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肇庆:这座西洋教堂的中国名字很少女心

一座九层阁楼式砖木塔

矗立在西江之畔

这正是肇庆四塔之一的崇禧塔

在塔脚下不远处建有一幢欧式青砖外墙的“番鬼屋”

它却拥有一个中国化的名字——“仙花寺”

它是中国天主教第一座教堂

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者

仙花寺坐落在肇庆市崇禧塔景区内,欧式建筑风格,分两层,外墙砌青砖,窗门呈圆栱,是中国大陆第一座天主教堂。

根据《利玛窦扎记》的记载,当时教堂里树起十字架,圣堂大厅上挂有圣母玛利亚抱着小耶稣的大幅彩绘油画画像,大厅陈列着自鸣钟、铜制地球仪、浑天仪、太阳钟及被称为无价之宝的威尼斯三棱镜,还有圣经及各类书籍。

但是,在一百多年前,一场无情的大火将这座西洋风格的天主教堂烧毁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仙花寺是近年来模仿原样重建的。

2006年9月8日,在崇禧塔东侧的仙花寺遗址举行“仙花寺遗址碑”揭幕仪式,近百位社会各界人士出席仪式。

与仙花寺有关的两位传教士

罗明坚(意大利人,1543-1607),万历七年(1579年)奉派抵达中国澳门学习汉语。1583年9月10日进入肇庆,居住在肇庆天宁寺,开始传教,通过与两广总督陈瑞、香山知县、肇庆知府王泮等中国地方官员的交涉,着手建立在中国内地的第一个传教根据地,他是最早进入肇庆的天主教传教士。

利玛窦(意大利人,1552-1610年),1575年派到东方传教,1582年到澳门,10月受教会派遣到肇庆,作传教士罗明坚的副手,协助兴建仙花寺。1588年,主持肇庆仙花寺。翌年八月离开肇庆,前往韶关南华寺。1596年,被委任为耶稣会中国教区区长。以后历居南昌南京北京,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罗明坚和利玛窦到肇庆之后,学习中国语言、书法和风俗习惯,穿中国服饰,乐于与知识分子和士大夫交游。罗明坚写了一部《天主教实录》中文书,广为流传。利玛窦还传播西方的科学知识,包括天文地理、数学、机械等方面,在教堂陈设自鸣钟、三棱镜、地球仪,亲自解说太阳的位置,星球的轨道,扩大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仙花寺建造小插曲

罗明坚与利玛窦为了建造天主教堂,在西江边找到了建造的地方,就是崇禧塔旁边的地块。然而,正准备开始建设时,却引起了当地乡亲的反对。本地的绅士们不同意在崇禧塔旁边建造西洋式的教堂,担心这样做会破坏风水,同时也指责利玛窦神父破土动工时,没有“看日子”。最后,利玛窦、罗明坚与当地的乡绅们磋商后,在崇禧塔稍远处建造这一座教堂。

虽然这场风波平息了,但却出现建造经费不足。罗明坚只好回澳门向各界要士求助,还好得到葡萄牙商人资助,这座教堂终于在1585年建成。

仙花寺名字的由来

教堂落成之后,利玛窦便把这座教堂命名为“圣童贞院”。一楼大厅设祭台,台上供奉救世主像。肇庆知府王泮送来两块亲笔题的匾额,以示祝贺。其中一块写“仙花寺”,悬挂在教堂门首,另一块“西来净士”悬挂在中堂。“仙花”是中国人对圣母的一种别称,“寺”是中国佛教道场,这样一个中国化的名字更容易让当地民众接受。于是,这座圣童贞院又被称为“仙花寺”。

关于仙花寺的“第一”

中国第一座西文图书馆,当时的仙花寺内陈列着多种版本的圣经、宣传天主教的书本以及其他西方书籍,民众可自由进入参观阅览。

中国内陆第一台机械自鸣钟,由利玛窦带领工匠在仙花寺内制作而成的。

世界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图,是利玛窦与中国朋友一起绘制并以中文标注地名,并命名为《山海舆地全图》。

世界上第一部中西文辞典《葡汉辞典》,由利玛窦与罗明坚合作编撰的,以罗马字注音汉字,并使用了很多明朝末年社会流传的语汇。

《山海舆地全图》

庄重古朴的仙花寺立于西江之畔,虽然曾被烧毁,流传下来的文物不多,但它的存在见证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为肇庆历史文化添上一笔西方文化魅力。

记者:朱润卿

部分内容来源:肇庆掌故

编辑:徐颖瑶

编审:仲晓璐

监制:杨志浪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原创文章和视频版权均属肇庆市广播电视台所有,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授权。谢谢!

Hash:60ca51102dbcf092fc5aef3facd37a033a3521c8

声明:此文由 肇庆市广播电视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