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庙和义和桥

吴根越角

关帝庙和义和桥

文:干云松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前,原塘汇三阳村殳家港口东一百多米处,有一座古庙和古桥,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武圣庙”,(俗称“关帝庙”)和“义和桥”。古桥和古庙何时建造也无从考证,但从它的建筑风格来分析,应该在明末清初时期。

关羽,一般人称之谓关公,他是河东解县平村人,自幼兼承家学,最爱读《易》和《春秋》。他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后屡立战功,此外他还拒绝曹操许诺的高官厚禄,和馈赠金银财宝,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护送刘备之妻与刘备团圆。其诚信忠义大节,更是万世留芳。关公后来为奸臣所害,败走麦城,死于湖北当阳,阴历五月十三是关公生日。从唐代开始人们就为关公建庙,称之谓“关帝庙”,又称武庙。

古庙建筑面积约一百五十平米左右,庭院建筑由山门、天井、正殿和斋房组成。正殿前面是六扇落地蛎壳长窗,正殿中央供奉着关公、周仓和关平三尊佛像,关公五缕长须,满脸红光,气势威然,正坐在中央。周仓和关平肃立两旁。一边是黑脸周仓,手握青龙偃月刀,怒目圆睁,勇猛刚毅。一边是义子关平、双手捧着用黄布包着的“御印”威严雄健,目视前方。佛像前是一幅彩色“秋叶”,由几百幅村民制作的刺绣缝制而成。“秋叶”全面是一只供龛,供龛上面放着香客们供奉的礼品。走进正殿是一块“拜旦”,正殿背后的整排墙上,画有一条乌龙,型似翻江到海,活灵活现。正殿东面墙上画有一匹虎虎生威的赤兔马,也就是关公的战马。在正殿西面墙上有一排长幅精美壁画,描绘“三国演义”中关公的精典故事。有“桃园结义”、“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和“水淹七军”等。这些精典壁画,由鱼池汇村已故民间艺人杨二所画,每幅壁画功笔端正,栩栩如生。解放前后,佛像前的二根柱子上,油漆已暗然无光,但一付对联仍清晰可见。上联是:“师卧龙友志龙,龙师龙友”,下联是:“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所谓卧龙就是诸葛亮,志龙就是赵云,玄德就是刘备,翼德就是张飞。在佛前“秋叶”的二根绸带上也有一付对联:上联是:“心同日月义同天”,下联是;“志在春秋功在汉”。意思是同日月一样的心、象天一样的义,志在春秋战国,功在汉朝时代。这些诗词不知出自何位名家之手。

正殿前面是天井和山门,天井里有一只石香炉,高68厘米,上口宽54厘米,底部为32厘米,成鼎字形,足有二百来斤重。正面刻有“武圣庙”字样,无注明年代。至今被民间完好保存着。也是古庙里仅存下的一件历史遗物。山门里东边有一只炉膛,是香客们供奉“银子”的地方。庙会时香客在此插香点烛,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年春节前后和阴历五月十三,庙会最为热闹,方园几十里的善男信女来此拜佛烧香。村民组织的民乐队,(俗称拜香队),拉琴、吹笛、念经、(俗称拜忏),一派热闹景象。

山门前有一块场地,人们习惯叫庙场,场中央有座旗杆石,庙会时一面黄色彩旗迎风飘扬,显得隆重而神圣。庙场前面沿河有一个河埠,河埠台阶上的石块足有千斤重,庙会时善男信女们挑水洗刷,一片忙碌。庙会时塘汇镇上的小商贩也挑着卖糖担,来做生意,二分钱一粒糖、四分钱一包冰雪糕,还有来耍猴子的外地艺人,吸引了不少来凑热闹的孩童。

正殿西边的斋房分南北三间,西边朝大路口是一排蛎壳长窗,所谓蛎壳、就是古人将河蚌的壳晒干处理后,再经工匠精雕细琢而成。主要用于采光,每扇窗户有几百个方格,每个方格内镶上蚌壳,工夫之深,技术之难,可想而知。由于年代久远,晚辈们看到时,已经非常阵旧。

义和桥(俗称“牛桥”)的茶馆店就长年开在这里,解放前,本村村民龚阿弟的父母,以及叫“卖糖阿金”的村民,也曾经在此开过茶馆店。解放后巳故村民干阿通也在此开过一段时间。开茶馆平时只收取点柴火小钱,主要是方便大家,也是传统习俗的需要。

义和桥茶馆店内,清晨有早茶,上午有饭茶,又叫“长脚茶”。在新年时间,村里有亲戚来拜年,主人就要陪客人来茶馆店吃茶。凡某家有新客到,新客就给在场乡亲敬烟一圈,以视尊重。到茶馆店吃茶,都为中老年人,在劳作之余到茶馆店吃壶茶,是他们一大乐趣。边吃茶边谈笑,东家长西家短,言无不尽。真是忙中偷闲,乐在其中。

早时,古庙茶馆店还有“吃讲茶”的习俗,凡是邻里之间闹矛盾,都愿意到茶馆店去“吃讲茶”,接受茶客评判是非,当事双方先陈述事情经过,把问题放到桌面上,让大家评说,最后有威望的族长者,代表大家评判是否,理亏一方当场向对方赔礼道歉,并支付在场茶客茶钱一份。这种吃讲茶形式,在当时民间起到很好的调解作用,这就所渭“有理无理、出在众人口里”。

义和桥茶馆延续多少年,至今健在的老人都记不清。只知道解放后,一九五七年村里借茶馆店,开办了养蚕共育室,茶馆店从此关门停业了。

紧挨庙场东边的就是义和桥,俗称“牛桥”。此桥南北走向,是座有阶三孔梁式石桥,长约二十米,宽二米,重建于民末清初。重建时桥的二侧都有桥耳,园木穿耳而过,成为安全的护栏。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护栏早已不在,桥耳朵也残缺不全,但桥身仍坚如磐石

义和桥、原是塘汇北片老百姓进出塘汇、嘉兴的必经之桥,也是桥北村民到港南劳作的必经之桥。古人为纪念关公,缅怀他护国佑民的功德,将古庙、古桥建造于此,也是天时地利人和。当时桥中央的南侧石柱上还刻有某某人捐助银子壹佰两等字眼。到了近代,许多文字已模糊不清,但桥中央两边“重建义和桥”的五个大字仍清晰可见。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古老的石桥上南来北往,并在这块深情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这座悠久的古桥,它经历和见证了时代历史的沧桑巨变。

由于历史的造就,关帝庙这座历经几代的古老建,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被拆除,所有建筑材料被运走,据说当时用来建造现正阳桥边的“三八机阜”。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义和桥,在两艘机动挂浆机船的相互碰撞中被损毁。桥柱断裂,桥梁落入河中,成了航道通行中的障碍物。一九八八年,义和桥由嘉兴桥梁工程队拆除,部分天岗石被运走。一九八九年,经嘉兴市人民政府批准,义和桥再次重建,成为现在的水泥单孔桥。但南北引坡未完工而不了了之,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经过历史的洗礼,古庙和古桥的建筑容貌,虽然已经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古庙和古桥的故事,也将要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特别是如今的中青年,对他们来说,这不过是一个历史尘封的故事。但古庙的旧址依稀可见,古桥残缺的桥墩依然存在,古庙里那只唯一遗存的石香炉、仍完好保留在民间。它们似乎还在悲伤地向人们诉说着古桥与古庙的故事。因为它们经历了时代的沧桑,告诉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岁月。

2012.10

Hash:25e9457fb10b073358600bcc98f81d3ef9dc286e

声明:此文由 虎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