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墓:汉中的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不仅是外交家,也算是探险家。作为汉中城固县人,张骞病逝后,归葬于故里,为这里留下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张骞墓位于汉江北岸城固城西北三公里处。张骞曾经被封为博望侯,所以这里被称为“博望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产点,张骞墓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8年9月4日,我第一次来到张骞墓,当时这里还不是世界文化遗产;转眼之间,已经11年,再次来到这里,张骞墓周围发生很大的变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遗产”。

我赶到张骞墓景区,还不到四点整,就闭门谢客了!亮明身份,说明来意,通情达理的保安大叔,才允许我进去转一圈。周围的展厅已经关闭,穿过高大的双阙,绕过雄伟的献殿,直奔后方的墓冢——

走进景区的后院,跟过去完全不同,仿佛来到一座花园之中,草木茂盛,遮天蔽日。正中央的张骞墓,若隐若现,幽静肃穆。墓冢前方,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石亭子,里面安放着两件汉代的石刻。

两件石刻外观相似,整体呈“S”形,头部缺失,昂首挺胸,腰部较细,卧于地面。采用一整块石灰石雕刻而成,风格粗犷,形态抽象,可能是一对石虎。过去,当地人将这对石虎奉若神明,祷病、乞子和求雨均来此地。

张骞墓坐北朝南,外观呈覆斗形,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高约5米。墓冢前的砖墙上,镶嵌着三块石碑:正中的一块石碑上刻隶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乃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左侧石碑为“汉博望侯墓碑记”,乃清光绪时城固知县胡瀛涛立;右侧的石碑上刻有“张氏后商”的名字。

在墓冢西南角,有一块“联大碑”,全称为“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乃1939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所立。石碑上刻有民国的国旗,由联大教授黎锦熙书丹,记载了西北联大历史系考古委员会对张骞墓进行考古发掘的基本情况。

1938年7月,对张骞墓进行考古发掘之际,引来张氏后人的误解,认为这是挖张家祖坟。于是,千余人手持锄头赶到张骞墓前,西北联大教授们停止继续挖掘,改为增修墓道。

如今,在墓冢东侧,依然可以看到曾经考古发掘留下的墓道痕迹。当时,在这里发现了一些马骨、陶片、瓦罐和五铢钱等,以及一枚写有“博望□造铭”的封泥。由此判断,这里确实为汉博望侯张骞之墓。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故里城固县。汉代以来,沿革明确,历代文献均有著录,应该是张骞的真墓无疑。围绕墓冢,漫步一圈,青草覆盖,柏树环绕。

这里规模不大,远离“丝路”主线,交通闭塞,影响较小。张骞墓能够顺利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可见他对于“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Hash:ff4dd8da336b39de2249764732a239e5b8ffe293

声明:此文由 申威隆:陕西文博一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