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溪,泥峙堰,广德湖曾经烟波浩渺
据载,泥峙堰大约始建于唐代宗李豫大历十四年,即公元779年,比建成于公元833年的它山堰,还要早54年,先后被列为鄞州区和海曙区文物保护点。
泥峙堰,位于横街镇林村的桃源溪,地近横街公交站,当地人都称之为“古堰”。
早期用泥土夯筑而成,与配套泄洪的黄柏堰南北对峙,故名“泥峙堰”。
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期间,曾考察泥峙堰,“如林村,夜未中,至资寿院,质明,戒桃源、清道二乡之民以其事。”
桃源溪,也叫武陵溪,这一带曾是桃源乡所在地。
桃源乡,1961年改属凤岙,1992年并入横街镇。
《桃源乡志》记载,东汉时刘、阮两异姓兄弟来此定居,植桃种竹,晋时初成村落,沿溪两岸皆桃林、竹园,称浣溪或桃溪,桃源溪之名,来源于此。
泥峙堰所在的林村,“深竹桃源万树青,竹林桃林林隔林”,故名林村。
明代诗人杜复言盛赞:
桃源鄞西首乡,林村域中巨镇。
清代万斯同《鄮西竹枝词》赞之:
独喜林村蚕事修,一村妇女几家休。
织成广幅生丝绢,不数嘉禾濮院绸。
桃源溪之水,经泥峙堰堵截后,水位抬高,经水渠引水至下游的连绵田园,在鄞西平原的粮田灌溉中,泥峙堰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桃源乡志》记载,泥峙堰“盖水势东南下,不障桃源水北流又焉,则北村不可田职,水利之至要而不可缺者。”
“一郡之饮灌,皆取资焉。盖桃源之水最远,清冽而甘美,与它山并,他乡莫及……虽遇旱潦,而因时为蓄泄,故西乡田亩有膏肤之庆,无枯稿之忧。”
泥峙堰的水渠,一直通向林村、凤林村、应山村、横街村等村庄,泽福人间千万年。
横街镇应山村有个自然村叫职田王,为什么叫职田王呢?
因为这里的土地肥沃,而且有了泥峙堰的水源保障,唐代时就用作官吏的禄米田。
史载,“唐代宗大历己未(即公元779年)科甲,谢靓居职田。”
宋代曾巩在《广德湖记》中写到,“咸平中赐官吏职田,取湖之西山足之地百顷为之。既而务益取湖以自广。”
这里也是“望春先生”王该居住地,“职田王”地名由此得来。
泥峙堰原是泥土坝,山洪暴发时,易被冲毁,因此屡经重修。
民国时期改建为石坝,解放初期进行了维修,至今完好,坝长50多米,9级台阶。
堰北设有明渠,渠首设三道小碶闸,可控制水量,一渠三闸,按需供水,实现了南水北调,灌溉下游粮田,千年无言。
水利工程,利在千秋。
泥峙堰所在的桃源溪,发源于大雷武陵山下,上游也叫武陵溪,2006年建成了溪下水库。
桃源溪一路迤逦婉转而来,风光优美,桃源溪下游有个村庄叫桃源村。
桃源溪、桃源乡、桃源村,一地三“桃源”,引人遐想。
宋代诗人周睿有诗赞之:
山自西来水过东,碧溪两岸一桥通。
垂帘卖酒联城市,杨柳青青花自红。
宋代时,这里有桃源书院、华源草堂、泗洲书院等知名学府,贺知章、王安石、史浩、张孝祥等均在这里留下足迹。
桃源溪下游,溪上有武陵桥、万安桥、浣花桥和隐仙桥,值得鉴赏,桃源溪主流继续向东在桃源村内流入中塘河。
中塘河与西塘河在望春桥汇合,穿城,入江、奔海。
桃源溪流经横街镇,向北分去两条支流,分别为沙港河和新河,两河相汇为湖泊河。
湖泊河,也就是原广徳湖所在地。
千年以前,广德湖“广袤数万顷”,烟波浩渺,面积比东钱湖要大3倍,曾巩《广德湖记》说,“盖湖之大五十里”。
广德湖域涉及今横街、古林、集士港、高桥四个乡镇,《四明谈助》载,“广德湖也,自望春桥西南即是。其东,自东港口抵望春桥,西至西港口抵林村,南至南港口抵清店蒋山湖后,其北则自北港口出至高桥之南”,于民有大利大德,故名“广德湖”。
宋徽宗政和七年,即公元1117年,明州人楼异以馆阁学士知隋州事,楼异不想去隋州做官,于是向宋徽宗奏请将广德湖开垦为田,“废莺脰湖为田,可益赋四万石”,宋徽宗一听正中下怀,将楼异改任明州知州。
公元1118年,浩渺的广德湖从此消失了。
现在,从横街、集士港到高桥镇,依山势南北走向的一条狭长水带,就是现在仅存的广德湖。
一任官员的权欲,朝廷的利益为重,断送了广德湖的命运。
废湖为田,使朝廷得到了饮鸩止渴式的收入,但却没能换来王朝的永固。
广德湖废湖为田七年之后,即公元1125年底,金军直驱南下,徽宗急忙传位于长子赵桓,史称宋钦宗,改年号为靖康。
公元1127年3月,徽钦二宗被金人掠去,北宋倾亡,史称靖康之耻。
公元1135年,赵佶客死于遥远的囚禁地五国城。
“五国城”,位于黑龙江依兰县城西北部,其遗址又叫“坐井观天”遗址。
Hash:d1c490758cb855a49774133dc8821844d55a4f6d
声明:此文由 颖之星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