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箬溪:一座重现难忘历史的小山村

一场场战役作战图,再现了箬溪抗战时期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一位位抗战老兵,展现了箬溪儿女热血抗战的豪情壮志;一阵阵琅琅书声,唱响了箬溪莘莘学子的青春梦想......走进常山县招贤镇高埂村箬溪自然村,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高埂村箬溪自然村位于常山城区柯城江山交界处,四面环山,是退可守、进可攻的驻军佳地。1942年5月,“浙赣战役”打响后,国民革命军105师按照拉长战线,拖延敌人的战略部署,在师长应鸿纶的率领下,先后2次将指挥部及下属团移驻至今招贤镇高埂村箬溪自然村,时间长达2个月。

除此之外,高埂村箬溪自然村还有唐朝大坑寺遗址、起义军黄巢埋藏黄金的窖藏遗址、乌石山古道、泉目古井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不挖掘、不保存的话,这些遗迹很快就会消失。”常年在外经商的乡贤张鸿飞表示,历史文化是箬溪的宝贵财富,也是箬溪的精髓所在。

图为2018年7月24日,县委书记叶美峰在高埂村箬溪自然村调研

为了不让历史文化消失,2017年至2018年,高埂村箬溪自然村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契机,联合镇、村两级及乡贤先后建成箬溪抗战纪念馆和箬溪书院,用于保存和弘扬历史文化。

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光绪年间江西广信府防务、蓝翎军功六品、候选府左军张观隅的故居被改造成了箬溪抗战纪念馆;抗战时期师长驻地百年老宅被改造成了箬溪书院……渐渐地,高埂村箬溪自然村有了自己的历史文化保留和传承的场所。

牛腿雕花、黑瓦白墙……箬溪抗战纪念馆是一个朴素的纪念馆,具有典型的浙派民居风格。院落石板上青苔斑驳,中央是个四方天井,四周全是木质梁柱,并无隔断,更显疏朗大方。纪念馆虽不大,但却有不少价值珍贵的展品。文字、图画、老物件……一件件展品重现了小山村的沧海山田。

历史,就这样在小山村中一点点复苏,也慢慢地影响了更多人。这个原本历史文化即将消失的偏僻村、薄弱村,逐渐变成了小有名气的文明村、文化村。村里的部分水泥路、广场、公园、路灯等公共设施也在村民和乡贤的集资下陆续完工。“箬溪的变化,得益于我们深入挖掘其中的历史文化。”高埂村村委会主任曾云祥说。

院外烈日炎炎,院内书声琅琅。8月1日,正值村里的孩子们放暑假,箬溪书院中,留学于英国雷丁大学现代艺术专业的学子张晨正利用回乡探亲时间教孩子们学习英语和绘画。在大哥哥的带领下,40余名小朋友专心致志地学习着。张晨表示,村里注重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村容村貌有了大改变,让他颇受感动,并希望通过义务教学的方式为家乡文化建设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自从村里抗战纪念馆和书院建起来以后,村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提高了不少。”村民樊玉英快人快语。今年暑假,她两个上小学的外孙女每天都在箬溪书院学习,书院每天都会有义务授课的老师,教孩子们英语、唱歌、画画等课程。樊玉英表示,茶余饭后自己也会到抗战纪念馆里参观,到书院去唱唱歌、跳跳舞,这让她这个地道的农民也和文化打上了“交道”。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以史为鉴代代相传。如今,箬溪抗战纪念馆和箬溪书院俨然成为了高埂村箬溪自然村的文化地标,村民文化活动的精神家园,文化的建设不仅让这个村内涵更为丰富,也给村庄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下一步,该村将结合村庄实际,探索纪念馆和书院的后续长效运营模式,并依靠这两地进一步开发箬溪众多文化精髓。

常山人挖掘常山本土文化,推送权威新闻,发布真实信息,通过优质原创文字、图片,组织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活动,歌颂大美常山,传播正能量,为常山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常山人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谢绝商业转载!

编辑:鹿先森

Hash:4e49def7319b539f384c66c5f914bb582c092c3c

声明:此文由 常山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