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县 唐朝宝历年间修建的千佛塔
明福寺塔,也称千佛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朝宝历二年(公元826年),现存为北宋早期建筑,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塔高九层,八角亭子顶。后遭雷击,五层以上倒塌。民国18年(1929年),当地人集资修复至七层,塔顶改为桃状。该塔位于原滑县老城明福寺山门以南二十米偏西处,现为城关镇九街。
隋文帝仁寿四年,滑县老城西南隅建起一座寺院即明福寺,后经陆续扩建,规模达到南北长1000 米,东西宽370 米,其殿堂之辉煌,闻名于郡,因而被誉为滑台名刹。
唐代宝历二年又于寺内增建一座九层密檐式砖石结构的佛塔,明福寺声名远播。历经战乱后,殿堂已毁,唯古塔尚存。可惜又遭雷击,这座塔的上部四层又轰然垮塌。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是民国年间修复以后的明福寺塔,已由原来的九层改为七层。
1963年1月20日,明福寺塔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 明福寺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3月,滑县文化局、文物管理所和城关镇九街村群众自筹资金6万元,邀请河南省文物建筑设计保护中心对明福寺塔破坏程度和修复工作进行了全面勘探、测绘和评估,同时积极向国家申请拨款维修。
2006年国家文物局下拨50万元专款,并指派国内具有权威性的北京锦华古建筑园林工程公司,对明福寺塔进行了全面修缮,使明福寺塔重现雄姿。
明福寺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为研究佛教史、科技史和古代建筑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
近年来,滑县县城面积逐步扩大东移,为了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政府斥资在明福寺塔周边完善了附属设施,修葺了欧阳书院,文化广场等设施,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休闲和周边旅游的好去处。
明福寺塔整体设计合理,建筑材料及建筑工艺精良,既有宋代早期砖塔的基本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唐代砖塔的风格,实为唐宋塔嬗递的范例。
明福寺塔又名千佛塔,为七级楼阁式砖塔,整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经过重新修缮,塔通高43米,地面直径11米,平面呈八角形,塔体逐层内收,是河南省乃至全国所见不多的大型佛寺砖塔之一。
明福寺塔形体高大,气势恢宏,是河南省内乃至全国所见不多的大型佛寺砖塔之一、该塔为七级楼阁式造型,通高43米,底面直径11米,平面呈八角形,塔体逐层叠涩内收,略呈优美的抛物线形。整座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用青石筑砌,塔身及塔刹则由七十余种不同规格的灰砖砌成。第一层正面辟半圆拱券门,门上饰有浮雕帷幔。二至七层四个正面辟门,五层与七层四个侧面分别砌有直棂假窗和“卍”字图案。檐下设置有砖制普柏枋,枋上砌制有规整的五铺作双抄砖质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斗拱承托檐枋、椽、飞。檐部重唇板瓦和素面瓦当为典型的宋代早期风格。檐上施斗拱
承托的平座,檐与平座下均施浮雕仰莲的叠涩砖层。塔身各层转角处均筑砖雕仰、俯莲组成的精美的竹节状倚柱。塔身外壁镶嵌五十多类共1234块佛像砖雕,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具有唐代遗风。塔内亦分七层,与外檐分层相同,形成八角呈桶状的空腹结构。壁体内砌筑梯道,与各平座上的攀沿走道相结合,盘旋而上,可至塔顶。顶置桃状塔刹。 顶层各角挂铜铃共24个,风吹铃响,悦耳动听。塔顶如一仙桃,游人可由塔内登顶,眺望滑县古城风貌。
明福寺博物院建于明福寺塔西侧,南北400米,东西200米,门前市场东西260米,总占地面积11.9公顷。博物院以国内仿古建筑中所缺少的隋代风格为主,总体包含中、东、西三路和多院落,单体建筑形式都体现隋代古刹遗风,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和文化旅游观赏价值。
隋文帝(杨坚)仁寿四年,滑县老城西南隅建起一座寺院即明福寺。
关于明福寺的得名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当年滑县城关南村有一户人家,户主姓杜,叫明福,他全家一心向善,虔诚拜佛,并舍出自己并不算太宽大的宅院建为寺院,供人们烧香拜佛。于是,人们就用他的名字当作了寺院的名字。另一种说法是:隋朝时杜明福任滑州知州,上任后找到一个双目失明名叫李徒的人,对他说:“你过去因为一枚金钗逼迫你妻子自杀,所以你才双目失明。现在你只有将自家房产施舍为寺,你才能获得幸福”。李徒照杜明福说的去做,果然双目复明。据此。 民国《重修滑县志?金石录》文曰:“乃为善友而募缘建寺,因以‘明福’名之”。起初,这个寺院并不大,后经陆续扩建,规模达到南北长1000 米,东西宽370 米,其殿堂之辉煌,闻名于郡,因而被誉为滑台名刹。特别是唐代宝历二年又于寺内增建一座九层密檐式砖石结构的佛塔,更使明福寺声名远播。可惜历经战乱后,殿堂已毁,唯古塔尚存。
Hash:d51649c7916d3c68c48bb220d98ae54ae2787b62
声明:此文由 中原正能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