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你不知道的即墨古城牌坊故事 个个大有来头

编者按 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明清即墨境内各种牌坊多达113座,其中即墨县城内外48座,大部分集中在县衙前的丁字街上,多为功德坊。

牌坊,简称坊,又名牌楼,出现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在历史长河中,牌坊作为传统建筑及造型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艺术、历史和社会价值。即墨古城根据历史老照片和文字记载,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阳石雕传承人刘红立团队,建造山海名邦坊、恩宠宪臣坊、总督三边坊、四世一品坊、亚魁坊、父子御史坊、世步青云坊、湖广总督坊、齐王田横坊、琅琊王氏祖脉坊等18座牌坊。今日起,开设专栏,讲述即墨古城牌坊的故事。

即墨古城山海名邦坊

故事一

即墨知县与山海名邦坊

在明代即墨城林立的牌坊中,有一座独特的牌坊,既不是功名牌坊,也不是贞节道德牌坊,而是由时任知县许铤建造,矗立于县署大门前的唯一一座地标性牌坊——山海名邦坊。

该坊始建于明万历初年,于清乾隆十年拆毁。直到2016年6月,重新屹立于即墨古城的县衙门前。作为知县,为何要建造这样一座牌坊?

据史料记载,许铤是现天津市武清县人,进士出身。当年,他初到即墨时,看到的是一片“鲜林木、罕庐舍、蒿莱极目、观之凄阻”的景象。

之后,许铤跋涉全县,踏勘山海地理,决定从“海防、御患、弭盗、垦荒、通商”五方面实施新政,为即墨及金口的商贸繁荣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他励精图治,在县署前建造山海名邦坊,以唤起即墨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该坊由中央美院设计,河北曲阳宏州雕刻园林有限公司承建。采用五莲花岗岩建造,为三间四柱三楼式,题额集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碑帖阳刻而成。正面题额“山海名邦”,背面题额“为国保民”。中梁、边梁浮雕为花饰配云气纹,中门上和两侧花板的浮雕为抽象牡丹图案,抱鼓石上的水纹浮雕代表大海、风火轮浮雕代表太阳,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景象。

即墨古城总督三边坊

故事二

兵部尚书与总督三边坊

总督三边坊始建于明天启二年,是为表彰即墨历史名人、明兵部尚书黄嘉善镇守三边的功德而立。黄嘉善,明嘉靖二十八年出生于即墨城。万历四年中举人,翌年中进士,曾出任河南叶县知县、山西大同府知府、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等职位。

万历三十八年,黄嘉善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统帅延绥、宁夏甘肃三边重镇的军事。他加强边防建设,组织军队屯田,以农养兵,保证军需。同时,严格执行当朝的睦邻政策,通好互市,使汉蒙两族人民和平共处。有一次,敌虏潜入城下,黄嘉善登城约战,敌人见状,惧怕欲逃。黄嘉善命开城门出击,经一番搏杀,黄嘉善大胜而归,此即“三边大捷”。黄嘉善因此升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协理京营戍政。

万历四十三年,黄嘉善引疾归即墨。这一年,即墨遇大灾,黄嘉善出粟百斛、银元百两赈济灾民。天启四年黄嘉善病逝,熹宗皇帝辍朝一日致哀,诰赐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太保。

1958年,总督三边坊被拆除,2016年6月复建。该坊结构为三间四柱三楼式,采用青白石材质。正题额为“总督三边”,由明代书法家王铎手书,依据老照片复制阴刻而成;副题额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黄嘉善”,由即墨金雪梅题写。中梁、边梁上的浮雕为传统的吉祥云气纹,寓意富有朝气、吉祥安康;抱鼓石上的浮雕图案为松、鹤,寓意志节清高、松鹤延年。通讯员 致远 宇慈

Hash:742f815e8940118e66cd8d605748ed1cac076e55

声明:此文由 青岛要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