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城隍庙纪事

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太行人家的力量,公益的挖掘这座城的点点滴滴,还原平民的历史,您进步,我开心。感谢无数支持我们的朋友,一并致敬。我们属于这座城,我们又都是匆匆过客,我们不畏困难,这座城激励我们前行。

城隍,古代神话为守护城池之神,为道教信奉。由《周礼》记八神中之水(隍)、庸(城)而来。见于最早记载的是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建芜湖城隍。《北齐书》载,慕容俨守郢城,被南梁重军围攻,慕容俨到城隍庙求神护救。唐朝,郡县皆祭城隍。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封城隍为王。明太祖朱元璋封京师城隍为帝,开封等封王,府城为公,州为侯,县为伯,保定府城隍为威灵公。

▲我们第一次看到城隍庙二门。其实这是三门了已经。看图的话,二门早就拆了,变成了广场,有集市,可以放风筝了。顺高台阶上去,那门洞里对着住了两家人,令我很羡慕,那么高,多美呀。下雨时在门洞里避雨,看他们在门道里的炉子上做饭,还偷看人家家里呢。下台阶后是一条短街,两边是铺面,后来也成了住家。然后才是和平电影院的高台阶庙门。我们踮着脚在门外买五分一张的票进去看电影,是黑马老师童年去的最多的电影院。

保定的城隍庙,北魏建的清苑县城不详。北宋淳化三年(992年),保州新城竣工,保州衙署由清苑故城移驻今城。与此同时建保州城隍庙。金末贞祐元年(1213年),毁于蒙古军屠城。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蒙古汉军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率军由满城移驻保州,重建城隍庙。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年),改顺天军为顺天路,称顺天路城隍庙。为区分等级,在城西南隅今淮军公所址建清苑县城隍庙(清同治间废),一座城内建两座城隍庙,全国罕见。

元末,保定城隍庙再次毁于兵火。明洪武二年(1369年),诏全国建城隍庙。翌年,保定府重建城隍庙。时隔百余年,庙宇倾圮。成化十四(1478年),保定知府刘观重建城隍庙。仿京师城隍庙建正殿五间,正殿左右建二司神祠各15间,正殿后建寝殿三间,正殿前建穿堂护法殿三间,护法殿前建朝门。

日军侵华日军文职人员拍摄城隍庙的牌楼,这是太行人家好友从日本购得的日本士兵的老相册,偶然发现了保定城隍庙的老照片。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修。直隶总督方观承《重修保定府城隍庙碑》载,郡城北门之西,旧有城隍庙,与风神、火神二庙相接,规模宏敞,年久倾圮,乾隆二十四年,疏清重修,谕拨帑银数逾巨万。明成化年间重修由保定府承办,节缩办公经费,知府捐养廉银建成。

▲这是民国城隍庙的全貌,红色区域是今天保留的大殿(陈伯涛绘制)是咱家老庙的建筑素描,是陈伯涛先生的杰作,他凭记忆画的,十分精准。小广场前的横街是市府后街,左通半亩园街,右通琅瑚街和北大街。

而今经费承于国力,建筑规模空前,故称“经营栋隆”。修葺三座殿堂、左右二司神祠。朝门和前殿间建钟楼二楼。前殿门前,历朝褒封城隍的敕旨碑亭,石刻大狮一对,小狮24个,分列甬路两侧。朝门外的庙台高一米左右,东西宽约30米,南北长约10米,庙台护栏之栏板,望柱为汉白玉石雕,登庙台的台阶由三路汉白玉组成。庙台之南隔看戏广场建飨神戏楼,戏台高约两米,由巨石砌成。台上前部为戏台,后部为化妆室,进深两间,飞檐翘起,雕梁画栋,颇为壮观。还增修八蜡、马神、土地等庙宇,翌年八月竣工。是年,乾隆帝赐御笔“威灵公”匾,于庙台上朝门前建木牌坊,将匾悬于牌坊横额。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英、法、德、意四国侵略联军占据保定,将庞大的城隍庙群付之一炬。二十七年,民间集资重建城隍庙,因财力不足,建成简陋的城隍。是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902年1月3日),西太后、光绪帝由西安北京,途径保定,驻跸三日。原直隶布政使、护理总督廷雍,以纵容义和团罪名,被侵略联军杀害,西太后封廷雍为直隶都城隍,城隍庙改称都城隍庙。1923年,直鲁豫巡阅使曹锟,对城隍庙进行重建,除钟鼓楼未复建,余均恢复了被焚前的面貌。请回道士住持城隍庙。

▲城隍庙街繁华的盛景,北拍的,看到那玉石围墙和墙垛子上的狮子头木有?小时候我就爱摩挲那些石狮子头,骑墙上玩。西边这个大棚子一直到80年代都是个大室内菜市场。

1928年,北伐战争后,破除迷信,拆除庙内神像。北白衣庵小学校长赵子元,为增加学校经费,呈经当局批准,将庙产归该校。庙内空旷地,由慈善团体捐资建房百余间,招商迁入。另有商户租赁地皮,自建房屋70余间。慈善团体建房费用,由房租扣抵,至1932年扣清,房归公有,遂将城隍庙定名为普育市场,店铺以绸缎布匹和作衣店为多。

正殿曾演无声电影,因片子老化,生意不佳,由巨商玉丰公绸缎布匹庄占用,前殿为作衣店,后殿改为益和戏园。东路神祠北段改为新民舞台。后院除益和戏园外,多为说书、打把势卖艺的。西路南段为道士院。朝门以南为小吃摊点群。

