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 智标塔及塔院重建工程随想

如今的东山景区早已成了市民朋友

休闲的好去处

也常有人登上智标塔

远眺四周秀丽风景

今天让我们听一听黄斌老师当时

主持设计智标塔及塔院修复工程的经历

回望一段时光吧

注:本文原载于【海宁文博】总第七十一期(2018年12月编)「海宁市博物馆建馆60周年专栏」

智标塔及塔院重建工程随想

文/黄斌

引言

宁县迁治硖石,固因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通条件改变的互为适应,也似与硖川形胜的隐隐牵挂不无关系。东西二山,内夹峙城区市河,外展望周边平畴,气势胜周边县治多矣。东山为县城制高点,其颠建有智标塔。登高揽胜,极目远眺,平畴舒展,海岸隐约,其势益增。东山之颠观海峰顶,传东晋即建有宝塔,“初名八福。宋僧智标重建” (注1),故后世以“智标塔”名。明清两代屡毁屡建,及至民国,残坏甚剧,1969年全面倒塌。千年胜迹,从此黯然。

21世纪之交,海宁市拟规划、实施东山景区的恢复提升,重建智标塔提上日程。2002年底,海宁市规划建设局委托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附设之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智标塔的复建设计。2004年初动工建设,年底告竣。又二年,塔院复建完成。2007年,塔、院开放。东山景区在随后的几年内,也完成改造提升,成为海宁市民休闲娱乐又一美好去处。

如今,笔者主持设计的智标塔及塔院修复工程完工已十多年。古塔重光,塔院森森,游人如织,俨然成景。回想期间劳作与思虑,撰此小文追记点滴。

1

构思:合理评估作重建,不拘泥刻板

重建之前,智标塔所处地块为电视塔占用,塔、院皆已无存。查阅地方史志及相关资料,知塔在明清两代屡有毁建,民国时期所留照片显示为清代风格。塔为八角七层,砖砌楼阁式,施副阶。塔身周施腰檐平座,有擎檐柱做法。门龛隔面设置,佛像已无。塔顶为七重相轮做法,但已残损。 (图1-民国塔照片)

▲图1-民国时期的智标塔

重建思路,在于时代风格的取舍及建塔材料的选择。

智标塔既为宋代智标和尚所建,塔以人名,为延续历史计,当复建为宋式。古塔之重建,应有充分之依据,清末民国之记述更详,照片的比对参照也更显直观,该塔且在明清两代屡次重建,明清古塔的模样在人们记忆中的印象更为深刻、更可接受。因此,先期设计了宋式和清式两种方案,供市民反馈、政府决策。古塔基址清理后,尤其是地宫发掘后,出土物的下限年代定格在宋元时代。为沿用地宫遗迹,也更符合古塔本名,方案最终定为宋式。

一般砖砌楼阁式古塔,限于塔体瘦高,如塔梯设于壁内折上,则形制逼窄,仅容一人侧身盘旋登临。塔心室空间同样狭小,无法作良好使用。重建工作,立足于在原址作形制复原。为保护、展示地宫构造,须将基础架空,塔基不在地宫之上叠砌,而以斜桩支承塔身上部构造。整座塔身结构舍弃砖砌体砌筑方法,改为钢砼框架结构,塔壁由此减薄,各层塔心室由此扩展,空间大为改观,可作展陈空间。为保持古塔外观旧貌,塔身层次不变,对径放大,高度增加。塔身腰檐平座门龛等一应设置,符合传统风貌。

塔为地宫而变,实为变通与融合。以塔身外在的古风包含塔筒内腔的现代,是为古今一体的融合设计之举。后期的塔院设计,为与宋式古塔协调,相关建筑也设计为宋代风格。塔与塔院风格统一协调,增进美感。

文物建筑的复建,向以真实性为首要原则,追求重现原貌。而智标塔及塔院的重建,为保存古迹,而调整内在设计,做到了古风重现、古今融合。是妥协,更是挑战。塔、院建成使用1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尝试与探索是成功的。

2

地宫:保护好历史遗迹,才会有传承

古塔传入中原本土后,不断演变,其外观形制向重楼杰阁跃进。但多数古塔,身在寺院不说,即便独处郊野,也多保持向佛之心。因此,多数古塔有天宫、地宫等设置。即便智标塔周边地势低洼的平原上,哪怕浸泡在水里,古塔仍作地宫之制。 (注2)

据山之巅的智标塔,既为佛寺所属,当有地宫。1949年之后,古塔虽倾颓,地宫仍保存。2003年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在海宁当地文化文物、规划建设等部门以及热心市民的见证下,清理发掘了地宫,出土文物47件(组),年代下限在宋元时期。为古塔重建提供了年代风貌的设计依据,也给地宫的保护利用制造了“麻烦”。

麻烦何在?一在于是否毁弃不用?二在于如何保护展示?

