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走龙蛇展长卷  翰墨神飞显华章 ——张金发先生书法艺术之管窥

笔走龙蛇展长卷翰墨神飞显华章

——张金发先生书法艺术之管窥

陈玉荣

编者:书法是一种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殿堂留给我们子孙万代的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书法与佛法一样,其最高境界是一个“定”字,双方都通过静虚的方法产生顿悟,发出智慧之光。书法是心灵的迹化,平和中见灵动,徐疾中见神采。细品张金发先生的书法,如“云水禅心”,是一种对事物达到无染与安定的境界。完全不受生命起伏的影响,“心一境性”。

张金发,安徽和县人,中共党员,退役军人,书法家、收藏家、社会活动家、文化艺术领域专家,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书法师,高级企业文化师、书斋研金阁。现任北京国韵翰墨书画院执行院长、中华传统文化体验馆馆长。作品被编入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主编的《当代文化艺术人物风采集》等出版物,并被录入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书画高级人才库。文化部《文化月刊》杂志、科技部《科技文摘报》、《中国收藏家》杂志等多家纸媒体报导其艺术成就,作品曾在全国省会机场贵宾室、北京西站等多家多媒体平台长期展示。荣获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书法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书法)技艺传承师、十大爱国艺术家、CCTV栏目组颁发的“社会活动家”等相关证书及荣誉称号。作品参加两岸三地书画展览活动,以及海内外国际文化交流,并被多家收藏机构收藏。

2018年1月18日我在江苏宿迁参加北京产城融合技术研究院院长胡伯先生组织的“特色小镇与中国实践研讨会”上有幸结识了张金发先生,初次见面,言语自然不多,只是双方互换名片寒暄了几句话而已。可是在活动即将结束时,我被他赠送给宿迁洋河新区党委书记张联东先生的书法条幅“业精于勤”所吸引:那用笔朴而不拙,秀而不媚,无雕去饰,气韵天真,令人悦目赏心。我不由自主地走近条幅仔细观赏:那墨迹淋漓酣畅,笔力苍老厚重,章法得体,气韵飘逸。这时我们因书缘而感到更加贴近了,谈锋也随之渐劲。

(图为张新发先生与宿迁洋河新区党委书记张联东先生的合影)

特别是在一起回北京的动车途中,我与张金发先生恰巧坐在了同一个车厢的正对面,于是我们就一边喝茶,一边从屈子的《离骚》谈到东坡的豪词,从王羲之兰亭序谈到吴昌硕的石鼓文,从胡笔徽墨谈到宣纸端砚,从中国的书画拍卖谈到纽约的跳蚤市场……。寒冬之夜,车窗外是大风裹像棉絮一般的雪花,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花,携着沙尘飒飒作晌,车厢内却是温暖如春、其乐融融的愉快旅途

(图为张金发先生与作者一起的合影)

2018年4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应张金发先生之约,到先生的书画室北京友谊宾馆苏园再次与他进行了长达4个小时的深刻交流,他告诉我说,他有位朋友曾建议他结合“一带一路”在世界各地举办中华文字书法巡回展,然至今尚未定下,仍在犹豫之中,并征询我此事是否可行。我一听即拍手赞同:此举乃沟通艺事,交流文化,将为更多西方友人了解中华书法艺术博大精深的内涵打开一扇窗口,同时也为宣扬中国书法国粹走向世界创出一条路子。

张金发先生对我的意见频频点头,沉默须臾,郑重地从箱内取出由自己亲手装帧的十几幅书法作品请我“过目”。我一幅幅、一行行、一字字地仔细端详、欣赏,其书结构疏朗,笔画圆转,简洁潇洒,拔俗之至,篇篇布局、行气、书体、用笔皆得王羲之“兰亭”之神韵,笔圆墨润,肉丰骨劲,虚实相问铺陈,动静互补,且多是中锋为之。不但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而且郁然有淳古之风。

