十年前,上海经济发展造就了一位名人——郁松年,字万枝,号泰峰。郁泰峰是上海四大沙船大王;“朱,王,沈,郁”之一。郁家的财富也是当时上海首屈一指的,号称郁半城。宜稼堂就是郁松年的老宅。老宅的结构依旧被原汁原味的保留着,曾经木雕那么精致,沉淀了百年,郁家还有后人住在那里。
小南门警钟楼乔家路的路口有个小南门警钟楼,确切地址是中华路581号。 清末明初的上海老城厢仍然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一旦起火,后果严重。1909年,上海救火联会召开会议,决定建造钟楼,起到瞭望作用,一旦发现火情,可以及时赶到处置。高约35米,塔高6层,钢铁结构,是当时上海最高点。1910年建成,用于在遇到火警时鸣钟报警。
南市巡道街1731年建造道台衙门,“水仙宫前街”改为巡道街,是上海的行政权力中心。辛亥革命时,上海道台衙门被革命党人攻占,起义军发现末任道台刘燕翼和所有官员均已逃之夭夭,便找来煤油点火焚大堂。一时火光冲天,借着风势,仅半个钟头,道台衙门就被烧得只剩一堆废墟。它的遗址今为金坛路35弄集贤邨。
每一座老城厢,每一条弄堂,都像一个宝藏盒子;收纳着专属于上海的回忆,藏匿着特有的故事。纵使时光飞逝,魔都的天际线随时随地都在刷新;老城厢里的老街旧弄依旧安静坚守在那里,默默见证着老上海最市井的生活。
百余年的历史和城市人情往事的追忆,都绕在了老城厢迷宫般的弄堂里。
Hash:d8438a9be6427bbaa11d5c394a4872795049ab94
声明:此文由 Shirley雪梨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