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为神奇的老厂房,享受“速度与激情”般的极致体验

在大多数人严重,仓库、老厂房都是脏乱破旧的存在。然而很多高大上的工业风家居风格,也正是采用了许多老厂房的元素。将老厂房彻底改造一番,竟也有这意想不到的高级感。

化腐朽为神奇,这座冷库不太冷

这里曾是屠宰场和冷冻肉类仓储,如今,它已经完全蜕变为华丽的五星级网红酒店。

这座古老的工厂建筑建于 1915 年,因其见证了城市的工业化历史,并且拥有独特的维多利亚风格外观。

酒店宽敞的客房内还设有宽阔大气的落地窗,将温暖的阳光和谐地迎入室内,还有唯美的峡湾风景拥揽入怀,一座与房间相连的木质露台更是一路向外延伸至大海,这么美妙的酒店,你还能想象出它的原型吗?

汽车迷的乌托邦了

如果你是一位汽车迷,一定不会对菲亚特这个以紧凑的楔形造型和优雅精巧的外观著称的意大利都灵汽车制造厂感到陌生吧!

这座自 1923 年便开始运作的传奇汽车厂虽然早已从菲亚特集团光荣退休,但工厂所在的大厦却成为了都灵市的地标建筑,经过意大利当代著名建筑师的巧手改造,更摇身变成充满工业时髦感的酒店。

修复一新的酒店保留了原本的建筑结构,当年的生产线从一楼逐步向上延伸,直至顶楼,住客可以凭钥匙免费登顶,一睹曾让工厂名声大噪的 500 米长的试车场(《偷天换日》曾在此取景拍摄过哦!)

极具震撼力的环形跑道满足汽车迷对“速度与激情”的所有幻想,同时还能以“上帝的视角”纵览都灵别样壮丽的城市风光。

因为一座厂,而爱上一座城

WYTHE HOTEL 是纽约曾经的木桶作坊,如今已华丽变身为个性酒店,保留下来的裸露砖墙、拱形门窗和铁柱仍旧惹人遐想:它曾经是何模样?阳光从窗外洒进来,躺在泛着松木清香的大床上,犹如置身清新的树丛中。酒店还有别致的屋顶酒吧,去畅饮一杯吧!

经过翻修的酒店在原有建筑之上增建了三个新楼层,许多具有旧工业建筑特色的元素都被融入酒店设计中,包括裸露的红砖墙、凹形角门、松木横梁、拱形窗和铸铁圆柱,处处透着强烈的工业气息。

也难怪酒店在 2012 年一经建成,便迅速蹿红,成为了“布鲁克林皇冠上的宝石”,就连艺术家、设计师、作家音乐家、时尚的纽约客和布鲁克林的潮咔们都爱上了这座被打上时光印记的工厂酒店。

Sir Albert 酒店被建在运河的一边,曾经是钻石切割工厂。这座有着 90 个房间的豪华酒店位于阿姆斯特丹市的拉丁区,是这个城市的艺术家们最热衷的地方。

尽管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 1895 年,但它内部的装饰十分现代化而且井然有序。

酒店大部分客房有着巨大的面北而开的窗户——那是因为采光对于曾经的钻石切割者而言十分重要。记着,虽然这里曾经是一个钻石切割工厂,但不要试图掀地板,钻石早就没有啦!

接下来——国内外旧改成功案例教你如何打造旧工厂

接下来,中房社将通过国内外旧工厂改造(后称:旧改)的发展历程及典型案例来探究旧工厂改造的价值所在,同时也为其他旧工厂的改造提供一些参考案例。

国外旧改成功案例 1 美国纽约SOHO区

类别:街区改造

位置:美国纽约

特色:通过功能布局的整合,打成综合性的时尚街区

SOHO是英语单词South Of Houston的缩写,指的是处于纽约下城Houston街。

1850年的SOHO地区建起了大批铁铸的厂房,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的加工厂和艺术展览区。60年代,一些主要由画家和雕塑家组成的艺术家陆续搬进SOHO区,把这些空置的工厂变成工作室。到70年代,政府将这个地区划分成居住区并加以保护,一些商家和有经济实力的画廊也相继进入,使SOHO发展成集居住、商业和艺术为一身的一个完善的社区,被誉为“艺术家的天堂”。

