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江南独特的墓葬——土墩墓

土墩墓,它只在吴越地区被发现。到了商代,它才现身,秦代之后,它又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中。

大约在商到战国的一段时间内,在长江下游流行的一种奇特的墓葬形式—— 土墩墓——中国的土葬,就算坟头上没有高耸的封土,地下也有个或大或小的地宫,土墩墓是个特例——该墓葬中不向底下挖穴,而是将死者埋葬在 地面上人工筑起的巨大土墩中。

历年来通过航空遥感和地面调查发现的土墩墓数量达数千座,经过发掘的也有几十座,但都是零星的处理。且直到50年代末,在安徽屯溪挖掘的铜器墓两座中,里面墓葬形式保存比较完好,才使大家清楚的认识到了“不挖墓穴、底铺石床、封土掩埋”的墓葬形式。

在此后的70年代、90年代依旧有对土墩墓的发现、研究,可惜过于零星、且各地发现的土墩结构异常复杂,发掘者们几乎都陷入了“盲人摸象”的困惑,争议不断,迷雾重重。土墩墓成为长期以来困扰考古学家的谜。直到为了开通高速公路,公路选址通过了江苏句容金坛的密集土墩墓墓葬区,为了必要的工程建设进行抢救性挖掘,才给人们一个难得一探这奇怪墓葬的机遇。

句容、金坛的周代土墩墓葬群

江苏句容、金坛的土墩墓葬群的考古史土墩墓葬考古中颇具规模的一次,震动了考古界,被誉为200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一墩一或多墓

在此次考古中共挖掘土墩40座、墓葬233座。在挖掘中发现并确定了一个土墩配一座墓的现象和一墩多墓的现象。其中,一墩多墓的现象更为普遍,最多的一例中一个土墩中有44座墓。

墓葬形式四种

1

挖坑埋葬, 墓坑多为长方形或者长梯形,直壁,长约3米,宽约1米。有些还在墓地上用石头铺成规整的石床。

2

用土堆砌成墓坑, 在此类墓葬方式中,句容天王东边山里有一座墓主人采用了此方式,此外还带着墓道,最重要的是墓主人使用了一具2米多长的船型木棺,周边摆放了豆、坛、壶等随葬品达41件。

3

将死者直接放在平面上,在身上直接覆盖泥土。

4

既挖一个浅坑又在上面封土。

土墩墓中的神秘现象

土墩墓中神秘现象则是“一墩多墓”中墓葬形式中的向心结构——在土墩最底层最中间会埋葬一位死者,而该墩中其它墓葬都会恭顺的朝着中心墓葬的方向,将墓主人的头冲着中间的死者。

虽然后来的墓葬属于不同的层位,不同的时期,排列密集的墓穴之间有打破的现象,但是有一点依旧相同,就是会恭顺地朝中心墓葬的方向,并与中心墓葬保持适当的距离——考古学家将此划分为“向心结构式”。这种情况似可表明周围墓葬的墓主对于中心墓葬的墓主存在某种从属关系,但周围各墓底层的墓主之间的关系却不明显。

有人认为这该是某一类家族墓地,中心墓葬属于家族长者,周围不同层位的墓葬分属家族内部两至三代的后人,如果有先于长者逝去的,通常只能临时埋葬,待长者逝去后再迁葬此墩 。有人认为墓底的死者可能是部落首领或者祭司,死后村民头朝其下葬,向其致敬。无论哪类推论,向心结构式的墓似乎就是墓主权威的“一墩多墓”。

向心结构式

土墩墓族群的探讨

渊源

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土墩墓出现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便是属于精美玉器而名扬天下的良渚文化。据研究,在良渚文化中也出现过不像下挖穴而向上堆土埋葬的现象,也出现过在高土台上埋葬死者的现象。

大部分学者认为, 土墩墓的出现时良渚文化传统的影响所致。但是也有学者质疑,这么漫长的时间跨度,良渚文化的传统可以得到延续嘛?于是部分学者着眼于——更贴近的时间——商代土墩墓早期修建的时候,认为马桥肩头文化弄类才是土墩墓产生最早的来源。

族群

学者们对土墩墓的族属有着不同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 三类:

一类认为土墩墓是吴国的墓葬,与文献中的“句吴”族和两周时期江南地区的吴国相关。

一类认为土墩墓是东夷族的墓葬。东夷是先秦时期活跃在东部的重要族群。

还有一类认为土墩墓是吴人、越人共同使用的墓葬。吴、越二族是先秦时期江南地区最重要的居民,《越绝书》中记载“吴越二邦,同气通俗。”这或可以解释土墩墓中大同小异的状况。

Hash:edd169d14f0f587a0dac85f70b8dcf61ba9ee913

声明:此文由 口袋历史_plth1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