其中杜牧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幅,字字笔力凝重敦实,有“透背”之感,取势端庄安祥,雄强浑厚之体,渗人道劲妍妙风流之姿,朴讷真情,毫无矫揉造作之痕迹。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与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二幅则笔墨轻重随意,或下笔绵连,或错落有致,或倚侧生姿……笔随情意,一泻自然而已。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张金发先生的行书苏东坡先生的《赤壁赋》,全篇五百五十字,横竖大小,方圆曲直,流利隽雅,风神秀逸,整齐而不呆滞,活泼而不放纵。更为可贵的是通篇一气呵成,气韵充沛,首尾呼应,绝无疲墨弱笔之处,从流露出来的点画线条中,不但显现出浑穆苍劲、厚重老辣的功力,而且透射出在陈陈相因的传统规范中磨砺的光芒,实为张金发先生书法之精品也。

至此,我不禁脱口赞叹:“真乃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矣!”张金发先生对我这种发自肺腑的真诚赞赏只是淡然一笑:“过誉了,其实平淡耳。”“平淡”,诚然也。张金发先生谓之“平淡”乃谦辞也。我以“平淡”为之然,非“平平淡淡”也,我说的“平淡”是指张金发先生书法中所流露出的一种风格和一种成熟,是极书家之能事,非大手笔不能达之。大凡“平淡”之作大抵不显山、不露水,粗看起来,平淡无奇,而仔细品玩之,则挥毫洒脱自如,点划精到而圆满,意趣平淡而韵远,行气连绵不断,笔到意随,颇能运思,令人百看不厌。这看似容易,实则更难,正如司空图所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也。

(图为张金发先生为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会长由青云的题词)

然,当今世界就有这样的一些书家,为了一味追求与众不同的所谓作品创新,以粗劣的作品以次充好,在书写时刻意制造光怪陆离,字体张牙舞爪,桀骜不训,偏旁部首乱搬家,点划横竖乱变形,自号为富有“个性”作品,这实在不敢恭维。张金发先生之所以能有这一手“平淡中显神韵、雄强中蕴秀逸”的好书法,是因为他得益于不间断地临摩碑帖

张金发先生幼年深受祖父的文化底蕴熏陶,酷爱书法,并跟随祖父勤学书法,曾临摹多位名家墨迹,弱冠之年已遍临唐宋诸名帖,后又致力“二王”,临摩魏碑、唐碑,笔耕不缀,不废临池,裨益自运,良非浅勘。成人后又受到刘艺、刘守安老师教导,逐步夯实他的艺术生涯。当一名军人是他从小的梦,大学时他投笔从戎,回老家应征入伍参军,部队期间,很能吃苦和表现,文采出色,新兵期间为多次在教导队出黑板报,写演讲稿,参加演讲比赛。后来在武警部队,受到领导的赏识,担任军械员、文书、司务长职务。期间立功受奖多次,个人工作能力及个人文采得到部队首长的充分肯定。2004年,张金发退役后,放弃了他优越而又充实军旅生涯。回到京城后,作为研金阁书斋主人,数十年临池不辍,致力于名家名帖和历代碑文的研习,广泛涉猎于传统文化各个领域,并以“历史碑帖和名家名帖为吾师”,以“众师为吾师”,作品颇丰且自成一体。这真是“集众长而独运,融千古之情思也”。

张金发先生的作品既有古人的神韵和笔意,更有自己的面貌,笔墨精巧,魄力无穷,舒畅遒劲,宛若游龙,使人产生美的愉悦和高雅舒适的韵律感享受。书法艺术比较集大成,其书风融“儒、释、道"思想,五体皆能,作品真气弥漫,古朴宁远,圆润浑厚,苍劲雄健,文雅清正,有“儒雅的书法行者”之称,擅长行书、草书。

张金发先生曾对我言:“临习碑帖,非唯得其形,更应传其神。只有刻意求似取神,窥其用笔运腕之意,其书法作品才能运用古人笔意,益为自如”,诚然也。在古书法薰陶之下,其书不拘一家,功力自深。数百年来,由于受碑学的影响,各体书家又将汉、唐碑刻的趣味融人书中,碑学和帖学兼容并蓄,产生一种不同于往昔的极具时代特征的书风,使书坛上呈现出书家辈出、书风各异的空前缤纷绚烂的壮观景象。张金发先生便是这辈出书家中的一员,然而,他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从不生搬硬套法帖、死守传统,能跳出先贤藩篱,不幽禁在碑字圭臬,做到放则能收,纵则能驭,求其所同,存其所异,不失规范。在传统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激烈碰撞中,形成了既有渊源有自的古典艺术体制风格,又不乏时代节奏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书法风貌。