今天的SOHO它是商业和艺术充分融合的区域,是富有个性的、有着深刻文化内涵的商业区,是时尚的代名词。

2 美国旧金山吉拉德里广场

类别:工厂改造

位置:美国加州旧金山渔人码头

特色:全美第一座工厂改造的露天购物中心

1864年,这里叫做毛线磨坊(Woolen Mill);1893年,意大利移民吉拉德里(DomingoGhirardeli)以细火慢熬生产的意大利巧克力,推出后大受欢迎,便买下这栋大楼作为工厂;1964年,已经废弃的巧克力厂、毛纺厂等旧建筑被改建为商店及餐饮设施,成为全美第一座工厂转型的露天购物中心,并改名为“吉拉德里广场”。

3 仓敷阿依比广场

类别:工厂改造旅馆

位置:日本仓敷冈山

特色:保留红砖外墙的观光及街区原貌,观光旅馆

仓敷常春藤广场由明治时期建成的仓敷纺织厂改建而成,红砖上攀爬着绿意盎然的常春藤,极富特色。其多功能厅“Floral court”的装饰和墙面皆花意盎然,由建于大正初期(19世纪初)的工厂讲堂改造而成。宽广的酒店庭院内,建筑与空间洋溢着明治、大正时期的浪漫氛围,新与旧完美融合,并设有休憩广场、文化设施、手工坊,是追求文化内涵与舒适体验的各年龄层宾客的绝佳选择。

4 法国巴黎奥赛艺术博物馆

类别:车站改造

位置:法国巴黎

特色:由火车站改造、巴黎三大艺术宝库之一

法国塞纳河左岸的一座废弃的火车站,在政府的主导下改建成拥有4000多建绘画、雕塑及家具成列,面积超过4.5万方的巴黎三大艺术宝库之一。

法国塞纳河左岸的一奥赛火车站,由于站台过短无法满足新型火车的需求,在1939年后逐渐被铁路联营公司废弃。

1977年,吉斯卡尔.德斯坦总统决定实施蓬皮杜总统曾提出的方案,将旧火车站改造为博物馆,改造工程从1983年开始,一千名工人用了3的时间完成。废弃火车站成了拥有4000多建绘画、雕塑及家具成列,面积超过4.5万方的巴黎三大艺术宝库之一。

相对于世界的进程步伐,中国的旧工厂改造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尽管起步较欧美要晚得多,然而发展的速度则要快得多。这固然与中国的工业起步本身较晚有关,也与城市转型的速度有关。

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个领跑城市率先开始城市转型,同时也启动和改造了一批具有历史意义的旧工厂改造项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退二进三以及对城中村的改造,使旧工厂改造迅速从一线城市先二三线城市扩展。

国内旧改成功案例 1 北京798艺术区

798艺术区(ArtDist)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故又称大山子艺术区(英文简称DAD-Dashanzi Art District),原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区域面积60多万㎡,因当代艺术和798生活方式闻名于世,已然成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入驻者包括设计、出版、展示、演出、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行业,也包括精品家居、时装、酒吧、餐饮、蛋糕等服务性行业。在对原有的历史文化遗留进行保护的前提下,将原有的工业厂房进行了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 和“LOFT生活方式”,引起了相当程度的关注。

经由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798已经演化为一个文化概念,对各类专业人士及普通大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并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的观念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2 上海1933老杨坊

1933老场坊原来是上海工部局宰牲场,继承原有的结构体系和空间关系,改造成创意产业集聚区,由于自身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质,赋予了其独有的魅力。1933老场坊见证了废旧工业老厂房如何在这个艺术觉醒的时代重获生机。

