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两年,募资1500万,江氏大宗祠重建落成,将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江氏大宗祠落成!”醒狮点睛采青、剪彩等仪式过后,红色帷幕两边拉开,门额上金色正楷字体“江氏大宗祠”显露无疑,这标志着这座岭南风格祠堂建筑在江高镇江村村正式重建落成。

直击现场

过去两年来,

江氏族人出资出力,

募资超过1500万,

齐心协力重建祠堂恢复往日风采。

今后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用途,

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平台。

前传:古老建筑写尽历史沧桑

追溯历史,原江氏大宗祠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逾500年的历史长河里写尽沧桑。

据记载,清乾隆五年,英军骚扰台湾致其政局不稳,朝廷加派军力赴台,江氏族人江化龙率船队驰援,联合台湾当地将英军轰走,稳定了台湾。也因此事,江化龙立功受奖,得乾隆皇圣旨牌坊“宣威阃外”,这一牌坊就存放祠堂内。此后百年之时,英军再度进犯国土,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禺北民众逾千人在江氏大宗祠齐聚宣誓,浩荡奔向三元里参加抗英行列。

可惜,这座历史建筑在日军炮火轰炸中破败不堪。回想这段历史,老村长也是此次祠堂筹建小组组长江树根记忆犹新,他在走访村中长者中获悉,1938年广州沦陷,试图攻破流溪河北岸江村村的防线。当地村民在民族将领伍观淇的组织下组建民众抗日自卫团,江氏大宗祠是根据地,坚守7天仍不敌日军轰炸,最终失守。

江树根说,当时日寇进村后,实行报复性杀烧奸掠,烧掉村内古祠堂庙宇7座,江氏大宗祠正是其中之一,当时可谓满目苍夷,随后村民尽力修复,但全无昔日风采,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用作当地中学、医院、村委会等,“文革”初期,祠堂被彻底拆除,改建成会堂,500年老祠堂也从此消失。

重建:募资1500万留住传统文化

近数十年来,重建祠堂成为江氏族人长久以来的心结,但是这笔建设巨资成为“碍脚石”。

历史变迁,改革开放浪潮席卷而来,江氏族人也抓住浪潮发展经济,江村村的经济发展也跑上来了,江氏宗亲江逢灿率先捐献500万启动资金,为祠堂重建写下重重的“第一笔”,这之后,江氏族人纷纷慷慨解囊,加入捐献行列,最终参与捐建人数超过4000人,募资超过1500万元。

江树根说,以江村村为例,当时各个经济社社长纷纷带头捐赠一年薪资,继而发动更多社员参与捐款行列,各地的宗亲也是,远至新加坡香港等地,还有河南安徽福建等地的族人都纷纷加入捐款行列,今天的落成庆典各地宗亲都来了,这是一场江氏后人的宗亲联谊,更展示了族人对于留住传统文化的渴望。

慷慨捐款之余,江氏大宗祠更记载着五湖四海的族人为留住传统文化甘心付出的精神。江树根年近75岁了,作为筹建小组组长带着族人多次奔波国内各地,考察祠堂建筑以及购买砖瓦梁木等各类上好的建筑材料,更是发动族人积极参与募捐。家住宁夏的江老伯今年71岁了,为了前来参与庆典,他乘坐了40多个小时火车赶赴而来,他说他要来感受和体验江氏传承传统文化,特别是江村村经济已经走在前列,在今天仍能不忘传统文化,将其保护利用,他很是感动。泉溪村的江凯则在族谱上出力,前前后后耗时7年,编制族谱,为的就是让子孙后代了解历史,了解传统,学会感恩。

变身:将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迈进门槛,走进江氏大宗祠可见,一派金碧辉煌,圣旨牌坊“宣威阃外”伫立其中,尽显一番气派,浮雕、木雕壁画、楹联尽显岭南风格,家规、祖训、对联、八德教育内容齐全。

尤为特别的是,祠堂内设置了爱国主义教育馆。江树根说江氏大宗祠记载了家仇国恨,这是一段国人受欺凌的历史,通过重建就是要恢复记忆,勿忘国耻,教育馆是将其中的爱国主义历史事件展现无遗,特别是将抗击日寇的事实重现出来,让村民了解历史,了解日军给国人带来的灾难。

落成之后,江氏大宗祠的角色将更加多元。今后,将组织更多的年轻一代,走进祠堂,了解抗战历史,让年轻一代在祠堂中学习祖辈的精神,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

不仅如此,江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江振佳介绍说,祠堂内还设诗书画文化交流活动中心以进一步强化村民的文化教育,而设置的农具展馆,则展示了农民耕作时期的各类农具,旨在让年轻一代了解先祖创业的艰辛历程,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好日子是先祖艰苦奋斗得来的。

笔者了解到,祠堂内还设置老人之家,并设置阅览室,设立了“好家风传承基地”,以更好地宣传新时代的精神要义,并结合祠堂古文化的内容传授感恩教诲,江氏大宗祠日后将在教育后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陈淑娴

视频|石建华 肖惠津

通讯员|黄冠豪 刘晓璇

(本文由“白云时事”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Hash:5f0213f95df6fed8a52af9c16fe3622f98216d01

声明:此文由 白云融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