发掘清理地宫后,作为古迹的地宫形制依然。地宫为双套筒方形石构,内外重四壁均用五层红色砂岩条石砌筑,每层依次内收。地宫内壁和石函间空间成回廊状。内筒(石函)为地宫主室,文物主要在此函内出土。形制上,函中设三层佛台,分别置放铜铁砖石玉等器物。地宫上铺两层条石板,顶盖巨石。地宫形制较为特殊。 (注3)虽然,考古清理的过程是一次“破坏”,但毕竟有限(去除上部盖石而已)。与出土文物相比,地宫形制结构的重要性不在其次。作为智标塔及塔院仅存古迹,也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着实需要保护。

难处在于,智标塔的重建,须在此基础上实施。直接压放堆叠上部砖体,则地宫无法展现且会受损。为此,还专门考虑过重建之塔易地于一侧,地宫单独保存。但这会影响到塔院的原始布局无法恢复。

为保护、展示地宫,设计放大了塔体形制,且改变材料、结构,采用钢砼框架结构,悬空于地宫之上,对应地宫之上,另作夹层,以利俯瞰地宫形制。夹层的使用也与副阶易作结构高度的对应。如此一来,保护、展示了地宫,也有利于后期塔院的总体布局。

在文物遗迹之上,加盖保护性建筑,实例已多。21世纪初,重建的杭州雷峰塔即直接将新塔矗立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雷峰塔遗址之上,实施效果也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目前,智标塔地宫覆罩于底层塔心室中,进入底层,环绕近周观察,拾级上至夹层,更可俯瞰地宫形制结构。智标塔地宫的保护,没有绕开所谓的“麻烦”,而是借鉴实例,较好地解决了保护与重建的矛盾,使古迹得到更好保护,传统得以有效传承。 (图2-地宫发掘照片、图3-地宫覆罩展示)

▲图3-地宫覆罩保护

图2-副阶与地宫

3

塔身:恢复重建古建筑,应敢于创新

塔要称“古”,须存古风、展古貌,即要体现传统。文物建筑的修缮,强调“修旧如旧”,以存其“真”。对于严谨的恢复性重建,理当如此。而智标塔重建之前,早已倾坍多年,除地宫外,已无古物。事实上,人们对“古物”的喜好与追求,始终不辍。事隔经年,笔者仍清晰记得当时规划建设局领导的询问与“恳求”:能否建得与原塔一样?能否像原塔一样,延续千年?作为重建工程设计者的我如实以答:纯以砖石砌体重建,当可恢复原貌,延续长久。但这要废弃地宫(不展示地宫),且塔身使用也多有不便。因为地宫保护展示的需要,设计最终放弃了砖砌体恢复方案,改以钢砼框架填充砖砌体方案在古塔原址得以实施。

智标塔的重建设计,以存古风、展古貌为准绳,力求做到“形神兼备”、“内外协调”,在设计中进行了诸多创新实践。 (图4-智标塔总剖面)

形制创新。智标塔原为宋代古塔,设有副阶,这从留存至今的民国时期该塔照片可证。地宫发掘之前,对塔基所处位置也进行了全面清理,明确了塔基暨副阶的具体边界。设基座,则地宫受损且难以展示。为展示地宫需要,设计将该塔已无法实证的基座做法进行了创新。智标塔在地宫之外、各处塔角布桩,壁体(厚实砖砌改为框架填充)减薄匀留出的空间,成为环绕覆罩后地宫周匝近观的回转空间。为平衡内部踏步壁龛等的设置,在塔身外侧基座对应高度设置了平座式回廊,丰富了副阶进入塔心室的观瞻效果。这种基座平座式回廊做法,在浙江省内已属少见,但有迹可循、有例可援(建于元末的海盐镇海塔尚存孤例)。 (注3)因此,智标塔在全省古塔的重建中首开先例—--重现了基座平座回廊做法,为古塔增色添彩。

▲图4-塔院总剖图

结构创新。这在智标塔的基础、框架、塔壁、塔檐、平座、门龛、阶梯、塔刹等处充分展现。塔之基础,以钻孔法压桩,将对地宫可能的震动破坏减到最小程度。八角立柱上升以后,逐层次第收分,立面曲线和缓,充分体现宋塔结构特色。塔壁以砖砌体,填充于框架立柱与各层横梁、楼板之间,减小壁厚,增大空间。塔檐以转角斗拱(横出方向)钢砼预制,补间斗拱全用木制,增强角部受力荷载,又尽量保持传统材料应用及风貌维持。塔体无法再由壁内折上,改为缘壁转折攀升,其布局严格遵循壁内折上塔梯的分段、分层布局,充分保持传统。门、龛以间面、错层布置,平衡整体结构,保证观瞻效果,同时,每面恢复宋塔兼柱分隔形式,以合宋式。塔刹重铸以生铁为材料,力求古风。重要的是,塔刹底座穿行空间由两层改为一层以扩展空间,却在横向作多层加强联结。传统刹杆木也改为不锈钢无缝钢管套接,增强承受力,顶层塔心室中,刹杆包镶木料,俨然传统样式。

因此,智标塔的重建,在坚守传统方面竭力维持,在创新传承方面尽力施展,可谓兼顾古、今,平衡道、术。从实施的效果来看,除了因“害怕”山高风巨、塔壁浅薄(斗拱后尾支撑不足),施工时缩短檐出0.2米,导致层高与腰檐比例稍有失调,远眺欠佳外,总体效果良好。