这幢建于1933年的大楼总面积达32500㎡,空间布局奇特,外方内园,东南西北4栋建筑围成的四方形厂区,与中间一座24边形的主楼通过楼梯相连。其充满雕塑感的混凝土坡道、廊桥、花纹装饰的伞状圆柱以及螺旋梯所营造出的灵性空间。整个建筑高低错落,廊道盘旋,设计精密宛如迷宫,却又次序分明,光影和空间的无穷变幻呈现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建筑奇葩。

加工车间采用“无梁楼盖”,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在缺乏先进技术的30年代,巧妙利用物理原理实现温度控制,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依然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可见这栋建筑当时工艺设计的前瞻性和先进性。即使在当时,全世界这样格局规模的宰牲场也只有三座,而1933老场坊是目前唯一现存完好的建筑,其他的都无从可寻。

现1933老场坊是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已成为时尚创意设计中心和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以旅游业带动区域性经济发展。结合虹口区北外滩的改变形成互动,成为极具特色的区域性旅游特色产品,并且成为了承接世博游客居住、旅游、消费的重要特色基地。

3 深圳OCT-LOFT创意文化园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位于深圳华侨城原东部工业区内,是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创意产业的工作室,引进各类型创意产业,如设计、摄影、动漫创作、教育培训、艺术等行业,还有一些有创意特色的相关产业如概念餐厅、酒廊、零售、咖啡等。

2004年下半年,富有创新精神的华侨城人根据厂房的建筑特点以及政府对文化和创意产业的相关政策指引,创造性地提出将工业区改造为LOFT创意产业园区的想法,通过将旧厂房改造为创意产业的工作室,通过这些改造,使旧厂房的建筑形态和历史痕迹得以保留,同时又衍生出更有朝气更有生命力的产业经济。

4 南海意库

南海意库承载“三来一补”企业最初的辉煌,它是中国滕笼换鸟的经典个案,它是深圳绿色技术改造的典范之作,它是蛇口的一张创意名片,更是未来全球高端创意产业聚集地。

1982年在蛇口水湾头村临海的滩涂地上,6幢多层三来一补厂房悄然峻工。二十多年来先后有近百家不同性质的劳动密集性企业入驻,三洋株式会社是其中时间最长、最著名的,为此这6幢厂房又称为“三洋厂房”。

2005年三洋厂房有四幢完全空置,顺应市政府“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招商地产完成了对三洋厂房的回购手续,并决定将其整体改造为深圳创意产业园二期基地,易名“南海意库”。六幢旧厂房改造成的五A甲级花园式写字楼,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又不失时机地注入新的创意元素。

目前,南海意库国内外创意企业已超150家,涵盖建筑、工业设计、艺术创作、景观规划等企业,有效地实现设计和艺术聚集的创意力量。就业人数超4000人,年产值超60亿元,创造利润总额超17亿元,缴纳税收超5.7亿元,释放出巨大的文化生产力。

旧改的价值探索

纵观旧工厂改造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升级调整,加上政府的指引及相关政策的推出是这股热潮的核心动因。然而,各地老厂房改造实践中难言成功的现状中,旧工厂改造对于一个城市发展的价值何在呢?

从经济成本角度考量,城市版图在不断地扩大,那些曾经的旧工厂所占土地现今则是城市中心区域寸土寸金资源。以上海为例,最初2005年的18个创意产业园中有16个是旧工厂改造项目,分布于静安区、卢湾区、黄埔区长宁区等城市中心区域。因此,区位优势是其经济价值的首要体现。

