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岗坡渡槽工程,由广东人创造出的这一段历史奇迹

历史上,罗定曾经被称为“饿定”,饿者,饥饿、饥荒之意也。

历史上的罗定一直因为干旱饱受无粮裹腹的痛苦,自从盘古开天劈地,将罗定划分为有人类居住的一类地方,这里就因为干旱无水而受尽了苦难。

十年九旱,这是对那个时期罗定的一种定义。而这个定义带给罗定人民的、便是数不清的饥饿和困境。据史料记载,仅建国后发生的旱灾就有34次之多,且干旱情况一直维持到了1985年前后。

因为干旱,导致粮食绝收欠收,老百姓只能喝粥咽糊、吃不饱肚子。为了求生,罗定人开始外出谋活路,由此催生出了著名的“走三行”行当。

为了解决长期困扰罗定发展的干旱问题,从明清时期开始,历朝历代都开展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治理,效果却一直不甚理想。

解放后,罗定县委极其重视水利设施建设,在人民政府的动员和号召下,罗定人民开展了长期性的、轰轰烈烈的水利设施建设,由此,才彻底地改变了罗定干旱缺水的状况,使罗定真正、彻底地摆脱了困扰千年的干旱问题。

1951年,罗定县罗平镇牛路迳水库建成,这是罗定历史上建成最早的一座水库。此后,在罗定县委的坚持不懈和大力倡导下,在罗定人民的艰苦努力下,先后建成了山垌、湘垌、罗光、金银河等一批水库,并先后完成了引太、引泗、引沙、引镜等一系列农田灌溉工程,由此完成了罗定由旱区向鱼米之乡转换的完美兑变。而在这一系列水利工程中,尤以长岗坡渡槽工程最为艰苦、最为引人瞩目,也最具有历史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长岗坡渡槽工程是能否有效解决罗定十年九旱问题的一个关键点,也是最至关重要的一个工程;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罗定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万众一心、团结一致,以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和勇气创造出的一项奇迹,是罗定人引以为骄傲的一座里程碑。

全长5.2公里的长岗坡渡槽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引水渡槽,工程建设者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可以辅助的情况下,完全依赖钢钎、铁锤、人力车等原始工具,最终筑成了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被喻为奇迹的伟大工程。

长岗坡渡槽工程持续时间之长、耗费精力之大、动用人力之多几乎都可以称为“最”,它之所以能够成功不外乎于几点:有着坚强有力的、具有实干精神和作风的领导集体;有着能吃苦耐劳、不计得失的人民群众;有着全国人民无私、无畏的支援和鼓舞。

据曾经参与长岗坡工程建设、祖籍罗定市船步镇的参战老兵刘天荣介绍,当年他们参与建设渡槽的时候,条件是十分艰苦的,甚至可以说,是十分恶劣。“大热天的,工地上所有的人都是头顶着烈日在干,没有一个叫苦的。那时候的老百姓很能吃苦。”对于当年那些难忘的经历,刘天荣至今仍记得十分清晰。

长岗坡渡槽工程的建设完成,是中国人“人定胜天”思想的复制和写照,也是罗定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人民力量,以人民力量战胜一切困难的最直接结果。

长岗坡渡槽工程被赞为“广东红旗渠”,在经历了近40年的风雨洗刷之后,如今的长岗坡渡槽仍然骄傲地挺立于这世界的一角,在发挥着巨大的、无可比拟的引流作用的同时,也在接受着人们的赞叹与观摩。

那个令人振动和兴奋的中午,就在我们结束参观、准备离开纪念馆时,从广播里传来了一阵并不熟悉的歌声:罗定在哪里?罗定在我心里,在我的梦里。罗定在我回忆里,在我的血脉里,深深地爱着你。

深深地爱着你,罗定。

Hash:6d6621971b855875b60858e45292b906b7ffd34b

声明:此文由 天下老兵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