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焦尾城还有这么多来头!这下彻底火了!
焦尾城护村楼旧照,原集义城堡楼,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
河曲焦尾城最早名为集义城堡,明初因战事而设,清同治版《河曲县志》载:县东北10里,明代正统间建集义城堡。早废。设把总1员,外委1员,兵74名,马4匹。清雍正年间设经制把总1员,马战兵20名,步战兵64名,守兵16名,马22匹。同治时置外委1员,马兵3名,战兵19名,守兵23名,马2匹。
分别设防4处,赵家口、娘娘口、鲁家口、秦家口。驻兵19名:赵家口兵10名,娘娘口兵3名,靖虎二墩兵3名,黑土一墩兵3名。光绪时驻兵30名。
明中期集义城堡和桦林堡、楼子营堡、罗圈堡作为屯粮的边堡之一,后废。清代未加修缮。到80年代残留护村楼一座、堡门洞一处。历史上,焦尾城堡作为河曲长城沿线上的重要边堡,处于防卫的第一线,胡人冬季踏冰而来,首当其冲,防卫尤其重要。
翻开历史的一页:大队的胡马骑兵,蚁集于黄河对岸的马栅,号称“骄胡十万”。而设在罗圈堡的瞭望哨已把情况尽收眼底,胡骑南下,处在边塞第一线的焦尾城堡,其形势之紧迫,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大明朝在“土木之变”后,套地的蒙古鄂尔多斯部落首领“也先”不但从宣化、大同进攻明王朝,也从就近的河曲、府谷大规模进犯 、攻城略地,河曲境内多次发生大规模的血战。
现焦尾城村内的许多地名也大都与军事有关。“堡里头”所指的堡就是最早的“集义城堡”,堡内有碟楼一座,另有堡城墙残垣一段、堡门洞一处。碟楼名曰:“护村楼”,居城堡的正北方,其形制之大,砖雕之华美 ,远在县城护城楼之上。我们从现存的八十年代的一张老照片上依然可辨其典型的明代风格,券洞和箭窗比清代的更修长,而且顶部有明显的出水口,整个楼墩更显挺拔伟岸。箭窗设置为东西两两相对,而南北不同,因北方处于防御的方向,所以北部的箭窗多于南部。南三北五箭窗的作用是用来防御进攻的敌人而建。城堡往南,现焦尾城的中心地原名“ 营房头前”,应是当年驻扎戍卒的地方。再往南,现村委所在地原名“校场”,应是昔日操练兵马的地方。过了小河,往西一带叫“营路上”,是当年戍卒守边巡防的必经之地了。这些小地名向人们提示:这里曾经是一大的军事要塞。村外,由“营路上”到“水壕口”有一段高1米,长1公里,宽2--3米的残垣,这一段叫“二道边”,据说这是秦始皇修的古长城。再往外,就是沿河而下,经鲁家口、秦家口到城关、侯家口的明长城了。沿长城而建的碟楼俗称“楼墩”,在焦尾城这一段建有5座,老百姓给起了很美的名字:头老虎楼墩、二老虎楼墩、三老虎楼墩、四老虎楼墩、五老虎楼墩。所以民间有焦尾城“ 五虎雄踞 、双边护卫 、一河环绕”之说,可见当年长城焦尾城段是何等的固若金汤。可以骄傲地说,在长城环绕河曲的数百公里内,焦尾城是和它关系最密切的。长城只有经过焦尾城时,才那么多情,留下那么多的碟楼、烽堠、城堡与传说。
清人有诗赞曰:
北迤长城十里遥,
营房墩堠宛凌霄;
黄云遍履千畦稼,
碧涧常横百尺桥;
地已临边期有备,
官能率下赖同僚;
严疆倘得鸣琴理,
桐韵何妨任尾焦。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能点烽火是英雄,抬首穹苍,画明灯一盏。
雪拥长城 英雄本色
蛇舞长城雪,马嘶北国风。
赤兔苍龙, 势逐银汉!壮哉, 地辟中原,云垂大野,东穷碧海,西带黄河, 千秋形胜?雄且哀矣,羞同尧舜参今古;
峨山紫塞, 固若金汤?悲乎, 妇依湿枕,夫负香衾,绶摆耀辉,刀挥退日, 多少豪杰!爱并痛着,待与重黎祭乾坤。
往事乾坤在,残墙草木遮。流名属边将,旧业作公田。
本文来源:太原道
Hash:c210488e42095ccc185d7235016fa6fa5be47d2b
声明:此文由 河曲老乡俱乐部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