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赌气,他耗费7年修了这座桥,却意外成为千古一桥!丨鱼说榕城

桥,

是一座城市独特的记忆

是山水的纽带,是架空的通途

它不仅记录着城市的迁移变化

更烘托出满满的世俗情趣与古典韵味

在多山多水的闽侯,至今散落着数量庞大,结构精巧的古桥。她们不仅是一道人文与自然和谐的景观,还承载着一方风俗,记录着一段历史,寄托着一份感情,闪耀着一段辉煌。其中,最为壮观宏伟的就是上街镇的十四门桥

十四门桥,又称榕桥,位于闽侯县上街镇榕桥村。始建于宋朝,横跨旗山河东西两岸,十三个船形桥墩间隔着十四个酾水孔道,一字排开,长达百米。

△十四门桥 图源:网络

从惠化里到榕桥里

小鱼君听说,在宋朝的时候,惠化里(榕桥村)可是永泰县进入侯官的必经之路!

村里的可河没有桥梁,想要过河,只能依靠渡船。这里的河水除了受闽江潮起潮落的影响还受到来自永泰闽清群山汇集而来的溪流的影响,船翻人亡的事故也是时有发生。

△十四门桥 图源:网络

之所以有了现在的十四门桥,那都要归功于当地的乡绅林安世。

一年清明节,林安世祭扫祖墓,途经渡口,而渡船刚好离岸。林安世叫船回来,而舟子却回应:“想要赶快过河,为什么不自己建桥?”林安世听后,十分生气,放下祭品,心中默许一定要在此处建一座桥,解决乡民们的出行问题。于是他便慷慨解囊,筹集巨资花了七年的时间终于修建了十四门桥。

桥修好后,人们为了表示感谢,便在桥头广植榕树,惠化里村也因此变成了“榕桥里”。

△十四门桥 图源:搜狐@遇见闽侯

说起林安世,便不得不提起当地著名的林氏家族,林氏家族人才辈出,而林安世则是唐末五代开闽都统使、六桥林始祖林硕德的第六世孙。他的兄长林安宅,是南宋宰相。二哥林安国,官至承议郎,后来辞官归隐。

△林氏祠堂 图源:搜狐@遇见闽侯

林安世家境殷实,富甲一方,但他并没有仗势欺人,横霸乡里,而是乐于助人,村里的贫困人家经常能得到他的赈济,受到当地百姓的极大赞扬。

不仅是十四门桥,林安世还捐资重建了“花屿六桥”,修复侯官龙台山石塔等。他造福百姓,在当地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花屿六桥之一玉浦桥 图源:福州晚报

福州也有洛阳桥

我们都知道泉州洛阳桥之所以坚固是因为采用了“种蛎固基”的方法,而十四门桥的“睡木沉基”法,也让它被称为是“福州的洛阳桥”。

所谓的“睡木沉基”法,其实就是古代桥工根据淤泥沙质松软的地质特点,用数层纵横交错编排而成的松木筏,固定在建桥墩位置的水面上作为桥基,然后在水面上垒石砌墩,随着木筏沉到水底,基础与石墩受力均衡牢固。

松木具有浸水而不烂的特性,所以基础牢固。对于这种巩固桥体的独特技术,小鱼君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瑰丽诗篇流传至今

十四门桥风景秀丽,从桥上远眺,可以望见一脉青碧如黛的远山,那是旗山,可河的水便源自那里。

自古以来,可河两岸就风光秀丽,以溪源宫景区为主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历代文人骚客赴溪源游览途经十四门桥时多有吟唱。

△溪源宫 图源:网络

至今,十四门桥上还留下了不少瑰丽的诗篇。

例如元代陈椿负手呢喃:“月华隐映三千界,水气浮沈十四桥。”明代郑元韶昂首雄声:“而今游客过多少,忆渡溪源十四桥。”其中最为经典的当属明代状元龚用卿的诗句:“疏松绿竹拥村原,跨岸桥通十四门。水浅沙明飞白鹭,夕阳溪色近黄昏。”

△郑元韶诗刻 图源:文化闽都

村民感恩重修十四门桥

历经900多年的十四门桥,可谓是多灾多难。

清代时,桥东一墩被洪水冲毁。2005年“龙王”台风中,又“三墩坍塌,双梁折沉”,眼看着十四门桥岌岌可危。

就在那千钧一发的存没之际,纯朴智慧的榕桥村人举全村之力,把她保护了下来。他们视古桥为长者,把对她的感恩、敬意和爱戴都写进了桥头那篇情深义重的《重修十四门桥记》。

△桥头碑石 图源:文化闽都

二十世纪末,十四门桥的附近悄然兴起根雕和仿古家具,至今已如火如荼。这些有着独特韵味的木根雕作品,更是与十四门桥一起,给溪源宫景区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今天,当小鱼君再次踏上十四门桥,看着桥上那些被历史刻画的痕迹,与桥两岸,已铺展出现代化的时髦与亮丽。心中不禁感慨,在时间长河中,我们不过是匆匆的过客;生活会变,但是那些深埋在心中的情怀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

责任编辑 | 柚子

校对 | 酸奶

图文来源 | 360个人图书馆、文化闽都、

搜狐@林则徐纪念馆、

搜狐@遇见闽侯、福州晚报、

网络等

点个在看,让更多福州人知道

Hash:61fc10a8db910391e9fcf2c9090dd58959d67a50

声明:此文由 福州小鱼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