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画了一扇简单的门,卖出7475万,专家解读:这哪里是门?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真有“点石成金”的手,那么这双手就是艺术家之手,一张空白的画布,一只普通的画笔,和一些简单的颜料,到了艺术家的手上,却能够创作出价值千金的画作。

当然,能够达到这种地步的艺术家并不多,但已故的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先生绝对算是一位,吴冠中的许多作品造型简约,色彩也并不丰富,但却能卖出数千万,乃至上亿的高价,其中到底有什么门道呢?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闸口乡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自幼喜欢艺术,但也曾度过一段迷茫的求索岁月。

1934年,完成了三年师范初中的的吴冠中,进入了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但吴冠中深深地感觉到这并非自己喜欢的专业,他喜欢的是艺术。

因此在1935年吴冠中又投考了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便兼学了自己更喜欢的中国画和水彩画。

吴冠中的求学之路历经曲折,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冠中不得不一边颠沛流离,一边紧张地学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历经了风风雨雨的吴冠中,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最终成为了一代大师。

“艺术的花朵总是在动荡的土壤中开得更加的鲜艳”吴冠中的名作《秋瑾故居》所绘制的便是辛亥革命的女杰秋瑾的故居。

秋瑾是清末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她为推翻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为推动辛亥革命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最后在1907年,于浙江绍兴被清军陷害,年仅32岁。

秋瑾死后留下了《秋瑾诗词》、《秋女烈士遗稿》、《秋瑾集》等文学作品,吴冠中向来对文人尤其是有气节的文人非常的崇敬,比如说同是浙江绍兴的鲁迅,吴冠中便曾评价过:“如果没有像鲁迅这样的文人,中国的脊梁就不会像现在那样硬。”

秋瑾为了革命奉献了一生,也为革命而牺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吴冠中第一次来到了秋瑾故居,他感慨良多,将万千思绪与对秋瑾的敬意都融会到了这幅《秋瑾故居》中。

不过这幅画看上去却非常的简约,如果你深入的了解这幅画的背景,以及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只觉得这幅画很普通,对于它能够拍卖出7475万更是无法理解。

对于大师的作品,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大师本人是如何叙述这幅画的吧。在《吴冠中文丛-文心画眼》一书中,记录了吴冠中在创作《秋瑾故居》的思想历程:

“上世纪80年代,我用水墨作了幅《秋瑾故居》:厚厚的墙,乌黑宽大的门紧闭在画面中央,近乎顶天立地,门上方印着小块红色标志,营造了灵堂气氛。墙外电线上,栖息着几只凭吊的燕子。我写了画外话:忠魂何处,故居似黑漆棺材,燕语生生明如剪。今移植成油画,屋顶收缩较原先窄而略曲,黑门锤炼更坚挺,由铁而钢,更强调黑、白、灰之间的对照,拓宽了空间,去掉了“秋瑾故居”的文字标志,画面更偏抽象,悲剧意境伸向深远。”

通过吴冠中的文字,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画家创作的意图是通过最简单最为纯粹的笔墨,去凸显最为丰富的主题和作品意境。作品简单的颜色,让画面更加的庄重而严肃,仿佛是作者在向为革命而牺牲的秋瑾同志致敬

作为以“故居”为主题的作品,当时吴冠中却有意没有对故居的全貌进行描绘,而画面的整个中心就在于白墙中间的一扇乌黑的门,这一扇门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是画家对秋瑾同志遇难悲痛的情感,它冲击着每一位观赏者的视线,仿佛要将人拉入,哪残酷而灰暗的年代,又像是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一个入口。

因此很多专家解读说:“这哪里是一扇门?这是一座无比坚毅的丰碑!”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并不仅仅是一种传达,更是一种启迪。这种启迪能充分地激发观赏者的想象力,激发人的情感。毫无疑问,《秋瑾故居》称得上是一副伟大的作品。

Hash:2f2c2197497943ac37b0d20a8815967ab64a69da

声明:此文由 每天读宋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