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仙坛叩瓷 ▏作者胡圣宇

作者 | 胡圣宇

朗读 . 编辑 | 暗 香

仲夏是山中绿意恣肆的时节。雨后山风徐徐,林涛阵阵,清香悠悠,沁人心脾。村头的竹林悄悄地向我诉说着无言的往昔,宁静而又深远。绵延的小溪彻夜流淌着,沉淀着,恒久的风景见证着世事的沧桑。

这里就是小仙坛遗址。它位于浙江上虞上浦镇境内,坐落于曹娥江西岸峰山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它的出土以迅雷之势震动了整个考古界,人类青瓷历史被重新改写:早在东汉时期以绍兴和上虞为中心的宁绍地区,瓷器已被成功烧制并且日臻成熟。曹娥江流域也因此被专家学者确认是我国青瓷的主要发源地。

我捡起青瓷碎片。这散发着泥土的气息且传递着远古声音的瓷片,蕴涵着勃发的激情,历史的背影,岁月的传奇。晨曦初露,曹娥江畔的先人用智慧的双手豪迈地与泥土交谈。一掊乏味的泥土被温情的手掌注入暖流,抚摩着、捏揉着,顿时鲜活生动起来,终于等来了一个凤凰涅槃的机遇。那熊熊烈火一直在历史的深处风化激情,吻着秘瓷高洁的额头,于是,大自然的灵魂之色与东方文明的精粹在烈火的催生中融入了一个新的生命。

沿着山坳,曲曲地前行,穿行于小村的田埂路上,常使人感怀岁月的沧桑,让人感受到积淀了千年的历史。一路行走,一路唏嘘,历史的脚步从来都是那样的紧促、厚重。风过处,有些隐没入了尘埃,有些却留下无法修补的心碎。

群山绿茵之中,猛然看到了“小仙坛古窑址”的石碑,这是国务院于2006年批准设立的。我抚摸着这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脚踏着尘封已久的窑土,我仿佛站到了一个由先人缔造的人类进步平台上。

我忘情地注视着一片片斑驳的青瓷碎片,努力地拚凑着这块土地上曾经闪亮的文明之光。曹娥江畔,曾经流淌着一条绵延的青瓷之路。东汉晚期,成熟青瓷烧制成功,上虞成为越窑青瓷的生产中心。诗人陆龟蒙有诗赞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越窑青瓷瓷胎瓷质如冰似玉,青釉如千峰翠色,饱融着虞山舜水的含蓄和灵动,透露大地最初的气息。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天下瓷器作过点评:“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

越窑青瓷把青瓷艺术推上了巅峰。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则说:“越州瓷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固云秘色。”越窑青瓷精致绝伦,被皇家大量用于收藏、御用和赏赐,或者馈赠给外国使节,成为我国最早输往海外的大宗贸易,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门。同时又把中国推向了世界,从此,“China”在世界各地响亮地传播。

揣摩着青瓷碎片,我好像抓住了瓷匠们粗糙的手指,进行着穿越时空的对话。透过历史的层层迷雾,看见的是朴实粗旷的能工巧匠,在年复一年的单调生产中,用一双双粗糙的手,将泥土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曹娥江畔的古窑年年岁岁升腾着缭绕的艺术青烟,辛勤劳作的佝偻身躯也变得优雅艺术起来。那些工匠们自己也不曾想到,他们的粗手大脚,为世人留下的是一件件稀世珍品,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后,凝聚到了赋予传统的文化层面,继而升华到了民族瑰宝的高度。

历史一个轻轻地转身,鼎盛转眼从指间滑落。只留下一地碎片,在小仙坛无声无息地沉寂了2000多年。只有耕地的农夫不断地拣起地里的残瓷,掷向山坡,“叮当”砸在另一片残瓷上,惊起了一些栖息在草丛深处的小鸟。更多的时候,那些窑址,那些漫山遍野的碎片,提醒着历史,这是一座曲终人散落幕的舞台。

匆匆于现代化行程中的人们,有时太忽略了历史的回声。越窑青瓷带着昔日有过的辉煌,在岁月的变迁中湮没在深厚的黄土下,只剩下一片苍茫,留下一个历史断层。

作者简介:胡圣宇,1966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曾任丰惠中学英语教师,丰惠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现为自由职业。往期作品回顾:

《 回望老街 》

《》

《》

《》

《》

《》

《》

《》

《》

《》

Hash:02dfa5b9a65178b88d13fd9f3a3bbd65708d493e

声明:此文由 悠悠丰惠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