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故事之(六郎藏兵洞)
在今天河北省水清县、霸州、文安、固安、雄县等五个县市境内,有东西延伸约65公里,南北宽约10-20公里的宋辽古栈道。杨业曾孙杨充广始修的《杨氏祖谱嫡长内谱》中记载:奉上谕,密修边关地下战沟。”据今发现,仅河北省水清县境内就有三百余平方的地下建筑有砖壁顶的地洞,与记载家谱中完全吻合,宋辽交战时,六郎镇守雄县的瓦乔关,霸州的益津关和信安的淤口关,与辽军形成对峙局面。
宋国为了收复失地,秘密修建了地下古战道。当时两军相隔几十华里,中间没有条件隐蔽修地下工事。宋军一面在地面上大张旗鼓地建瓦屋盖新庄,地下暗修战道,不足半年的时间,远看瓦屋一片,实际是内精兵数千。瓦屋新庄便由此得名,后来由于瓦屋新庄在宋军营盘中排序第八,故而把新旧的”新”改为了”戊己庚辛”的辛,意为第8位,一直沿用至今。
在宋辽交战时期,瓦屋辛庄古战道是连接前线古战场与宋军大后方的交通枢纽,具有藏兵、囤粮、了敌、作战等多项功能。古战道是由规格和质量基本统一的青砖构筑而成,隐蔽性强,利于突然性袭击敌人。战道内部构造错综复杂、巧妙独特。在埋藏深度上呈立体式分布,同一地道群内,甚至同一洞体内,也分深、中、浅三层,最浅处距地表1米左右,深处则达4-5米,而且洞与井、古庙、神龛、石塔及临街的商店相通。较大的洞室为宋军藏兵洞,有通气孔、放灯台、蓄水缸、土坑等生活设施。比较狭窄、曲折的通道,加上迷魂洞、翻眼、掩体闸门等军用设施,使善于马上作战、习惯视野开阔的辽兵,一旦进入则身体和思维都会受到局限,必然迷失方向,很容易被宋军擒获。古战道往往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在宋辽交战的数百年来,辽军一直都没有发现这个工程,作为国家的秘密工程,史册上没有记载。
四 镇守三关
清代边连宝有诗一首:
《雄关怀古》
牢落三关古战场 延昭事业瓦桥霜
可怜野调盲弦里 威震三关说六郎
提到杨六郎镇守三关,大家都会想到山西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这三关。其实杨六郎镇守的三关并非这三关。明代以今河北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为“内三关”:今山西境内沿内长城的雁门关、宁武关(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偏头关(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90年)为“外三关”。京师恃为外险,北边有事,必分列戍守于此。
从史料上来看,杨家将抗辽主要活动在山西和河北中西部地区,往北最远到过易水河一带,即今河北省易县、涞源、涿州、霸州和雄州(今河北雄县)地区。北宋与契丹辽国长期对峙的、史书和戏剧中经常提到的“三关”,瓦桥关(也称雄关)、益津关、淤口关(或草桥关),就在当时的沧州北部、海河南岸一带。
五代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登上皇帝的宝座,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这十六州东起河北省的遵化,西界山西省的神池,北迄长城,南至天津一带,东西长600公里,南北宽200公里,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足足容得下3个台湾岛。
中原政权不但失去了大片士地,而且使老祖宗世世代代修筑的长城失去了防御作用,中原北部大门洞开,留下了巨大的边防隐患。这一行径让华夏文明险些覆灭。五代时期唯一有作为的皇帝周世宗柴荣(杨延昭岳父)于显德六年(959年)四月春大举北伐,水陆并进抵达沧州,只用了40天的时间,收复了瀛洲、莫州及界河三关共17个县,之后在瓦桥关置雄县,在益津关置霸县。“雄”“霸”置县于边界,其用意十分明显。
怎奈天不作美,正当北伐节节胜利之时,周世宗突然发病,不得已而班师,不久就去世了,致使功数垂成。后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三关”这带成了宋辽“国境线”。三关位于界河(今海河、大清河一线)南岸,从三关的名称“淤口”“益津”“瓦桥”(以及“草桥”)来看,都与河流湖淀有自然属性的关系。
三关地处平原地带,无险可守,于是北宋仅采取守势,集结数十万重兵“把守三关”。杨延昭正是宋初镇守三关的名将。现在雄县、永清县、霸州市境内,尚存宋辽边关地道遗迹,是宋辽边界附近的军事设施。宋名将杨延昭在此地镇守达十几年之久,寸土未失。此处一马平川,在战场上无天险可据,杨延昭屡战屡胜,与当时他奉旨所修地下战道有着很大关系。
另外,杨六郎镇守三关时,将拒马河打通,也就是现在的海河和大清河沿岸,形成了一座天然的水上长城。今天的河北白洋淀就是一片河沼交错地带。这座水上长城和地下长城有力的阻止了辽军的的南下入侵。如今,在中原大地上,那首叫《小放牛》的民歌依然在传唱.....
天上锁龙什么人来栽?
地下的黄河什么人来开?
什么人把守三关口?
什么人出家未曾归来么
天上的锁龙,王母娘娘栽,
地下的黄河,老龙王开
杨六郎把守三关口,
韩湘子出家未曾归来么。
最后一战(下回分解)
Hash:8dda166de021b30fd4bcd297df549de5c29210cf
声明:此文由 弋阳杨氏四知堂宗亲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