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最早的古牌坊和最大的古民居——歙县郑村

歙县郑村镇是个大镇,离县城只有五公里左右的路程。下辖十一个村,棠樾、槐塘、稠墅皆属于郑村治下。郑村镇政府所在是郑村村,历史悠久,古迹众多。郑村村建村于隋唐时期,现存历史文化遗迹40余处,其中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氏祠堂;还有徽州最早的古牌坊,元代“贞白门坊”;以及徽州最大的古民居“和义堂”。皆是卓尔不凡,傲视乡野。

郑氏宗祠面临郑村的中心广场,是郑氏的祖祠 。始建于明成化(1466)年间,是为纪念元代著名学者、师山学派的创始人郑玉而建,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宗祠占地1856平方米,规模宏大,为典型的徽州廊院式祠堂。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保碑和省保碑被嵌入门坊旁边的围墙上。

郑氏宗祠是传统的徽派廊院祠堂,暂未对外开放。中轴线最前方是一座石制门坊,四柱三门五重檐。坊宽约9.86米,高12.5米,是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祠堂大修时加造。梁、柱和枋额遍饰锦纹雕刻,典雅工丽。

明楼。正脊龙吻,四角飞翘。定盘枋上施四攒方斗,斗上出栱三跳,令栱上施撩檐枋。

明楼下双龙之间无字,这里本应刻上“圣旨”牌,后人以为是郑氏民间私制,故称门坊。

郑村门坊的梁柱雀替周身浅浮雕锦纹图案,实为一绝。大字板亦无字,由波浪形的浅刻线纹填充。据记载,牌坊正面上方原刻有“奕世忠贞”四个大字,背面是“名宗孝祀”,刻字苍劲。这些大字均在文革中被凿除。

次间,雀替、下枋、上枋、定盘枋、立柱,均浅刻云纹锦绣,苏式图案,令人赞叹。

次间梁枋。

次间屋檐,鳌鱼尾脊饰,栱眼壁镂空雕刻。定盘枋皆出头。

另一侧次间屋檐。

透过门坊,可见祠堂前厅,面阔五间,明间较宽,石柱木梁,上施斗栱。中间三间屋檐高起,是三重檐的结构。

中间屋檐,檐柱月梁。

前厅之后,是传统的三进二天井结构,中轴线上列享堂、寝楼。现未开放。

贞白里门坊,是为纪念郑氏家族名人郑千龄的功名坊,并兼有门坊、里坊之功能,立在小巷路口。二柱一间三楼,高8米,宽5.7米。该坊始建于元末,是徽州地区最早的牌坊,全国的元代牌坊也不超过十座。正中匾额上刻有明弘治、嘉靖重修的题字,元末义士余阙题写的“贞白里”三个篆字依旧清晰看见。石质牌坊简约明快,双柱单间,额枋上的雕刻已经凿烂。

上下枋和大字板都是重修的产物。下枋浮雕狮子绣球图案,尾款隐约可见:乾隆二十年(1755)桂月重修字样。大字板为明弘治十二年(1499)徽州府知府张禛和歙县知县朱谏重立;嘉靖六年(1527)重修。

二楼匾额有《贞白里门铭》,旨在旌表郑千龄一家三代乡贤。郑千龄只担任过县尹小官,但他廉洁奉公,勤勉工作。去世后村人自发为他建起了牌坊。因此,贞白里门坊上没有圣旨牌,只有《贞白里门铭》取而代之,这在元代大抵还是允许的。

民国《歙县志》载:郑千龄,字耆卿,曾任延陵巡检、祁门县尉、淳安休宁县尹。其“操守介,所至有惠政。”死后私谥"贞白先生",最高职务不过是七品县官,但死后由民间自发立坊旌表,并以“贞白”相誉,同时改“善福里”为“贞白里”,可见其声望之卓著。其子郑玉精通儒学经典,一生绝意仕途,埋头乡间专事讲学,因门生鲍元康特意为其建“师山书院”作为讲学之地,故郑玉亦被称为“师山先生”。元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攻破徽州,郑玉遭人陷害入狱,幸得门生鲍深搭救脱险。次年再次入狱,郑玉不忍鲍深以子替换脱身计谋,自缢而死。

显然,郑千龄、郑玉父子忠于元朝, 用生命向一个逝去的异族王朝致意,他们的儒家信仰根深蒂固,令人千古浩叹。

抱鼓石硕大,几乎抵达下枋的雀替处。

枋的下部亦有雕刻的花卉图案。

贞白门坊背面。

梁枋图案。

鳌鱼尾雀替。石柱内侧面有门框卯口,从前装有木栅门。

两立柱丁头出栱,原先应上托雕像,现已残。

郑村幽深的小巷曲折多姿,皆是白墙黑瓦高墙大院。徽州的建筑在统一的外表下暗藏着对于个性空间的追求。前面的这处连排大宅即是徽州最大的古民居“和义堂”。

在郑村,郑、汪二姓为大姓。郑姓居东,汪姓居西。和义堂亦称翰林院,为“三里三翰林”之一的汪运錀的故居。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由汪氏后裔汪为炳在父亲资助下建造的,占地2.42亩。分东西两个大门,坐北朝南, 此建筑结构为九宫全封闭式,宽 48米,进深33.8米,建筑面积1612.3平方米,由西到东,二巷隔为三列,每列从南到北又分前、中、后多进,布局合理,无一雷同,十分壮观。

沿街门楼砖雕,包罗了不同时代的痕迹。

砖雕四周为植物图案,主体故事惜乎已残。

石门坊,门楼下锦纹砖雕。

陀橔外刻瑞兽,上下枋刻葵花向日图案。大字匾上是宋体书: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一进天井,墙体高峻,前厅为二层楼阁,木构廊柱,中间穿廊。

前檐。

和义堂的一处正厅现为麻将屋,村人济济一堂,共筑方城。浑然不知时光之流逝。

陀橔、雀替,木雕精致。

雀替。

木雕,刻瑞禽花草。

由门的尺度可以看出墙体之高。和义堂由两巷隔为三列,由兄弟数人分别居住,山墙亦不共用,中有火巷。火巷既可形成防雨通道,又可使两户互不干扰,独自成章。

高致的山墙。

旁院,有些荒芜。

防火廊道阴森寂寥,高窗上透进阳光,带来生机。

和义堂对外是三座门楼,此其一,无门簪。

第二座门楼,有两座门簪。

第三座门楼。

漏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曾经的繁华已成云烟,徽州最大的古民居历经风雨,已近垂垂老矣。

总 编:我是一只鱼

来源:游浙里(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微信号删除)

Hash:1141039ad88626a052db1f05c7a0c1d6e5227363

声明:此文由 歙县论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