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前,那些即将消失的老屋旧宅,赶紧抓紧时间看看吧!

在罗霄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个叫"营前"的镇子,峰岭连绵,山绕水缠,是个偏乡僻壤之地。地方史志云,早在唐末时期,便有兵家在此立寨建圩、扎营练勇,故名。从古至今,众多客家庶民聚栖于此,可谓是个客家千年古镇。

那里,亦是我的故乡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唐)王维

家乡故土,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长年羁居在外的年轻一代而言,是个熟悉、亲切而又难以言述的概念。大多数的年轻乡民,更像是繁衍于故巢而又长期觅食于远野的“候鸟”一样,每年在腊月末回来一次,正月初又结群远飞。

时代日新月异,潮流永不回溯,水泥森林越来越繁华,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那些日渐荒凉静寂的田园村庄,那些不断萧索败落的民居宅房。

春节假期的某天,我在家翻阅族谱宗史,偶见一些年代古旧、粗糊不清的屋宅图示。然后顿生一个微妙的念头,想去寻一寻乡下那些尚遗的老屋旧房。

我想,老房子应是这片乡土留给我们,最后的记忆载体了。

我把这个念头与喜欢读史和拍摄的同乡同学阿珲说起后,两人一拍即合,约了三两天的闲暇,去了镇子周边的一些村庄,寻访那些被遗落的老屋旧宅。

“故乡真小,

小得只盛得下,

两个字。”

——施云《故乡》

历史上,客家是一个不断迁徙流离的民系,为了躲避战乱纷扰,客家先民在南迁过程中多选择依山而居。在营前的各个村落可以发现,这些老房子很多还是保留了背山面水的传统。

客家人重耕尚学,在古代,考取科举功名是庶民群体走出大山的最佳途径。所以,在一个家族里,对考取了功名的族人,自然是尊崇有加。

立于乾隆年间的“进士”门匾(拍于营前珠岭村)。从保存程度来看,应是经后人小心维护,可见族人对先人荣耀的看重。

刻有“道光”等字样的石楣杆(拍于营前下湾村)

石楣杆(也称石笔)是古时客家地区崇文重教的另一个特有象征。它是客家人在祖屋或祠堂前为家族中考取了功名的人而竖立的一种石柱,柱上会刻记相关人的功绩等,以光门楣,激励来者,百年不倒。 一般考取的功名越高,柱子也越高越精美。

门匾文化客家民居特色

门匾,又称门楣或门榜,是上犹客家人独特的民俗文化。当地绝大多数的民居,都会在大门上方悬挂一块大字门匾。不同的姓氏,门匾都有特定的内容,且多与家族的来历典故或先祖的功德荣耀等息息相关,堪称是一个家族追根溯源的“微型家谱”。

门匾文化,是当地人崇扬祖训、传承家风、昭示名节的重要体现,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当地想要知道一栋屋子的主人姓什么,看门匾上写的内容就是最直接的办法了(同一姓氏也可能有多种匾文,但通常较固定)。比如,我们随手拍的以下这些:

松阳世第——赖氏。

禄阁流芳——刘氏。

三槐世第——王姓。

东海家声——何氏。

三省传家——曾氏。

汪洋衍庆——黄氏。

云台世第——邓姓。

客家门楣,传承家风

这些屋子多已破败不堪,空无人烟,我们只能从角落里遗下的一些器具和物件,去猜测和想象着,它们曾经有过的风尘岁月:

我们偶尔也会发现惊喜。这座祠堂,是我们在几天的搜寻中,遇到的修缮得最好的一处。不用说,这必定是村里大姓的祠堂了。

檐顶上雕饰的吉禽瑞兽,静静守候着这些已稀有人烟的老房子。

穿行在村边小路,偶尔还会遇到一些生灵尤物,它们虔诚地守着这片土地,并与这片土地一同老去……

或许,只要它们还在,村子里就还有人烟。

老妪饲鸡图

九天十八井:残存的老岁月

在营前的客家老民居中,最有名气应该算是下湾村的“九厅十八井”了。“九天十八井”意思就是整个房场有九个厅堂、十八个天井,据说是黄氏大户人家修建于乾隆年间,黄氏子孙世代居住于此。

虽早闻其名,但也是初次探访,一路向村民打听才寻得其所在。因为不熟路,我们淌过一条小溪,绕过两条沟坎,再穿过一片低矮却茂密的竹丛,才终见其真面目,俨然有《桃花源记》中描写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那番情境。

