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建成!砚山这座百年教堂

·····································以上广告····································

鲁都克教堂

蔡明

鲁都克,一个好听的名字,她是今云南砚山县一个几十户人家的边远村落,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苗家人居多的小村、却有一个建成至今112年的教堂,它是整个文山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现存极少的天主教堂,作为过往的注解,理应隐含些不同。

造访鲁都克由来已久,今年4月19日,我决定去看看。走蒙自往文山的高速在“鸣鹫”下走省道,过一小时一个长坡下完,稍窄的水泥路变宽,靠左的车窗外迎见一所不同的白色建筑,导航”小杜“告诉我:“到达目的地!”停车下来时已近正午,紧靠北回归线的阳光炽烈耀眼,耳边只有行车时留下的风噪,站在车边观望时、身边走过一个没精打采的土狗,村路那头,着装的几个苗族妇女手撘凉棚,似在说话,青山怀抱的鲁都克多么的清寂。教堂外面空无一人,大门紧锁。

费些周折才找到管理教堂的熊子春先生,我告诉他正协调砚山县有关人员,他说年关肆虐的新冠疫情已缓,不需协调,并往前开门带我参观。

座西朝东的教堂紧靠公路,最前面是一排铁栅栏,进栅栏门几米,就是教堂主体。教堂的正立面有约50米宽、2米高的石墙,大门开在石墙中段,最南边的角上建有长宽各4米余、三层10多米高的钟楼,铁十字架高高竖在楼顶,别致、又似在宣誓着它的地标意味。进正门是院子,阔数佰平方米,种有两棵树,刚高过人。院子最西面是两层6开间的正房,作办公之用,靠北的4开间也是两层,比正房稍小且矮,供生活日常。南面是教徒活动的经堂,与钟楼和正房相连,也4间但只一层。从正房与经堂间的侧门出去,可以看到正房后还依稀可辨的另一重院落,但已风雨飘摇、破败不堪,听熊先生讲,曾经这里是教堂自办的学校。资料显示,教堂及屋后的附属建筑占地10余亩,依然完整的主体占地3亩、主体建筑面积750平米。除白色的钟楼有西式风格,其余为中式青瓦白墙的砖木结构,总体布局似云南本土三坊一照壁格局。2012年、2013年当地政府两次拨款修缮,才有了今天焕然一新的样子。

关于鲁都克教堂的由来,说来话长。近代以前,从蒙自往东的马帮大道,通过鲁都克,当时此地归属阿迷,即现今开远,再往东经文山县所树革,五色充到达文山城。1885年中法战争后、依不平等的《中法条约》、蒙自被迫开埠,1901年海防昆明全长859(有845、846的记述)公里滇越铁路开筑,1910年全线建成并开通运营,紧接着,法国殖民势力开始大举进入云南。在这种背景下,鲁都克教堂应然而生。当时天主教会和殖民者因何对鲁都克情有独钟,难以找到相关记述。但我想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鲁都克在有公路之前是马帮大道的一个节点。第二、相较于海拔1300米左右的开、蒙坝子,鲁都克虽处海拔2000米的高寒山区,但离滇越铁路蒙自至开远一段的 羊街 小站,直线距离不到30公里,来往只是相对不便。第三、处蒙、开、砚三县交界,以苗族为主、苗彝聚集的鲁都克是汉文化和其它既有宗教影响相对薄弱的地方,作为后来的外来宗教、浸染的阻力会小,传播生根的可能更大。

其时,沿马帮大道,法国背景的天主教会,分别在文山所树革、五色冲、马关大栗树倮幺街前后建有教堂。这种布局呈现出依托铁路由西向东,把云南与广西连接起来的态势。从规格规模上看,始终只派有一个神甫的鲁都克教堂,应该属相当基层一类,但与其相邻前后建成的几个教堂现今都不见了踪影,而为何独有鲁都克教堂还保存至今呢?

