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人与自然,映照历史与现代,岭南乡村的魅力,尽在阮埇。

行走在高明,我们总是会不经意间进入到各个乡村之中。

此时此刻,你可能在发达兴旺的食街所在的官当村吃着饭;可能路过与中心城区完美融合的岗头王村;也有可能西江边上的映日扶丽看着江景。。。

众多的乡村随着新城的建设在不断地发展,发散着自己全新的魅力。

而自古以来,便被乡间称作“第一望族”的阮埇村,又是怎么样的呢?

阮埇村

在高明,古有“高明第一望族”之称的阮埇村,身栖高明荷城街道荷富路一侧,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据《高明县地名志》记载,早在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区氏族人从南雄珠玑巷迁至此地定居。该村分为阮东、阮南、阮西、阮北四坊。因为环村多涌沼,后又有阮姓迁入建村而得名,如今已变成单一的区姓聚落,并保存着一百多栋明清民居,是佛山高明区保存最完好的乡村古建筑群。

岭南新村之美

回忆中的景色

从公交车站下车,穿越过乡村小道,那是一片居民们的房屋。道路上的石板延绵不断,间隙之间,属于春天的青绿蓬勃地生长着。红砖青墙,微微有些掉漆的房屋外墙,这是每一位岭南人家都非常熟悉的景色。

或许,现在只能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到家乡,但是目睹这片景象,我潜意识的想起了记忆中的童年,坐在屋前的石板凳子上,听着长辈们讲故事。或者就在地板上与小伙伴们趴在地上弹玻璃珠,那是属于家乡的独特记忆。而阮埇,则把这一种记忆中的韵味保存地恰到好处。

穿越过那一片古民居,我们便来到了阮西。平整的水泥路上,街灯静立在环绕祠堂的水道边上。沿着这条路直走,道路两旁的景色抓住了我的双眼。

一个休闲佳地离不开一池碧水。流水环绕着沿岸小道,池塘中,盛开着的了莲花清新素雅,想必在此地长大的孩子在学习到“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时,肯定颇有一番感触。

而隔着流水的那边,篮球砸地的声响传来,村中的孩童们嬉笑打闹着投篮。被绿树流水环绕的篮球场,在其中运动,会不会时不时吹来一阵清凉的风呢?

沿着流水直走,在祠堂的旁边,有着一个属于居民们休闲娱乐的地方,绿树之下,两围石桌便是清晨黄昏,老友们闲谈的好地方。石桌上,还刻画着楚河汉界,若是能沏上一壶茶,再邀上三五棋友,便又得浮生半日闲。

而旁边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无论是男女老幼,想要锻炼身体做做活动,也不怕没有地方。

风韵依旧

古朴水乡

而来到阮埇,又怎么能不去看看那曼妙的古建筑?沿着村道,一路上灯笼指引着我,前方便是阮埇的精妙所在。

“八大家”古民居群,作为当年阮埇仙人区士元为后代们建造的房屋,是典型的清朝岭南建筑。其历史价值,以及艺术价值可谓是无法估量。

青砖黛瓦,是阮埇村建筑的特点,不但坚实,也非常美观。而屋前的石凳,石料之间,也紧密异常,时光的侵蚀仿佛在它身上失去了效果。

而这种古建筑最大的特征,莫过于屋顶上大大的“耳朵”。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以广府风格的民居建筑为主要代表,因其在屋的两边墙上筑起两个像镬耳一样的挡风墙而得名。在明清时期的广府民居中,一般是出过高官的村落,才有资格在屋顶竖起镬耳封火山墙。而出过“兄弟两进士”的阮埇村自然是毫无疑问的有资格。

沿着道路继续前行,便会发现阮埇的美,并不止于此。

横穿过池塘的石板路,两边便游弋着鱼虾,站在其上,扑面而来的,是穿越过村屋的穿堂风。带着青砖黛瓦的气息,混合着清新的水乡气息,让人感到清新怡人。

附着着苔藓的墙壁,藤蔓也沿着墙壁爬到了屋头上,这是只有在农村在存在的景象。

村民们栽种的鲜花,越过了围墙与篱笆,或火红,或粉嫩,或金黄,绽放出春天的样子。它们随风摇曳着,仿佛在向过往的路人展示着自己的舞姿,又像是在给来访的游人致以欢迎。

池塘边的道路上,杨柳扶风,还有怒放的鲜花。

细叶榕树下挂着的灯笼,也彰显着阮埇人们的态度。

这是高明第一望族。

这里不仅仅拥有者厚重的历史,更有着自然与人类共同相处的美好和谐。

与时俱进

新村新居

而在保持着村子的韵味的同时,阮埇也没有忘记向前迈步。通达村中各大区域的水泥路,村民们整齐划一的楼房,装潢精美。村民们的幸福,正是一个村子美好的最好见证。

在村中,各位祖先的祠堂,不但是村中的祭祀之地,同样这里也是阮埇精神传承的地方。

阮埇村,高明的美丽乡村

凝聚人与自然的和谐

映照历史与现代

闲暇之时,何不来体会一下

传统岭南乡村的魅力呢?

Hash:7cffbeeeeab76d78276e2cc72d8019adfa665bb7

声明:此文由 文化高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