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状元邹忠倚的悲喜人生:29岁考中状元,32岁英年早逝
“世间善事忠和孝,天下良谋读与耕。”在繁华富庶的江南地区,崇德重教蔚然成风,勤奋好学考取功名成为少年儿郎的共识。由此,江南一带走出了许多状元。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从江苏、浙江等地走出的状元比比皆是。
1647年,江南省常州府武进县产生了一个状元吕宫;短短5年后,江南省常州府无锡县再次产生了一个状元——邹忠倚。
邹忠倚,字于度,号海岳,江苏无锡泰伯乡人,生于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邹忠倚出身一个书香家庭。伯父邹式金是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榜进士,官至泉州知府,是著名的戏曲作家;父亲邹兑金在1630年考取过举人功名,是一名杂剧作家,留下两部杂剧《空堂话》和《醉新丰》传世。
古往今来,读书都是一件很“烧钱”的事情,一般家庭养不起读书人。好在邹兑金头脑灵活,从事经商,能够赚钱养家糊口,供子女读书。邹忠倚得以安安心心地勤奋读书,学习文化知识。
人们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邹忠倚母亲去世很早,是父亲邹兑金将他拉扯养大的。邹兑金不但学识渊博,还急公好义,乐于助人,经常接济村里的乡亲们。邹忠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养成了善良无私的性格。
1637年,邹兑金进京参加会试。当他们乘坐的船只经过镇江的京口时,江上突然刮起大风,掀起巨浪,顷刻间将好几艘舟船覆翻,有20多个乘客掉入水中,拼命呼救。邹兑金不会游泳,见此情景,高声呼叫:“救人一命,赏布一匹!”在清朝,布匹是很贵重的物品,可以当作硬通货使用。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邹兑金的高额赏金下,船工、乘客以及岸上的围观者纷纷跳入江里,舍身相救,最终救起了11人,捞起19具尸体。邹兑金当场兑现赏金。
邹兑金因为悬赏救人,导致囊中空空,没办法继续赴京赶考,只好回到家中。
这一年,邹忠倚年方14岁。当他知道父亲救人的义举后,对父亲佩服不已。父亲扶危济困的善行,在他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邹忠倚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天资聪明,自身也很勤奋,自然能够得到丰厚的回报。1649年,是清朝举办的第三次会试。26岁的邹忠倚千里迢迢来到京城,参加会试。经过激烈的考试,邹忠倚脱颖而出,金榜题名,并考中进士。
3年后的1652年,邹忠倚以己丑科进士的身份,直接参加当年的第四次殿试。
这次殿试,朝廷出的题目是《君子怀德论》。邹忠倚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写了一篇洋洋洒洒数千言的精彩文章。邹忠倚书法功底深厚,特别是一手“劲险刻后,于平正中见险绝”的欧体字,让顺治皇帝刮目相看。
顺治皇帝在幼年时,曾经刻苦学习过欧体,看到邹忠倚的书法,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当场将他评为一甲第一名。
于是,邹忠倚就成了清朝入关以来的第四名状元、常州府第二名清朝状元、无锡县第一名清朝状元。那一年,邹忠倚年仅29岁,是清朝历史上最年轻的一名状元。
作为状元,邹忠倚被点为翰林,授任秘书院修撰,官阶为从六品。
邹忠倚当上了京官,锦绣一般的前程在他面前渐次展开。假以时日,邹忠倚一定能够得到顺治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入则部院堂官,出则封疆大吏。可是,邹忠倚并不醉心于名利,而是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难能可贵的是,邹忠倚非常重视情谊,没有忘记当年的老朋友。1654年,邹忠倚得知老朋友、无锡文人恭旦穷困潦倒,没有盘缠参加童子试,便资助一笔费用,邀请他来到京城,就近在昌平参加童子试,考取一份功名。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邹忠倚并不是一名适合在官场上“混”的人。在当了几年官后,邹忠倚自己也感到索然无味、百无聊赖。于是,邹忠倚奏报朝廷,请求辞掉职务,回乡瞻仰老父亲。顺治皇帝几经挽留,无奈邹忠倚去意已决,只好批准了他的请求。
1654年,邹忠倚回到了无锡老家。他像鱼儿回到了河流,像走兽回到了山林,过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不幸的是,一年后的1655年,邹忠倚患上重病,不治身亡,年仅32岁。
顺便说一下,与邹忠倚同榜的榜眼、探花的官运都称不上亨通。榜眼张永祺最高官职为正四品的大理寺少卿,探花沈荃最高官职为正二品的礼部侍郎。
邹忠倚短暂的一生,犹如昙花一现,但是,他的人品和才学得到世人的赞赏。他的《雪蕉集》和《箕园集》,流传后世。
不仅如此,邹忠倚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他的两个儿子邹显吉、邹卿森,都以诗文、绘画闻名于世。在他的子孙后代里,走出了许多进士、举人。1757年,他的玄孙邹奕孝在殿试中考中探花,后来官至正二品的工部侍郎。
Hash:a05f94275a2bc868b4516190ff72e3558cb1bef9
声明:此文由 勇哥读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