4

塔院:保护展示促利用,需要好环境

佛塔多设塔院,也是管理需要。智标塔地处观海峰之巅,局促之地,塔院也初备格局。据史载,智标塔自起建之时起,塔院俱存(一说山顶塔、山脚院)。

智标塔重建项目动议之时,虽仅作塔之重建,但塔院的资料收集、重建研究即同步展开。为便于管理,塔、院作集中建设。盖寺塔互为依托,荣辱一体。智标塔既以“仿古”形式俨然矗立,塔院也就只能“协调统一”,围合铺陈。东山海拔不高(仅86米),占地却不小(28公顷)。塔高可占其半,塔院可无法铺陈半座山体。塔、院所处山巅,北侧又是悬崖兀立,中间又为塔体占据。广仅七亩之地,要满足展陈、管理、旅游、服务等需要,只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了。

如何化解布局难题?如何做到协调统一?方法不少,却难以施展,那就这样做:传统结合现代! (图5、6,塔院局部)

所谓传统:沿袭智标塔宋式风貌,将塔院总体风格设定为宋式风貌。突出塔身主体,南北延伸,布置轴线,强调重点。塔身居中,南设台阶之下的山门、照壁,北接拂云殿。相关的管理服务设施作东、西两侧的散点烘托。西侧为主,倚翠轩、省心楼等缀以长廊、眺台,弧形环列西北,可供俯瞰市容,对接西山胜景。东边为辅,打造山林环境,东北角立依云亭可供远眺鹃湖、东海

所谓现代:整座塔院,因山林固有形势,作散点式园林布置。在塔身西北与其他建筑之间的平地上,凿水池,架小桥,设小径,鲜花绿树,掩映其中。各处建筑(尤拂云殿、倚翠轩、省心楼等处),均设地下构造,或拓展展陈空间使用,或结合消防公建布置等。事实上,后期塔身内部及佛云殿等处的有关展示内容及形式更体现了一点。

也可概括为以下四法:

一曰统合。寺塔一体考虑。展陈空间在塔身、塔院主体建筑均有布列。管理使用与公建设施的场地结合考虑,如水池顶面用作眺台等。

二者因借。轴线不够长、气势不够足,就在山门之外延展为入口小广场,设照壁引导空间边界。场地不够大、形势太逼窄,那就围墙镂空,内外借景;亭台矗立,直逼边界,远览胜景,移天缩地。

▲图5-拂云殿

▲图6-塔院西侧

三是隐逸。塔院作为公共开放服务空间,须有驻足停留、解手缓急之处。塔院厕所设于西北高台之下,需步梯而下,以求隐匿。若进得山门,可循西侧小径,过园池,临眺台,或踏步东侧园地,登亭远望,先览美景,抑或舒缓急迫后,从容参观游览。

最后协调。塔院布局充分结合山体形势,进行“内外”的协调。登山之路迤逦南来,曲折辗转,智标塔若隐若现。登石阶、过照壁,方知塔在眼前。塔院之内,山水、建筑、树木、花草,美妙的园林环境将宝塔衬托得更加绚丽,浑不觉身处山巅。

塔院作为一种环境,对智标塔而言,确乎也只应起到辅助、衬托的作用。只是,经过巧妙构思和精心营建,完全可以将二者更好的有机融合。再说了,哪一个“主体”,少得了“环境”的烘托和映衬呢?

结语

智标塔及塔院的重建虽已“时过境迁”,但追忆起来,点滴感受犹在脑海。对于曾经的文物建筑,重建的思路原则应如何把握?因循守旧,“修旧如旧”?这“不符合”现状使用。还是与时俱进,转变思路,将传统溶于现代?针对具体的对象,该做具体的分析思考与对待了。

在设计、落实智标塔及塔院施工的过程中,笔者同时对邻县的海盐镇海塔进行着全程的修复设计与施工指导。正如二者地宫的形制差别以及采取的不同处理方式(注5),我将智标塔设计重建为重传统的仿古作品,而将镇海塔严谨修复为重历史的文物遗存。没有厚薄之分,只是具体对待。

搁置图板十多年了,智标塔及塔院俨然已成东山及海宁市区一景。每一次偶然路过或是登临,总要想起:徜徉在塔院中、攀爬在塔身上的人们可曾看到了什么?又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简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

注释

注1:(清)陈鳣:《硖石东山重建智标塔塔碑》,民国十一年《海宁州志稿》。

注2:海盐镇海塔地宫在塔身基座内,因周边地势经数百年沉降,地宫清理时发现其底面已低于常年水位之下。

注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著:《海宁智标塔》,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注4、注5:黄斌:《镇海塔保护修复研究》,《浙江省文物保护工程案例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注5:智标塔地宫原状展示,镇海塔地宫覆盖铺装。

来源:海宁市博物馆n海宁市文保所

Hash:55097086aaf49368880087af70eddb4284dbfc2f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海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