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也有一座“斜塔”
在中国的佛教文化中,兴国塔这样的寺院建筑着实普遍,如尉氏县兴国寺塔,博野县兴国寺塔等,同名同姓的竟有七八处。但江阴的兴国塔与众不同,一是因为它的形态是“斜”塔,塔尖呈钢笔尖形,二是因为它的的传奇经历让人为之敬重。
江阴兴国园始建于宋初太平兴国(976–983)年间,原为太平兴国教寺的七级浮屠(即佛塔),俗称“兴国塔”,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6层以下仍为宋时原物。塔高42.24米,已向东北倾斜0.25米,顶心偏北18度,名副其实的“斜塔”。
兴国塔从问世那天起,战争、杀戮与灾难的化解都与它有着紧密的关联。
元代至正年间,兴国塔首次受到战火损坏。明洪武17年(1384),塔进行了修复,塔身增高到9层。
明末,清兵南下,推行民族征服的高压政策,天下州县尽数剪发归心,只有江阴百姓眷念旧情舍身抗清。江阴城在阎应元等人指挥下同仇敌忾81天,终不敌清军200门大炮的轮番轰击。沦陷之后,清军入城烧杀掠夺,血腥风雨很快浸染每条街巷。纵是身首分离血光四溅,江阴百姓无一人献上降表,纷纷选择投井上吊自焚。全城仅剩老少53人身藏兴国塔中幸免于难。现在想来,是否这塔已在修建时就被赋予了拯救苍生的重任?
岁月沧桑,古塔饱经磨难。清代乾隆年间再次整饰。嘉庆22年(1817年),塔的架木及顶部遭火焚,但砖体塔身依然屹立。咸丰10年,太平兴国教寺大殿及东西僧房毁于战火。
1925年1月26日,直奉军阀在江阴混战,当时直军陈孝思占领江阴城,奉军毕庶澄占领城北黄山炮台。此时正值新年,人们张灯结彩,喜度佳节,但年初一的一声炮响,让人们由喜悦变成恐惧。双方炮火一直延续到年初七,居民们断了粮。江阴士绅出面向城内的陈军劝降,并向毕军疏通,要求开放通道,让陈军向苏北撤退。毕军允许让陈军撤出,但前提是要向城内发50发炮。当时负责发炮的指挥官是孟牧之,孟牧之知道如果50炮射向城内,满城倾毁。于是孟指挥向毕庶澄请命,由他来发炮,毕同意的前提是要击中城内的最高建筑兴国塔。孟牧之凝神瞄准,一炮击中兴国塔,塔的最高3层随着炮声呼啸瞬间坍塌,仅剩西南半侧。孟牧之便获得了发炮权。接下来,炮弹如流星般飞向城内,奇怪的是却无一人伤亡。原来是心善的指挥官不愿过多戕杀百姓,早已派人将弹中炸药偷偷取出。兴国塔以普世之心再一次换取了江阴城的安全。
自此,钢笔尖形的兴国残塔,遂成为了江阴古城的标志,一道独特的风景。掩映在夕阳下的残塔是如此壮美,夜色中辉映着佛家的慈行慈爱。
如今,因为这座塔,也就有了一座园——兴国园,花红柳绿,曲水假山,融优雅静谧为一体。耸立在古典园林里的兴国塔飞檐曲栏,残圭断壁,千古难群,粗放中饱含内在的感性,始终以禅定的姿势证悟着每一个人的心。
兴国塔,是江阴古城的标志,也是江阴精神的体现。在1991年江阴市徽、市歌的征集活动中,兴国古塔成为江阴市徽的主体形象。
转自江阴旅游
版权及声明
1、本微信号所转载的文/图/音视频等,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及原版权所有者。
2、本微信号所转载内容若原作者及原版权所有者不愿意在此刊登,请及时通知我们予以删除。
Hash:a6b976ec28cd1ac9c09737d84ad6d3fa2092628e
声明:此文由 无锡市旅游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