其次,从成本角度而言,对旧厂房的改造其成本相对低于重新建造的成本投入,如大跨型厂房的改建成本一般会控制在总造价的10-20%。

再次,旧厂房大空间、高楼层的物业条件,以及大面积多建筑物构成的规模效应,能为项目功能重新定位提供多元组合空间,甚至衍生出全新的产品,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挖掘其商业价值,甚至开创新的生活理念,SOHO、LOFT等产品的诞生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在环境方面,现有的旧工厂大多产能落后、设备陈旧、缺乏充分的环保手段,其对环境的污染和城市的破坏也是促使其变迁或消亡的原因之一。同时,推倒重建会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和大量材料资源的消耗。环境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而保护和循环利用旧工厂也是对城市环境资源的保护行为。

从这些成功案例来看,旧工厂的改造已经不仅仅拘泥于艺术、创意这样的产业,更多的是注入了商业的元素。购物、餐饮、娱乐等商业相融相生极大丰富了改造项目的城市功能,而多元化的组合也进一步提升了改造项目在城市中的存在感,推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再、再接下来——速览其他厂房改造!!!!!

荷兰:多方联合设立运营基金,打造老旧厂房改造的命运共同体

De bibliotheek met Leescafé Belcampo 图书馆

由电车轨道改造而成的室内阳光步道

如果说老旧厂房改造是历史留给城市建设的一张答卷,那么荷兰DE HALLEN AMSTERDAM项目则是集全民之智共同作答。占地2.2万平方米、投资3750万欧元,这个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西区由电车工厂兼电车维修仓库改造而来的市民会客厅、创意商业综合体,通过联合政府、设计师、建造方、租户、邻里以及市民共同成立基金以进行厂房重建和运营,打造了老旧厂房改造的“命运共同体”。这种项目启动之初就推进设计公司、施工方、未来租户的介入,将社会各方力量联结起来共同建设城市空间的方式,实现了资金筹措、租住率的、居民参与的多重目标。

德国:流动的时代记忆,整体的景观保护

形成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鲁尔区无疑是老旧厂房改造的经典与奇迹,在欧盟、联邦政府的等额资金配套、与社会各界“共同行动战略”的背景下,“德国工业的心脏”的鲁尔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了转型之路。产业景观的整体性保护观念使大面积的工业时代的车间、锅炉机房等工业构筑得以保留下来,随后根据建筑特征进行的空间再造与利用如将厂区改造为攀岩训练场、“景观杀手”瓦斯储放槽改造为用于就难训练的潜水训练基地。改造后的德国厂房同时也是活的博物馆和工业历史教材,每一个工业构筑都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与生命。由区域综合整治计划带动区域的统一性,将整体性保护观念融入环境空间建设,将工业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艺术教育、区域振兴相结合,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刻体现。

美国:既打造特色,又还原本色

一场在磨坊遗址上举办的婚礼

洛杉矶酿酒厂艺术村

虽然历史不长,但美国对于以老旧厂房等工业建筑的保护意识形成较早。早在1969年,“历史工程记录”计划就曾将桥梁、水坝、铁路、工厂等历史工程和工业遗址进行测绘、记录、存档。除了加强标准化建设为老旧厂房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美国在推进厂房特色化改造方面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19世纪60年代,以画家和雕塑家为主的艺术家陆续搬进SOHO区,开启了商业与艺术融合的新阶段。随后的70年代,老旧厂房的改造风潮盛行,如从废弃面粉工厂改造而来的明尼阿波利斯市“磨坊城博物馆”,围绕面粉工厂遗址和水利设施,还建有一片展现城市发展历史的景区,连同从工厂旧址上拔地而起的剧院,将工业,历史和艺术融合在了一起。美国的老旧厂房实践不只是形式外观上的改造,每一个建筑雕饰都带有风格鲜明的工厂本色,而非旧瓶装新酒、内外不相称。

日本:政府利用各方力量有机组配

富冈制丝场

东京旧书仓库改造成公共活动空间

日本对于以老旧工业厂房为代表的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的探索在东亚地区起步较早。从2007年开始,经济产业省就组织“产业遗产活用委员会”进行了专门针对工业遗产的普查和认定。此外,政府对于老旧厂房改造的推动作用和对各方力量的有机组配是以老旧厂房为代表的工业遗产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例如明治维新时代由政府牵头建设的官营工场富冈制丝场,在实现稳定生产后,政府将其转制为民营,在经济结构变迁制丝场的所有权由企业让渡给地方政府后,又引入各种民间力量如产业观光学习馆参与经营公共效能的发挥。旧厂房的空间蜕变,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和各方力量的合力支持。

