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故居故事|徐光启与九间楼

卷首语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城市里的一座座房子,就像方方正正的汉字,书写城市的百年沧桑,风云巨变。他们汇聚成一篇优美的诗,一段慷慨的文,文字的内容,是独属于房子和它主人的故事。

黄浦的街头巷尾,有许多像这样有故事的建筑

那房、那人、那事,是属于黄浦的专属文字。

公元1633年,一位名垂史册的上海人徐光启在北京逝世,八年后,其灵柩被运回上海,安葬在土山湾北。徐光启的后代也就长期居住于此地,而这里也开始被称为“徐家汇”。这片融入了徐光启英灵的土地,便有了与以前不同的基因,一代又一代的上海人在这里上演着他们的人生故事。

徐光启出生在上海县城南乔家浜南岸太卿坊,在此后相当一段岁月里,他都生活在乔家路234号至244号的这幢建筑里,这是徐光启故居,人们习惯称呼他的故居为“九间楼”,或者“九间头”。

其实,叫“九间楼”也好,喊“九间头”也罢,这都是附近居民对这幢楼房的习惯喊法,不是正式名称,这在明清县志里是查不到的。它真正的名字叫“后乐堂”。这幢楼是徐家祖居建筑群第3进最北面的房子,徐光启曾在里面居住过。

说到徐光启,就不得不提他对徐家汇发展所作的贡献。徐家汇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起点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徐光启回到此地,为父亲徐思诚守孝3年。

守孝期间,徐光启在法华泾南面、肇嘉浜西侧,即徐家汇西面建了一所农庄别业,其址大约在今天的虹桥路、恭城路、宜山北路一带。在那里,他从事农业实验,种甘薯、植棉花、观察总结,撰写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等高质量农业著作。徐光启之所以能够在杂采众家的基础上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是与他的勤于咨访、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以及破除陈见、亲自试验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

在这3年时间里,徐光启除了将《测量法仪》参以《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中西会通,加以整理外,还撰成《测量异同》《勾股义》。由此,徐光启与来华传教士在徐家汇开启了“西学东渐”的进程。

随着徐光启的逝世,九间楼也发生了变化。崇祯14年(1641年),为纪念徐光启,在旧时县署前街曾建有一牌坊即“阁老坊”,因为徐光启官至明朝文渊大学士,人称“徐阁老”。此外,九间楼中修建了徐文定公祠堂。崇祯年间,为纪念徐光启建造了徐光启公祠(东祠)。清代光绪年间,又建造了徐氏宗祠(西祠),清光绪四年(1878年)又将两者功能进行互换,把西祠改为徐光启公祠(又称“明相国徐文定公祠”),简称“徐文定公祠”“徐公祠”,而把东祠改为徐氏宗祠,作为徐氏后裔供奉列祖列宗之用的场所。

徐光启平生所学皆主张实用,其实学思想和精神,也就是理性包容、爱国精神、科研追求、开放胸襟和清正廉洁。徐光启作为海派文化的开创者,对后来的上海人和城市精神的形成影响至深。

Hash:8a856242cca35377181109b3b4a155e86849deb7

声明:此文由 火箭迷弟茔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