让我们再回到鲁都克。

1893年,被称为计司铎的法国人来到鲁都克,随即建盖草房三间,开始了在当地的传教,1896年春,法国青年丰常盈、法名布格尔受天主教昆明教区金梦旦派遣,随16驮物资来到鲁都克,之后,他主持在开山炸石平出的地基上大兴土木,1908春,90斤重的大钟由开远运至羊街 ,靠8个壮汉手抬肩扛,耗时多日运到安装好,至此、通过10余年的不断续建,教堂成型。

从1893年至1952年的这59年中,先后有计司铎、丰司铎、马司铎、袁司铎、、淘秉均(苗)司铎、陶文亮(苗)司铎、安司铎,共7人在此传教,其中计、丰、袁为法籍、安为荷兰籍、其余为本地籍。这当中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丰常盈(布格尔)。据载,丰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他到达两三年后,能用苗语和彝话与当地人交谈。在他主事期间,曾组织教众开掘水井、修筑石板路,并在教堂内办学,当地先后有120余人在此就学,其中15人从优升入昆明等更高级的教会学校,有熊光法、熊光华两人学习后被派往马来西亚传教,陶文珍先留昆明教会服务,后居香港,逝台北。丰还粗通医术,在教堂内设有药房、常为教众看病,闲暇时还弹弹风琴,为屋后的菜地浇浇水,并在任内整理过一本关于当地苗族情况的书籍。有一年鲁都克大旱歉收,丰还通过教会自越南运来白米一批,赈济百姓。1938年丰不幸染病、教徒转运开远医治,之后不治身故,信徒依其愿将遗体运回鲁都克安葬。其时,昆明教区派员前来主持葬礼,相邻地区教众近千人前来参加。丰在整个56年的人生中,有42年都在鲁都克传教、可以说,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留在了这里。

1952年安司铎被礼送出境后、鲁都克教堂曾一度关闭,90年代后又逐步开始了宗教活动、并延续至今。

我自觉对于宗教的认知比较粗浅,因此很难从教义上系统讲清鲁都克教堂能够长期存在,并在当地得到教徒追随的原因,但我觉得这应该与天主教本身也宣扬爱、善有关,同时,历任特别是丰司铎42年的不懈坚持、无疑对民众起到了巨大的感化作用。作为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无神论者,我保持对宗教及其信徒的敬畏,对把一生留在这个小小的鲁都克、小小的鲁都克教堂的法国人,怀有深深的敬意。然而,根本上我是矛盾的,因为教堂的存在,注释了我们国家、民族、文化曾经的衰落,也成为了外来势力觊觎云南,进行文化、宗教浸染的现存标本

熊子春老人同意带我去离教堂半里、丰的墓地看一看,出村后我跟在他身后,踩着新翻过的松软红土地、在低矮长出新叶的苹果林中蛇行,今年清明后一直少雨,鲁都克也一样、山风干热,一阵强过一阵,刮得草叶忽忽作响。

10多分钟后我们穿过荆棘,来到离山脚不远的墓前,如果没有坟冢后两米高,文革时被人砸断后又用水泥粘合的石头十字架,陵墓毫不起眼,然而,这个远涉重洋的法国人,不禁让我再次肃然起敬。

离开前我好奇的问起鲁都克名字的由来,熊子春老人告诉我,这是当地彝语:意思是石头上的村庄。我于是明白她一直都是那么边远,从来都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原因。66岁的熊子春老人热心而又淳朴,与我萍水相逢,因陪我参观而耽误了放羊的时间,我向他致谢、道别。

出村不远我把车停在坡头,下车回望,鲁都克教堂的塔尖是如此明显,而它的背后是群山、以及群山中小村的清寂。

再见!我不禁轻轻的摇手。

-end-

图文作者:蔡明

男,1965年生于文山,曾于文山师范学校任教4年,1991年调昆明工作,现居昆明。本文作于2020年

来源:本文版权保留。如转载,须经作者本人亲自授权,并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

家在砚山

投稿 爆料:Yanshan7077(微信)

留言区抖起来~

Hash:33763581dae812260801daecf505fa154d898126

声明:此文由 家在砚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