韩国:政策推动与产业自发双管齐下

韩国的老旧厂房改造,多与艺术及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早在2002年,韩国在首尔仁寺洞第一次实施了文化区政策,以通过减免税收以及特殊贷款和楼面面积比率的安排促进当地文化企业和设施的经济活力。较有代表性的是从韩国首尔铁艺一条街到艺术一条街的蜕变,永登浦区文来洞铁艺一条街在转型前期就以房租便宜的优势,吸引了大批艺术家安营扎寨,装置艺术、摄影和戏剧等各领域的工作室和艺术团陆续开张或成立。讲好老旧厂房的文化故事,既是空间再造的必然需求,也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

嗯,再、再接下来——八股文,总结一下吧!O(∩_∩)O哈哈~

老旧厂房与城市文化互动新思考:如何讲好文化故事?

1.重新理解空间价值

莫斯科旧电厂改造成的当代艺术中心

作为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老旧厂房是城市文化发展的记忆。不论是产权方自行改建运营、产权方与专业机构合作还是成立项目公司、厂房折股合伙的老旧厂房改造模式,对空间价值的理解与认知决定了老旧厂房未来的发展方向。过去,处于特定发展阶段老旧厂房是工业经济的载体,经济价值是其首要考量因素。如今,伴随着北京242处老旧厂房的腾退,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呼啸而来,其作为城市文化窗口的作用愈加凸显,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老旧厂房承载城市记忆、拓展文化空间的文化价值,提供公共服务、文化交流的社会价值或将成为衡量老旧厂房转型成功与否更为重要的标志,藉由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产生的经济价值的衡量,或许也将不再由简单的总产值来决定,而老旧厂房单位产值可能是老旧厂房更为客观的衡量方式。

2.有“形”更得有“神”

由工业小镇改造的欧洲最大的露天博物馆BEAMISH

老旧厂房是有历史和故事的,它的改造并不只是简单的空间重塑,还包括文化与故事的传播。老旧厂房的保护利用,要保持工厂本色,不能一味“旧瓶装新酒”,只用了老旧厂房的外壳,丢失了它的特色与文化。老旧厂房的改造应是工业景观、创意内核、整体环境的有机融合与统一。美国由面粉厂改造的“磨坊城博物馆”,欧洲由工业小镇改造的欧洲最大的露天博物馆BEAMISH,都是很好的例证。老旧厂房的改造不能徒有其表、千城一面,简单的外观改造、涂鸦装饰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意再造。正如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俞孔坚教授所言,“厂房之所以赢得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青睐,是因为工业建筑有别于日常生活空间的建筑和景观,因而可容纳各种非日常的活动,为艺术家的个性设计和创造提供非同寻常的体验。”

3.空间再造需多方合力

盘活存量资源,拓展文化空间,既是老旧厂房改造的命题,也是城市再生规划的命题。从国家层面《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等政策要求,到北京市《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上海市《关于本市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的实施办法(试行)》等地方意见,老旧厂房的存量空间可持续发展程度代表了一个城市的远见。老旧厂房的经济、创意赋能,虽在不同的运营管理模式下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但无需质疑的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要灵活地组配各方力量,适时调整管理方略,让老旧厂房释放出新的活力。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分享,不做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联系电话:15600507581

合作 / 联系 / 投稿 请向公众号“中房社”留言

或联络:管理员个人微信zg-fdcy-zzs

中房社希望能与有资源、有兴趣、有想法的朋友们多多交流探讨及分享经验。

Hash:898dcf935dc77294019dc411655e582845a20a83

声明:此文由 中房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