▲这是人家德国摄影家拍的四十年代的城隍庙外街景,这是城隍庙街东侧。可惜没拍庙的正脸儿,仅仅是捎带了个大牌楼和玉石围墙。

1946年,国民党河北省政府由北平迁保定驻原省政府,保定绥靖公署由省政府迁清苑县政府(今市府前街),清苑县政府迁城隍庙,商店被迫迁出城隍庙。1948年保定解放后,大部商户迁回城隍庙,1954年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庙内大商户合并到公私合营企业,小商户合并到合作商店。旋在城隍庙北部偏西建和平电影院,后改保定市招待处礼堂。20世纪70年代初,城隍庙改为保定市招待所。80年代改为古城宾馆,进行大规模改造,仅保留城隍庙正殿,作为会议室。

▲1938年,能住在城隍庙街也是一种幸福,保定电灯公司电费收据,来自保定酒厂老档案。

城隍庙大殿位于11层台阶的月台上,月台南北长12米,东西宽25米,中央石雕圆形三足双耳香炉一只,周围汉白玉护栏,每根望柱上雕一小石狮。东、南、西三面有石台阶。大殿位于月台北面,为硬山布瓦顶砖木结构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两间,殿顶大脊上雕各种图案,两端饰螭吻斜脊雕檐兽。檐下漆梁画栋,为旋子火点金作法。殿门上悬一长2米,宽0.5米蓝底金色边匾额,书“城隍庙”金色大字。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大师所题。

两侧门柱上有副对联,上联:“威灵赫赫燮理阴阳名誉千古”,下联:“辅德昭昭化参天地功障一方”。为保定道教协会会长刘崇汉书。殿内正中塑城隍真君坐像,高3.5米,泥塑彩绘象。河北省道家书画院崔信良道长塑像。塑像背后有祥云图案帐幔,像前设红漆香炉。大殿前抱厦为卷棚式布瓦顶,面宽三间,进深一间。月台南端有两棵枝繁叶茂的古松,见证了城隍庙历史的变迁。

▲城隍神出巡。

附记:城隍出巡

1928年以前,各朝代于每年春(清明节)、秋(七月十五)举办两次盛大的庙会,会期15天。数百里外的商贾和善男善女来赶庙会。庙会期间进行城隍出巡,数十道花会赴会表演,戏楼上许愿、还愿香客雇戏班子为城隍演出,为保定最繁华的季节,不仅给庙会带来可观的收入,也是商家增加经济效益的良机。

城隍原为守卫城池、保障治安之神。道教吸收其为神后,其权限增至护国安邦、剪凶除恶、调风和雨、管领亡魂诸事。各级官吏赴任,首先在城隍面前宣誓,求其保佑。城隍庙中有两座城隍神像,一为泥塑,一为藤像。后者为春、秋、冬出巡使用。春是清明节,名为“收鬼”,秋是七月十五,名为访鬼,冬是十月初一,名为放鬼。

城隍出巡为全城的一件大事,各个环节相互连接,有一套严密的组织系统。领导机构为董事会,董事长又称会首。董事会由衙署官员、社会名流和宗教界人士等组成。其办事机构人员由董事会聘请神职人员和谙熟道场的人负责管理各项事务。道士依据会首的安排负责礼仪道场等活动。

城隍出巡之前,先由驻地衙署移牒城隍,出巡赈厉。赈厉即赈济无祀之鬼神,一般由衙署长官在府、州、县城北之厉坛于三冥日(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举行,亦祭告城隍。城隍出巡之前一日,在城隍庙大殿搭起临时暖阁并置公案,然后由会首用驻地衙署牒文将城隍请出。城隍两旁站着书史、皂快、马快、红班、军健等。他们一一向城隍参拜后,由执堂人将“犯人”的名册呈至案上,由传事人逐一唱名,解差立在中庭报声“解到”,与帝制时代的衙署颇似。唱名完毕,城隍便出牌标明派各司赈济厉坛所祭饿鬼,所派各司随巡。厉坛接到城隍之牌犹如令箭,始祭坛。之后,颁布出门方向和出巡路线,这番排场称排堂。

出巡时,城隍和随班各司换上新锦袍,城隍藤像坐八人抬的锦绣大轿,于上午巳时(10时)出巡。出巡时,省城保定热闹非凡,仪仗队、乐队在前,城隍藤像随后,省、府、县衙官员跟随左右,浩浩荡荡的队伍长达数里。巡行中过文武衙署,骑马执事纵马驰过东、西辕门,称跑马,神轿紧随抬过去,称抢轿。此时金鼓齐鸣爆竹声大作,红班、皂快吆喝在前。

城隍出巡一般在深夜回庙。出巡途中,城内居民手持香立于道路两旁,或随从而行。众人念“太乙救若天尊”,并祈城隍减免亡灵罪过,乐队吹奏优雅的道乐,道士拜表诵经,焚《城隍牒》,赦免地狱悔过阴魂罪孽,准其善处起生,此项活动由道教法师主持。有的信众为求长辈重病早愈或为亡故长辈祈赦罪过,则扮成犯人模样,身披红色囚服,披枷带锁,双胳膀垂直绑在木担上,头坠香炉,跪在城隍像前祈祷,愿为重病父母或亡故先人代替受刑,赦免长辈的罪行,出资请戏班在城隍庙广场前戏楼为城隍唱还愿戏,或捐资为城隍绣锦袍或施舍穷人积善。七月十五的城隍出巡大体与清明节相同。

图片来太行人家的粉丝,部分来自网络,文字部分来自黑马老师,一并致谢,太行人家做的是故事会,聊的是家常话,不是埋头写科研论文,见谅,@所有人,太行人家原版的照片,随手拿去,开心一万年

Hash:06d3e7b4b72564c94fe5891e9adde3ff9d239440

声明:此文由 太行人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