丛林掩映中的“九天十八井”。

远观“九天十八井”,前方水田沟渠,后方密林修竹,可谓是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

石门上方门楣“扬誉莆田”,两侧石刻对联““爽垲凝祥月映浮潮千顷碧,氤氲结秀峰回举岭万年春”,古韵风华今犹在。

整座大房场虽然古旧失修,但从石窗、石墩等遗迹,我们还是可以一窥过去屋主人打造这栋大宅院时所花费的匠心与精力。

遗憾的是,历经风霜雨雪的九天十八井,如今基本只剩下了一面外墙,后方的建筑基本已成废墟,满目残墙断瓦。我们去探访时,这栋大宅子还留有最后一户人家还未搬走。

△九天十八井内部已是一片颓败

回来的路上,我在想,这些老房子虽然不乏古朴雅致的精品,但因是民宅,如今又已基本丧失居住功能,有的还涉及宗族事务等诸多方面,加上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政府部门或也难以进行保护,只能任其在风雨中继续萧条败落了。

红色标语:墙上的时代“伤痕”

时代行走在路上,而“伤痕"却留在了墙上。

寻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上了年纪的老屋,都曾在时代的暗流里,坚强地挣扎过。在中国那个风涌雨骤的特殊年代,这些房子无不充当过阶级斗争和政治教育的“宣传墙”。

语录式的“红色标语”,留在斑驳的泥灰墙上。对于那段历史,主流意识在回避,历史课本在回避,但这些老墙壁没有回避……

文·革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曾让多少中华文明的不幸凋零?

一座座老房子,是在那个年代装裱了国家和人民意志的鲜活标本

它们原本并非这般模样

其实,很多门匾上原本并不是这些字,只是在那阵时代的风潮下,群众们积极“响应”,在原来的基础上覆写了新的文字。事过境迁,到如今这些门匾表层脱落后,它原本的痕迹才隐隐而露。

“多快好省”——京东商城的这句广告语,其实并非京东原创。它最早由周恩来提出,后来在“大跃进”时期经毛主席之口传遍全国。当年毛是这么说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旧时候,乡下一般都是一个大家族分为多个小家庭聚居一屋,一般会有大厅、小堂和侧房等组成。如今,大部分这些屋子因久无人居,正门大厅多已荒废,偶有少许因各种原因还未能搬走的居民,日常也多是从两侧的小堂出入了。

这种带有楼廊露台的房子,保存完好且还有人居住的,在当地也是少见了。

营前孔庙:重现孔儒光芒

位于赣南上犹县西部的营前,地方虽小,但自古人文鼎盛,是赣南四大古镇之一。古时,书峰脚下的“太傅书院”,便是当地崇文重教的历史见证。

营前孔庙外景

孔庙内部屋顶彩画

孔庙一檐

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营前孔庙”,位于营前中学(前身为创办于光绪元年的西昌乡学)校园一隅,曾一度年久失修、几近废弃。前几年,在一些热心乡贤的努力下,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了修缮,使其终于重现光彩,并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营中是笔者的母校,隐约记得当年我们学生食堂就在这座孔庙一侧,只是内外破落颓败,无人问津。而今,见其重新焕发生机,闪耀孔儒光芒,也算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了。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宋)李清照

从村子回来的路上,我途经与文峰古塔隔岸相对的妙乐寺大桥。桥下悠长的云水河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激荡和开阔,小时候留在脑海里的那幅渔舟竞渡的场景,也早已了无踪迹。伫立桥上许久,只看到一两只孤单的船筏,淡淡划过,如烟远去……

桨声渐远的云水河

晨雾中的营前"神山"——举岭

流水带走了岁月,而在云水河的两岸,大大小小村庄里的那些老房子,也只能越来越老,慢慢荒废掉、坍塌掉,最后消失掉。

进入古镇的公路旁,乡愁已写在墙上

乡土厚重,用手去触摸,岁月仍有余温。

一曲河、一条路、一片片日益荒僻的村落;

一栋宅、一些人,一段段悄然远去的岁月…

而今,我们去探寻这些老屋,

也不知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或许,它只是对似水年华的一丝追忆,

是对逝去时代的一阙挽歌,

亦是对乡愁的一种自我疗慰吧。

(完)

文/ 阿杜

图/ 阿珲、阿杜

文图均来源于公众号《杜擂诗》,题目有修改!

ID:yingqianzaixian

,在营前微社区发布您听到看到的最新新闻!

Hash:2af1f480e6c47363cd04b6a5cc92c652a07e751f

声明:此文由 营前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