不久前,为了能够再次聆听到张金发先生的教诲,我冒着酷暑灼热,又到其北京长阳书法工作室前去拜访他。当我跨进张金发先生的工作室时,便被墙上挂的、案上摆的、地板上放的全是他的几十幅书法近作惊呆了。对我而言,简直是一种张金发先生书法作品的盛宴和艺术享受。其中,在这些作品中,也能够看出张金发先生很高的书法悟性端倪,行草书中蕴含着浓厚的隶篆笔势,这正如王羲之所云:“夫行草不能离真以为体,不能舍隶篆以成势,习尚不同,精理无二。”他还说:“中华文化博大精神,国学魅力非凡,而书法艺术的魅力更是吸引着他,陪伴他一路前行,一路奋斗。

他的作品表现形式与作品的内容、作者的情感是联系在一起的。由此形成的作品性格与风格,凝聚了他的性格、情操、修养和文化底蕴。当然,作为一位书法家而言,张金发仍是年轻的。他说:“永难忘怀,书法在我成长路上的相伴。”在书法以外,他还凭借着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纵论中华当代艺术大家的发展脉络,分析文化特征,收藏并展示了一大批当代文人雅士及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由他编著的《国韵翰墨——共和将军部长书法选登欣赏》(中国文史出版社)一书,较全方位地展示了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的书法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涉及三十多位军部级领导,书中作品饱含各位作者的深情,涵盖了诗、词(摘句)、楹联等,艺术层次高,采用古籍手工加厚宣纸印刷,是一本极具收藏价值的墨宝集,被国家图书馆收藏。得到了军政首长的一致好评,受到第八、第九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的接见,题词“倾情书法、翰墨生辉”,给予此书的评价。受到第八届、九届国防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的接见,为其题写“闻鸡起舞”, 给予个人的鼓励。

由他历时六年编篡的《走向国际工艺美术大师典藏》涉及玉雕工艺、陶瓷工艺、紫砂工艺、木根竹雕工艺、家具工艺、砚雕工艺、石雕工艺、铜雕工艺、牙雕工艺、砂器工艺、玻璃雕刻工艺、刀剑工艺、布雕、刺绣工艺、唐卡工艺、竹编工艺、剪纸工艺、麦秆画工艺、瓷板画工艺、珍珠工艺、农民画工艺等三十余个行业,为工艺美术事业的宣传与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内涵丰美。张金发先生与我相识只不过一个春秋耳,我对他的书法认识仅是挂一漏万,或管窥一斑。清人刘熙载《艺概・书概》中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观张金发先生其字,看张金发先生之人,真乃云水风度,松柏襟怀也(本文作者系全国三农调研中心副主任、著名书画评论家、财经作家陈玉荣博士撰写)。

作者陈玉荣简介

陈玉荣,女,陕西蒲城人,博士、财经作家,艺术评论家,曾在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同志秘书、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成瑞同志身边从事过私人助理工作,在国家计委对外经济研究所从事过研究工作,在中国企业报、中国信息报和中国投资促进杂志担任过副主编工作;在著名民营企业珍贝集团从事总裁助理兼企划部长工作等,为国内数百位书画家撰写过400多篇评论文章,2004年被北京市组织部评为优秀人才称号,获得2万元的奖励基金。现任全国三农调研中心副主任、中国新农村发展建设协会副秘书长、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城市规划研究所一带一路课题组中心主任、国家产业转移促进中心高级顾问等。出版专著有《秋凉犹热:西方经济透视》、《理想与改革:社会主义的改革历程》、《不断进化的经营:全聚德集团多品牌战略营销》、《转型中国的路径抉择》、《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一带一路:中国统筹发展大棋局》、《蓝色跨越:中国海洋强国的生态逻辑》等;出版合著有:《集聚正能量:反腐、防腐、廉政管理三步走》、《现代化进程的跨越:贫富差距与犯罪率》、《微时代的危机公关》、《政府反腐工作的加减法则》等书,发表关于绿色经济、政治、贸易、投资、管理、营销、战略规划等论文300多篇。

Hash:aa3515c5e3d33ba691ff80c39aff9af747919ea0

声明:此文由 中国绿色经济_di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